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11月28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正在太空中飞行,突然迎面“飞”来一物——一具苏联火箭残骸。航天飞机及时采取躲闪措施,才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剧。对于这种“太空撞车”的危险,科学家早就提出过警告。据调查,在近地球轨道上,目前已经“登记在册”的10厘米以上的太空垃圾约有2万块。它们大多是废弃的火箭  相似文献   

2.
人类要驾光飞行?这不是一个神话,科学家们正在进行一项研究,用激光作为未来太空飞行器的动力。这项研究将为小型人造卫星环地球低轨道飞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宇航局和美国空军热衷于此项研究,并正在致力于这种“激光航天器”的研制工作。今年8月中旬,他们设计的最新型激光航天器进行了升空发射试验。他们还将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基地进行一系列的试验。不久,在  相似文献   

3.
《科技信息》2001,(1):29
回顾半导体的发展历程,随着不同时期新材料的出现,半导体的应用先后出现了几次飞跃。首先,硅材料的发现使半导体在微电子领域的应用获得突破性进展,日用家电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都应该归功于硅材料的应用。而后,砷化镓材料的研究则使半导体的应用进入光电子学领域。用砷化镓基材料及其类似的一些化合物半导体,如镓铝砷、磷镓砷、铟镓砷、磷化镓、磷化钠和磷砷化镓等,制备出的发光二极管和半导体激光器在光通信和光信息处理等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也带来了VCD和多媒体等的飞速发展。 目前,人们又开始研究新一代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其中最有意义的是碳化硅、氮化镓和氧化锌。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禁带宽度在3.3到3.5电子伏之间,是硅的3倍,比  相似文献   

4.
<正>9月20日7时01分,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你猜,"长征六号"这次将多少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2020颗人造卫星同时上太空人造卫星是人类在太空的"天眼"。气象卫星、通信卫星、侦察卫星、预警卫星、地球观测卫星等,它们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为人类服务。有了它们,人们可以洞悉地球上的许多秘密。  相似文献   

5.
科技热词     
《科技潮》2011,(4):57
太空渔网日本宇航探索局正在和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制网企业进行合作,设计了一种纤薄的金属网,有数公里宽,连接在人造卫星上,用于"打捞"漂浮在地球轨道中的太空垃圾。  相似文献   

6.
王洋 《小学科技》2013,(10):2-3
人类进入太空以来,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为宇航员们找一个安全可靠的好帮手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的目标。于是,越来越多的太空机器人应运而生,它们将和宇航员们一起去探索神秘未知的新领域。机器人医生拯救卫星"病人"在地球的上空,有着上千颗各种用途的人造卫星。这些人造卫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导航仪、天气预报、卫星电话,都离不开它们。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人造卫星。然而,这些人造卫星像我们一样也会"生病",如发生故障,甚至会失控。因此,这些  相似文献   

7.
到太空去遨游,给人类带来新的光明!这是人类又一次征服宇宙的新创举,是人类面临能源危机挑战时获得新能源的又一项科研新成果。美国科学家在长20千米的裹有绝缘皮的铜芯线的一端系一个金属球〈发电卫星〉,另一端拴在航天飞机上,当航天飞机带着这个金属球以2816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太空中绕地球遨游时,铜线中产生了电流,实现了到太空去遨游可以给人类  相似文献   

8.
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一旦燃料用尽或发动机出故障,就会坠落到地球上。一般说,人造卫星穿过稠密的大气层时,因与空气摩擦,大部分在空中燃烧贻尽,这才使地球上的人们稍为放心。与此相比,在赤道上空3600多公里高度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同步卫星,就不用担心坠落到地面,这是由于它的运行轨道高,是在约400公里高度运行的人造卫生的90倍。那么,同步卫星一旦燃料用尽,将葬身何处呢?  相似文献   

9.
正一颗气象卫星正在浩渺的太空中飞行。两年前,它被三级火箭送进太空,进入预定的轨道。从那以后,它就围绕着地球不停地飞呀飞,忠实地执行任务,测量地球周围大气层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拍摄大面积的云层照片……此刻,在地球上,科学家决定把这颗气象卫星取回来,给它添加一些新仪器,然后再次送它进太空。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呀!  相似文献   

10.
《少儿科技》2014,(3):25-25
<正>在深邃、浩瀚的宇宙中,一个隶属美国的空间站外,数名宇航员正进行太空漫步,并对一颗人造卫星做例行检查。初上太空的瑞安·斯通博士在经验丰富的宇航员麦特·科沃斯基的协助下,有条不紊地检查着人造卫星上的部件。就在此时,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传来骇人消息,不久前一颗废弃的人造卫星被导弹击毁,卫星碎片在地球轨道上高速散开,并意外击中了其他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十年来,人们不仅把地球弄得肮脏不堪,而且在宇宙中也有3000吨垃圾在飞,这首先是宇宙飞船的碎块和残片。据科学家们初步估计,到2010年这种垃圾至少会达到1万吨,仅大的碎块,即直径10厘米以上的碎块,就会有7500吨。其中的一些碎块用望远镜就能看到,这些高高在上的太空垃圾,虽然表面上很遥远,但却对人类造成了现实威胁。 威胁宇航安全 如果考虑到这些碎块在地球轨道上飞行的速度,甚至直径一厘米的小铁块在和宇宙飞船及轨道站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略述反常散射后,给出几种最常见半导体元素硅,镓、锗、砷在 K 吸收限附近的反常散射因子的模拟表达式,并作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发射升空的人造卫星而言,太空垃圾无异于炸弹——一旦卫星与它们碰撞,就会发生爆炸,带来毁灭性后果。那么,怎样才能清除太空垃圾?美国负责清点环绕地球垃圾的部门在其最新报告中指出,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前三个月,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数量已经从16925件增加到17385件。太空垃圾,包括完成任务、已到设计寿命的报废卫星,发射失败、没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  相似文献   

14.
由南昌大学承担的863计划新材料领域课题“硅基镓氮固态光源关键技术研究”日前通过了验收。该课题在第一代半导体材料硅衬底上研制成功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基蓝色发光二极管,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小批量生产。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氮化镓发  相似文献   

15.
《青年科学》2011,(8):22-23
经过为期9年51658次的地球轨道飞行,2000年6月4甘.康卜的吞伽玛射线观测器由于陀螺仪故障故意安排脱离运行轨道,当这个太空飞船翻转着通过地球大气层时,它的太阳能板和天线首先脱离.  相似文献   

16.
资讯·国际     
《科技信息》2015,(1):45
<正>澳洲父子研发太空飞行器来去地球自如澳大利亚男子罗伯特·布兰德和他12岁的儿子杰森即将被载入历史,成为一种可以重返地球大气层并安全着陆的小型太空飞行器的发明者。布兰德父子开发的这个飞行器名叫"闪电",可以离开地球轨道,在太阳系飞行,并重新返回地面。罗伯特表示,这个飞行器会对未来外太空研究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该项目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布兰德12岁的儿子杰森将参与飞行器第一阶段的测试。该测试将于2015年4月进行,旨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教科书中,天体之外的太空处于真空状态,自然也没有什么味道。但是,让3月28日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返回地球的7名宇航员念念不忘的,却是奇特的太空气味。  相似文献   

18.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这颗“小星”在天空不过逗留了92天,但它却“推动”了整个地球,推动了各国发展空间技术的步伐。1958年1月31日,美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升空。此后,法国、日本、中国和英国等纷纷发射各自的卫星。据统计,现在人类已研制和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4800多颗,人们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开发太空高远位置资源。显而易见,用人造卫星观测天体能不受大气层的阻挡,接收来自天体的全部电磁波辐射,实现全波段天文观测。人造卫星的飞行速度快,一天能绕地球飞行…  相似文献   

19.
1993年2月4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进步”号宇宙飞船上,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人造月亮——“太空伞”的试验。这个距离地面400公里高轨道的“太空伞”,其直径为20米。它首次同月亮那样将阳光反射到地球背面的一面,从此划破了地球黑暗寂静的夜空,这一试验的成功,是人类人工照明和能源利用上的新突破。 “太空伞”就是在太空安放一个阳光反射镜。这种反射镜外形像一把折叠伞,升空时收拢起来,到了太空再张开。为了让伞的重量轻,反射阳光的效果好,伞面由一种特制的镀铝塑料薄膜作基底材料,再在它的表面喷涂一层反光作用很强的银色铝膜。  相似文献   

20.
 自1957 年前苏联发射第1 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进入太空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从最初的发射人造卫星发展到今天的空间站建造天地往返飞行月球及行星探测等,航天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航天器越来越大型化,国际空间站的长度达到了110 m,总质量超过400 t,其上共有8 个大型太阳电池阵,每个长度达到34 m;美国的地球三维地形观测任务从航天飞机上伸展出60 m 的支撑臂来支撑雷达天线,通过雷达干涉成像获得了精确的三维地形;卫星的星载雷达天线的尺寸也越来越大,为了接收到几万千米以外的雷达信号,往往需要雷达天线的口径达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美国因拥有星载大口径天线技术而使其卫星通信导航太空侦查技术处于全球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