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潮》2010,(2):8-8
1月11日,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资深航天专家孙家栋荣获此项殊荣。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巨头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他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2.
婕妤 《创新科技》2010,(1):39-41
<正>2009年4月15日,刚刚过完80大寿的孙家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次指挥并见证了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颗航天飞行器,其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超过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等8位获得"共和国勋章",其中,有5位科学家。于敏著名核物理学家,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孙家栋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
2004年2月12日 ,国防科工委在京举行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交付仪式。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由中国和巴西两国从1988年开始共同投资、联合研制 ,02星与1999年发射的01星为同一型号的两颗卫星 ,都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地球资源遥感卫星。据该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介绍 ,02星在01星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 ,卫星由有效载荷舱和服务平台两部分组成 ,总质量1540千克 ,采用单翼太阳电池阵 ,设计寿命2年 ,26天可覆盖全球表面1遍。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于2003年10月21日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并准确进入轨道倾角为98.5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至2004年1…  相似文献   

5.
风向标     
《科技潮》2008,(6):4
我国将发射首个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008年8月,我国第一个专门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小卫星星座即将发射。它是我国第一个多星多载荷民用对地观测系统,由可见光、红外与微波遥感等观测手段的光学卫星和合成孔  相似文献   

6.
自从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至今已有30多个国家发射了8000多颗人造卫星和火箭,花费了数亿美元。难以置信的是有超过350人曾遨游在大气层之上,并在数不胜数的空间应用中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7.
新年伊始,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高校在此次颁奖盛典中再创佳绩:复旦大学的谷超豪院士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孙家栋院士分享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传统的国家三大奖通用项目中,全国高校共获198项,占授奖总数的68.5%;在国家技术发明奖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占79,5%,其中两个一等奖项目悉数被高校收入囊中(详见本期“聚焦”栏目)……  相似文献   

8.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强大的“T3A号”火箭,第一次把人类第一颗地球卫星——“东方1号”送上了轨道,从而揭开了宇宙开发的序幕,使人类从此进入了宇宙时代。 40年过去了,世界各国已先后把4730多个航天器送入了太空,其中有我国的38个。60多个国家投入航天技术的经费达7000多亿美元。这些卫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卫星,第一颗新技术预先研究演示验证小卫星,第一颗具有明确应用目标的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国际上第一颗实现三线阵CCD立体测绘的卫星……2004年4月18日,由哈工大牵头,联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空间技术研究院、  相似文献   

10.
张邦维 《大自然》2009,(2):62-66
如果将太阳系8大行星的卫星称之为它们各自的儿女的话,那么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只有月亮一个宝宝。火星有2个孩子,金星和水星则一个子女也没有。土星却很特别,它的儿女成群,至今已经发现的有60个之多。下面我们将会看到,许多土星的卫星是在美国1997年发射的“卡西尼”(Cassini)号飞船于2004年7月1日飞达土星后,进行人类第一次进入土星轨道的近距离、多方位和多任务考察过程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11.
著名航天技术专家孙家栋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2010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孙家栋院士颁发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本刊随后对他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卫星遥感资料的应用水平,利用1996年和1997年南京地区23个主要降雨过程期间的GMS-5多通道资料,运用红外辐射传输的基本原理,在分析多通道亮温差的高度分布特征基础上,讨论了水汽的分布和逆温层的位置对卫星红外测值的影响情况及其成因,并讨论了亮温差与局地降水概率和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汽的垂直分布是影响卫星红外测值的重要因子,逆温层的位置与多通道亮温差逆转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在2015年的最后一次航天发射中,成功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高分四号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前发射的高分系列遥感卫星以高分辨率备受外界关注,不过这次发射的高分四号却有些与众不同,创造了多个国际和国内的"第一"。高分四号有些"与众不同"据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主任(高分专项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童旭东介绍,与之前发射的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等低轨遥感卫星不同,高分四号  相似文献   

14.
从1995年接触直销以来,李保勤十多年的直销之路留下一片骄傲:2001年,连续5个月占据玫琳凯全国业绩前10名;2002年,用四个半月的时间获得美商尚赫行销副总的最高荣誉;2003年,成为永春堂中国第一人系统创始人并创造了业绩第一句;2006年,刚刚加入上海绿谷,就与儿子林征双双获得豪华轿车奖励;一年多时间,成为绿谷全国总代理商,她的市场业绩赫然占据绿谷公司业绩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5.
"铱星"--一个科技神话的破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美国摩托罗拉的三位科学家提出:利用运行在7个极地圆轨道上的77颗低轨道卫星组成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把整个地球覆盖起来,让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与他人进行通信。1991年,摩托罗拉公司正式决定实施该计划,并以元素周期表上排列第77位的金属“铱”来命名该系统,牵头成立了“铱星”公司。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世界》2008,(1):10-10
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轨道高度约200公里。经过星上设备调试,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  相似文献   

17.
2003年5月25日,就在我国第一颗中容量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三号”在轨运行投入使用6年后,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  相似文献   

18.
本书原著为法文,出版于2003年,由Stephen Lyle译为英文,2005年出版。自从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上天以来,已有数千颗卫星由各国先后发射,包括欧空局(ESA)在内。在过去十年间,先后发射了60颗。本书介绍了这些卫星及其所具有的不同任务(例如:测地、通讯、定位、气象、天文甚至军事等),采用不同的轨道、装置各种监测的仪器,为专业和科普人员提供有关卫星轨道和姿态必要和系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科技短讯     
我国“人造星空”将现太空中国正在加紧研制由多颗小卫星组成的“环境一号”卫星星座,以及通信、遥感、测绘、空间探测等多个系列多颗小卫星。这些卫星的升空,除了将形成科学实验、海洋遥感、空间探测、环境监测等多个现代小卫星系列,还将使太空中第一次出现中国航天人布下的由小卫星组成的“人造星空”。 一种既能在公路上跑,也能在泥泞、沼泽、沙滩上走,还能在水里“游”的复合型全路况特种汽车,最近在沈阳研制成功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种汽车,保留了传统汽车的外观特征和驾驶方式,主体结构和大部分成熟技术也没有改变。它通过一套…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卫星遥感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对海洋科学的影响。回顾了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把国内海洋遥感技术与国外相应技术作了简单对比,指出两者的区别。介绍了我国2007—2020年海洋遥感卫星发射的关键技术,其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HY-1和HY-2卫星的发射,主要用于监控海洋灾害,比如赤潮、油类溢出、水质和海冰等。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