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原始性创新是我国本土提出的新概念,但对其定义、内涵及特点还没有统一的认识。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基于知识生产过程,本研究对原始性创新的定义进行了新的诠释,并总结出原始性创新与其他研究活动之间的区别,提出了原始性创新的本质及特点。进一步地,通过对我国现有评价制度的分析,阐明了在我国制度环境中开展原始性创新所面临的制度风险,并据此提出了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创新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科技奖励制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大明  胡志强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4):109-112,F004
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强调,必须把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作为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以便进一步增强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的原始性创新能力[1].为此,在包括科技管理制度、奖励制度、激励机制、科技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和营造创新文化等方面,都要围绕提升我国科学研究原始性创新能力的目标来设置.其中的创新文化和科技奖励制度是两个相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将主要通过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分析,指出其对创新文化建设的意义,以及可能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当代世界科技的新发展,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也步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此阶段,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科技人员都成为了创新主体,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激励作用愈发突出,创新对象也从产品和工艺转向企业知识,内容更加系统、复杂,不同形式的合作创新成为潮流并造就了产业创新的兴起,而民族性、生态性则已成为技术创新重要的效益评判标准.因此,在此阶段,企业技术创新呈现如下七大趋势:主体多元化、动因外部化、对象知识化、内容系统化、模式合作化、规模产业化、效益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对提升原始性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新的意识、概念和理论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目前理解的人类创新活动 ,可分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科学的认知活动中有本源性的和延展性的 ;技术的发展中有原创性的和改进性的。所有这些创新活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过程中最基本的动力。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近期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科技的创新要动员整个科技队伍积极参与 ,加强创新意识 ,重视创新能力建设 ,强化技术创新 ,提高和培养科学认知能力。一、对创新及原始性创新的认识   2 0世纪 30年代 ,…  相似文献   

5.
论企业技术创新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很多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问题,但对技术创新应有个"度"的限制研究甚少.在本文研究过程中,主要从经典文献对"度"的基本阐述出发,引入了企业技术创新"度"概念,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度"的雏度,并从技术发展轨迹、认知差异及外部资源获得性、市场化过程三个方面阐述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度"问题.  相似文献   

6.
突破性创新的机会识别和风险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技术变迁速度加快和知识产权管理意识的增强,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来说,传统的渐进性技术创新正面临越来越多的追赶陷阱和发达国家构筑的知识产权网的密集包围,为此,发展中国家的追赶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创新战略,要有决心和勇气实施自主式突破性创新,快速使企业进入前沿的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能力的蛙跳式发展。本文着重从创新机会识别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对突破性创新作了基于综述性的分析,研究认为:①企业应着重从业务流程和产品价值两个角度,在克服组织障碍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信息渠道找寻突破性创新的机会;②为了降低突破性创新的风险,企业应根据情势不同,选择自主方式或合适的创新联盟网络方式进行创新,同时,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并构建二元组织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实现对技术的控制以及对市场的占领。  相似文献   

7.
2004年是我国基础研究工作取得全面发展的一年。围绕基础研究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基础研究总体发展方向和任务,加强了基础研究宏观管理,改善了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环境,继续组织实施了各类研究计划,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提高了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总结出自主创新的若干认识误区,如自主创新就是追求技术领先、追求高精尖;现在搞自主创新为时尚早;自主创新就是搞原始性创新;自主创新就是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创新;自主创新要花很多钱、花很长时间;自主创新就是技术部门和研发人员的工作;专利越多自主创新能力越强,等等。本文认为,澄清这些认识误区对于加深社会各界对自主创新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有重要的参考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科技产业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火炬计划的指引下,作为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基础性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高新区发展建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作为一种蕴藏着无尽新鲜能量的创新组织、一种有效率的制度产品,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冉冉升起,发出更大的光和热,真正成为我国科技与经济生活领域的"新世纪朝阳".  相似文献   

10.
中国软件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给中国软件企业既带来机遇又造成困境.自主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最高层次.而创新是多维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基于中国庞大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创新,远比技术创新更为现实和可行.借此,中国软件企业可以摆脱"微软情结"和"印度情结",找到适合自己的做大做强之路.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技术创新的价值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观本质上表现为一种价值观,任何技术创新活动都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引和规约下进行的。不同的发展观,会导致创新主体在解决创新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主要关注的是创新活动的经济价值,从而陷入了空前的价值困境。要走出价值误区,技术创新就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摄下进行价值重构。“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人性化技术创新”的提出,就恰恰体现了对传统技术创新价值观的叛逆,其实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性回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三个技术推广和扩散模型的分析,一方面试图说明在技术进步速率不断加快,新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则试图分析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进步和技术选择上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和困难。并结合三个模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和引申出我国在从2G到3G无线通讯技术的过渡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可能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根据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技术创新活动.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交往形态和交往结构,由此而构成了不同层次的交往共同体:实验室交往共同体、产业交往共同体和消费交往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工程创新是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的综合集成与优化。本文以档案文献和访谈亲历者为基础,从工程本质、工程决策及工程文化层面,阐明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本质上是计算机技术领域中的工程活动,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方针指导下自主实现的渐进性工程创新,是国家意志与团队价值相统一的工程创新。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其首要目标就是追求超额的商业利润,因而技术创新主体也是一种“经济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他们从事技术创造的动力源泉。技术创新作为一项外部性效应非常明显的技术经济活动,要使它能够获得持续而又强劲的利益驱动,就必须要有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来确保创新者的私人受益率接近社会受益率,理论与实践都证明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发技术创新主体动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论技术创新的市场失灵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卫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0):63-66,F0004
技术创新的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和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技术知识的公共性、技术创新外溢、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技术创新的信息不对称、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与锁定是技术创新市场失灵的五种表现。政府要根据五种市场失灵有针对性地制定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17.
论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视域来看,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具有契合点,两者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从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一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了文化产业制度的创新,但技术创新宽泛性为制度创新设置更高壁垒;另一方面,制度创新也推动了技术创新的进程,但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滞后性又成为技术创新的内在障碍。于是,形成了技术创新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二元悖论。而要走出两者关系的悖论,需基于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制度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理论已经成为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它在充实这一教学领域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关的理论问题,需要认真考察二者的内在联系,确定技术创新理论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位置和教学方法,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运用生态位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索技术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过程,提出主要影响技术创新人才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自身维度和资源维度,分析技术创新人才竞争力的N维超体积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