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檄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军事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对其起源、文体特征等,都做了归纳和阐述。具体说来,檄文的功用是声讨罪责,晓谕臣民;风格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它书于木简,简短精要;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也具有公开性和传播性等特点。此外,檄文对后代影响久远,名家辈出,名作纷呈。  相似文献   

2.
汉魏六朝时期是檄文发展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檄体作品。檄文从纯功利性质的军事文告到文学欣赏的审美对象,这过程中既显示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又出现了檄体文的传世名篇,多方面为后世檄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为反对教条主义而撰写的一篇战斗檄文。从《反对本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和根源以及领会其深刻内容出发,要求当前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注意树立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理念、坚持反对教条主义还要与时俱进、提高具体工作方法的实效性三个方面来开创当代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一、“枭雄”小考 后人论曹操刘备,常有“奸雄”、“枭雄”之称谓。“枭雄”一词,历来有贬有褒。如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操豹狼野心,潜包祸谋,……除灭忠正,专为枭雄。”此处之贬义甚明,故《辞源》、《辞海》释之为“凶狠专横”。考陈琳作此檄时,正在冀州袁绍处,檄文列数曹操罪状上及曹氏三代:“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倌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  相似文献   

5.
杨世明(1937—),四川峨眉人,古代文学研究专家,著有《淮海词笺注》《唐诗史》《刘长卿集编年校注》《巴蜀文学史》等学术著作;参与主编伍百万言的大型文献《巴蜀文化大典》及一百六十万字的《巴蜀方志艺文篇目汇录索引》;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获得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  相似文献   

6.
《海国妙喻》,被认为是我国继《况义》、《意拾喻言》之后的《伊索寓言》的“第三个汉译本”。本文通过深入考证、分析,认为它基本是本“汇辑”性著作。所收70篇作品,36篇直接“汇辑”自《意拾喻言》;其余,大多“汇辑”自当时报刊上欧洲寓言的翻译篇什,另有几篇,颇似我国文人(包括《海国妙喻》的“译者”张赤山)的仿作或创作。  相似文献   

7.
1918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夜,鲁迅在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是站在时代前列,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步伐一致的彻底反封建的战斗檄文,是揭开“五四”新文学运动序幕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是激励人们向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展开全面进攻的嘹亮号  相似文献   

8.
巴蜀地区,以今重庆与四川成都地区为中心区域。三国时的诸葛亮形象经《三国演义》传播后,以“鞠躬尽瘁”、忠君、机智和善用人才等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并且有神化的趋势。由于蜀汉政权建都巴蜀地区政治中心成都,故而在巴蜀地区形成较有特色的诸葛亮崇拜。《蜀中广记》中有诸多关于诸葛亮的记载,梳理相关内容,可以考察巴蜀地区的诸葛亮崇拜现象,及相关民风民俗,进而研究诸葛亮崇拜对巴蜀地区本土及流寓巴蜀文人的影响,对巴蜀地区的物质文化发展也是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9.
巴蜀民族文化,是指从先秦以来直到当代,活动于今四川省、重庆市区域内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文化。文章概述了研究巴蜀民族文化所涉及的相关史料、研究历史及《巴蜀文化通史.民族卷》的结构与特点。  相似文献   

10.
自然象喻批评作为象喻批评的种类之一,是将山川、河流、天地、虫鱼、鸟兽、草木等自然之物与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鉴赏类比,运用自然物象来进行文学批评。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较为系统地运用自然象喻批评方法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家文学鉴赏创作、文学与世界关系等问题进行说明研究,探讨其象喻批评方法的运用规律,发现其多用草木、天地、气候、四时之喻,进而构建了一系列诸如"根"、"气"、"风"等文论术语,形成了一套以自然象喻批评为基础的文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潍坊学院学报》2014,(3):62-64
王邦直的《律吕正声》问世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郭子章的三篇《律吕论》最为重要。郭氏的这三篇《律吕论》不仅对他研读律吕的心得做了具体论述,而且从不同的侧面对《律吕正声》进行了褒扬。  相似文献   

12.
《论孟子》是梁启超的一篇重要遗稿。但自1983年公布以来,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梁氏阐释孟子人生哲学的一篇长文。在此文中,梁氏建构了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修养体系。这一体系既有对人性问题的形上阐发,又有对修养功夫的具体展开。他阐释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其子女具体修行,该文对于现代人提升道德修养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九歌》这组祭神乐歌,共十一篇。最后一篇《礼魂》,现一般都依从清人王夫之的《楚辞通释》,认定是前十篇共用的送神曲。其余每篇祭一神,共祭十神。这十神可分为天神、地祗和人鬼三类。《湘君》和《湘夫人》是《九歌》中最有名的两篇,所祭的湘水神属于地祗一类。楚人把湘水神想象为两个,并视为一对配偶,这本是民间常有的事例。可以肯定,人们在初始祭祀时,湘水神必然是抽象的概念,并无具体的崇拜对  相似文献   

14.
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在古代浩如烟海的文艺论著中,就有不少著作接触到这个问题,对它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文艺论著《文心雕龙》,就是在这个方面卓有成就的著作。它在《物色》、《神思》等篇对形象思维的一些特点作了论述。特别是《神思》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关于形象思维论述得比较好的一篇。《文心雕龙·神思》是探讨创作构思问题的。刘勰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意识到文艺创作构思时思维形式的特殊性,因此,他对艺术思维形式的特征进行了论述。当然,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不可能用“形象思维”这一科学的术语来表述。但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实际上接触了形象思维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是刘勰在我国文艺理论史上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出版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中关于比喻的几个二级辞格的以下问题:"缩喻"与"同位喻"混淆以及"缩喻"的用例与解释不一致;"互喻/回喻"与"迂喻/回喻"混淆;"迂喻/回喻"与"择喻/交喻"辨析不清;"引喻"用例中有一例不妥;"引喻"的转换与"平行喻"的立目;《凡例》中的表述与正文目录及表述不一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列出具体篇名。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有限,而且屈原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有着极为复杂的情况,所以二十五篇之篇目迄今尚未论定。有几个争议较多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篇目的确定:《九歌》的篇数问题;《远游》的作者问题;《大招》和《招魂》的作者问题。在综合文献考证和前辈学者论述的基础上,本文对“屈原赋二十五篇”篇目做了初步考订。  相似文献   

17.
浅析曾国藩《讨粤匪檄》张强1852年,官至兵部侍郎的曾国藩因丧母回原籍湖南湘乡,闻得太平军人湘警报,便到长沙省城先办团练,后练湘军,从此步步高升,成为近代史上著名的"刽子手"、"中兴第一名臣"。《讨粤匪檄》是曾国藩在湘军练成后,出发征讨太平军之际颁布...  相似文献   

18.
《墨经》集中讨论了有关推理的理论,其中涉及了推理的依据和对象的划分,通常被称作故、理、类,也提到了对语言形式的区分即名、辞、说,在《小取》篇中则较为具体地谈了有关推理形式和方法的问题。特以《小取》篇中涉及的表达形式为线索,探讨《墨经》中的推理形式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谐隐》篇是《文心雕龙》文体论论有韵之文的最后一篇,刘勰以专篇的形式给予了谐辞、隐语应有的地位。在谐隐之风颇为盛行的魏晋南北朝,刘勰在注意并认同它们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谐辞与隐语这两种文体。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刘勰对民间文学持有的态度,这关涉到《谐隐》篇的意义问题,从而也从客观上突显出《谐隐》篇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熔裁》、《章句》、《附会》三篇,是讨论结构谋篇的主要篇章。(《神思》篇论构思,也属谋篇)黄侃《札记》言《附会》云:“循玩斯文,与《熔裁》、《章句》二篇所说相备。”范注亦云:“《附会》篇即补成彼篇之义”(指《熔裁》)。并指出《章句》亦有与《附会》同义之处。这三篇专论,分别从宅情位言、熔意裁辞和结构统篇等角度对结构谋篇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此外,还有一些有关的论述,散见于《总术》、《神思》、《通变》、《诠赋》、《定势》、《史传》、《论说》、《封禅》、《奏启》等篇,这样便形成了刘勰的较系统的结构谋篇理论,它是《文心雕龙》这座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大厦中的一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