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许多器物上还有铭文,是古代文物中的一大门类,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自宋代金石学产生以来,成为金石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今天,对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青铜器学。中国古代青铜器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科学考古发掘的出土品,另一部分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世品。传世品数量甚大,其中有许多精品,例如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和  相似文献   

2.
黄剑 《科技资讯》2011,(21):234-234
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因为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并且许多的青铜器上刻有铭文,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而青铜器的研究自宋代金石学产生到现在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今天,中国古代青铜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许多价值连城的青铜器的出土使得青铜器的收藏也炙手可热,因此对青铜器的鉴定也就有了一个比较高级的定制,本文就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鉴定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越国金文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文,或称钟鼎文、青铜器铭文,是真正的原始史料,也可称原始文献,真正的原始文献。研究越国历史文化,必须从越国金文入手,以它为坚实根据。一、越国金文集录(58件)以器主在世年代为序,器主年代不明者殿后。(一)句践9件  相似文献   

4.
李勇 《中国科学(G辑)》2007,37(4):552-555
基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践, 及新天文年代学方法—— “干支回推法”, 初步建成首个中国历史时期的日期转换平台. 它是一个功能较强的分析软件, 通过解读史料, 能将中国历史时期的日期信息恢复或转换到公历系统, 可广泛应用于文史、考古及文物等领域的相关资料研究, 破解中华民族的“哥德巴赫猜想”. 以4件青铜器中的历日铭文为例, 给出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图形学使人们目睹清晰的青铜器铭文(通过拓片的图像处理)成为现实,为铭文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将这一便捷条件与汉语文献学结合起来,对于青铜器铭文特别是漫漶铭文的正确释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提供的实物资料,经过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的多年研究,目前大多认为中国古代是从夏代开始进入文明、进入奴隶制时代的,同时开始制作与使用青铜器,进入青铜时代。此后,历经商代、西周及春秋时期,青铜器有了高度发展,形成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青铜时代。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初步使用,社会开始向封建制过渡,但青铜器仍在大量生产与使用,尤其是青铜日用器有了很大发展。本文所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指的就是夏代、商代、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  相似文献   

7.
青铜器铭文从铭刻作记号,到记载历史事件,再到抒发个人的感受,金文一步一步走向文学,终于在西周中期形成创作高峰,在青铜器皿上制作长篇铭文,成为贵族们竞相仿效的时尚,铭文创作已经超越了实用功能,具有审美意义。铭文是最早的私家著述,它开启了私人创作的传统。商周金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个人创作。  相似文献   

8.
北宋河南河清出土的一组青铜器,推断为西周时期的祭器;其形制、装饰各具特色;其中的一件卣,铭文繁多,弥足珍贵,关涉古代单国地望及器主族氏  相似文献   

9.
青铜文化中的技术美及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几件典型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析,揭示了青铜器的形式与技术之美,通过对青铜器的具体形态、色彩及纹饰产生的技术的描述,揭示了青铜文化技术美和形式美的同一。  相似文献   

10.
青铜是以铜为主(基)的合金的一种,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锡青铜,即铜(Cu)与锡(Sn)的合金,此外还有少量铅青铜(铜与铅[Pb]的合金)、铅锡青铜(铜与铅、锡的合金)等。在中国古代文献及青铜器上的铭文中,称铜及青铜为金。例如《周礼·考工记》:“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西周武王时期的利簋铭文:“王在阑师,锡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是因为锡青铜的颜色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桂平市博物馆馆藏北流型铜鼓的纹饰观察及制作工艺模拟试验,确认了该器物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印轮滚印纹饰.这一技术的使用,使当时的青铜器制作过程,远比今人想象的高效.笔者将这一研究成果用于改进这件器物的修复工艺,获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件汉代青铜甑釜。该器物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于1954年移交。根据其表面细微同心圆纹,可以推断该器物经过了切削加工。这件汉代铜甑釜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金属加工工艺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3.
青铜器的工艺创作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过程,多数器物的铸造、造型、纹饰、铭文四位一体,紧密结合,构成青铜艺术独特的美。王子午鼎鼎形高大,器型形式感较强,铸造工艺精湛、高超,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精细、新巧,铭文书体整齐、优雅,突出地表现了春秋时期的青铜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精美绝伦的王子午鼎,在当代仍具有较大的工艺创作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郜城 《科技信息》2010,(32):I0370-I0370
殷商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起始阶段,也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青铜器物制作精巧,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物。灿烂的青铜工艺,显示了工艺美术的基本装饰原理和美学法则,多样造型说明了我国器皿造型在当时已经初具规模,在装饰上,工匠们懂得根据器物的变化,运用不同的装饰,体现出高度的艺术匠心,时代与工艺美术的紧密联系性。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在特定的奴隶制统治下,青铜以其造型和纹饰来体现一定的政治、宗教意义的主题,体现出其当时鲜明、独特的风格,这是中国青铜艺术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华觉明先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主要从事古代钢铁技术研究,获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从70年代中期起,他转向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对海内外珍藏的数千件商周青铜器进行分析、检测、鉴别,还模拟古代技术条件进行复制,研究方法有重大创新,研究成果被普遍认同,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资深学者.然而已70余高龄的华先生"铜心"不泯,仍致力于中华传统工艺的研究和保护,让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文化播报     
<正>美国返还361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2月28日,美国返还361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交接仪式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举行。这是中美两国2009年签署相关备忘录以来美方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流失文物返还。此次返还的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时间跨度长,从新石器时代直至清代,涉及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钱币、木雕建筑构件等多个门类,多为中国古代墓葬随葬器物。当天仪式现场展示了其中20余件(套)文物。据悉,这些文物艺术品2014年4月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印第安纳波利斯分局查获。在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驻美使领馆、美国国务院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共同努力下,这批文物艺术品得以全部返还中国。这是今年1月中美再次签署限制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史料是一个宝库,封建社会结束以来,朱文鑫首开风气,开始对这类史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他运用现代天文学知识,兼采用实验方法、分析方法,注重古人的实测,对多种天象记录都作了或全面、或断代、或专项的整理、考订.通过对朱文鑫整理的成果与现代整理成果的比较,指出他工作已经相对完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中国、蒙古、后贝加尔和南西伯利亚的考古文物出发探讨三组青铜器的用途问题。这些器物在文献记载中名称不一,其中一个名称叫“轭件”(或称“挂缰器”——译者)。在不久前发表的一篇专论中国“轭件”用途的文章中,A.B.瓦列诺夫详细评述了当时有关这个问题的各种见解,并列举了有关的论著目录。除了上述几个地区外,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这种令人费解之物——“轭件”。其使用年代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时限。在中国,它们见于殷、周时期,即公元前14—7世纪。在米努辛斯克盆地,出现于公元前约11—10世纪,即卡拉苏克文化末期;在其后的斯基泰人塔加尔文化中,这种器物继续使用至公元前3世纪。并随着时间的  相似文献   

19.
渠县发现两件青铜铭文戈,一件是巴族铜戈,其上铭文是巴族文字;一件是蜀族铜戈,其上铭文是蜀族文字。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青铜器研究中的典型个案,从青铜器的出土环境、青铜器的功用、青铜器的合金及其铭文等方面论证了《周礼》内容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