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汶川地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调查与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进一步理解汶川地震中一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破坏原因,根据汶川地震后框架结构震害调查资料,对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规定的抗震设计原则,对框架结构中的一些典型震害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主要包括防震缝处的震害,结构竖向刚度、强度不均匀产生的震害,框架梁、柱及节点处的震害,围护结构与填充墙处的震害及楼梯震害.在对震害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加强框架结构安全性的措施.所得分析结果可为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及有关的规范修订提供参考,以保证框架结构在地震中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欧抗震设计规范关于“强柱弱梁”设计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的震后房屋震害调查发现,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框架柱比梁更易遭到破坏,出现了非设计预期的柱铰破坏机制.从抗震设防目标、地震作用水准、结构分析模型、构件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等多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和欧洲抗震规范EN 1998-1在实现强柱弱梁上的差异.研究表明,保证抗震等级为一至三级的梁、柱局部延性的构造措施不足,以及对于楼板对梁刚度和承载力的贡献考虑不充分是造成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柱铰破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汶川地震中框架填充墙结构产生了严重的震害.现行抗震设计对填充墙的考虑难以保证结构在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对框架结构进行弹性阶段分析研究表明,考虑填充墙在弹性阶段对框架结构的刚度、内力和变形产生较大影响,填充墙平面、立面的不均匀布置对框架结构抗震不利.  相似文献   

4.
依据都江堰市1876栋房子的震害调查资料,对多层砌体结构和底框架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及破坏机理作了分析,提出可供抗震设计参考的建议.比较多层砌体结构与底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后者稍优于前者,但破坏都很严重.建议在烈度较高的地区,建筑物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本文通过对地震区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的震害分析,针对楼梯间、强柱弱梁、填充墙、村镇自建房等在抗震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参照2001年版的《建筑抗震规范》,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笔者认为合适的改进措施。震害调查表明,只要严格按照规范设计,保证结构施工,房屋建筑基本上就能达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三水准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多龄期建筑震害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2000余栋建筑的震害调研结果,综合考虑结构类型、设计规范体系和性能退化等影响结构抗震能力的因素,对该市多龄期建筑的震害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在统计都江堰市建筑构成情况的前提下,对不同结构类型、不同用途和不同建成年代建筑的震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引入平均震害指数着重研究结构形式及龄期对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后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显著提高;由于非结构构件抗震性能影响,2000年后框架结构震害大于多层砌体和底框结构.研究可为评估城市不同龄期建筑的抗震能力以及了解城市整体的抗震设防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继文  祁冰  夏树威 《河南科学》2009,27(12):1579-1582
从结构形式、抗震设防、建设年代及所在区域等方面,对汶川震后江油地区震害房屋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进而作出了总体评价.基于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构件的震害情况,总结了它们的震害特征;结合设计、施工、管理相关规范及标准,分析了它们的震害原因;提出了增强震区房屋抗震性能的一些有益措施.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填充墙与框架结构的相互作用,探讨了水平地震作用下填充墙对框架主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指出概念设计、补充计算和构造措施有利于保证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中框架填充墙结构震害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框架填充墙结构震害调查,分析了该结构震害产生的机理,建立填充墙等效斜撑分析模型,运用模态及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对地震区一栋带有填充墙的框架结构建筑物进行数值计算。研究表明,填充墙的存在虽然会增加结构的刚度,增大地震作用,但是填充墙能吸收和消耗大量地震能量,保护框架主体结构免遭损伤,有利于提高房屋结构整体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0.
类维锋 《科技信息》2011,(19):314-314,134
我国现行抗震设计对填充墙的考虑难以保证结构在地震下的抗震性能,研究一套简单有效考虑填充墙在地震中不利影响的设计方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按规范设计框架结构算例分别进行弹性、静力弹塑性和非线性动力分析,考察填充墙在弹性和非线性阶段对框架结构的刚度、内力和变形的影响,特别是在强震中的不利影响;从中寻找弹性设计与非线性反应之间的关系而提出弹性设计中考虑填充墙不利影响的方法。结果表明,均匀满布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总体上是有利的;填充墙平、立面不均匀布置对框架结构抗震不利;填充墙约束效应易产生附加剪力和短柱破坏。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设计、管理中考虑填充墙影响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深部构造、基底岩性、活动断裂、新生代断陷盆地和新构造期应力场等方面分析,上海及邻区存在有产生中强震的地质背景和三个主要潜在震源区,它们对上海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从上海的地基土特性。活动断裂、历史地震、震源深度等特征结合经验公式计算,上海地区基本烈度应为7度。  相似文献   

12.
2019年11月25日广西靖西市湖润镇发生Ms5.2级地震,该地震震情特征在同级地震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是研究解剖中强地震的典型震例。本文介绍了广西靖西Ms5.2级地震的地震序列,分析此次地震的余震特征,总结此次地震震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特点。通过对震区开展房屋结构、房屋震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等调查,评定地震烈度及灾害损失。分析表明,广西靖西Ms5.2级地震为主余震型地震,余震强度大,分布集中。此次地震烈度Ⅵ度区虽面积不大,但震害较严重。此外,分析还表明地质地貌条件和抗震设防的差异会造成较大的震害差异。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全国布设了由40台4分量钻孔应变仪组成的分量应变监测网络。位于四川姑咱地震台的应变仪先后记录了汶川和芦山强震孕震过程中的潮汐畸变应变异常现象。这些异常变化基本满足地震前兆的3项判据,故被初步认证是这两次强震孕育过程中的应变前兆。本研究对相关记录资料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后续强震预测和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汶川县巨震之后,人们对地震前兆问题广为讨论,由此引发诸多思考。基于地球系统复杂变化过程中的突变现象,分析了地震前兆信息的基本问题;指出目前社会公众及国际地震学界一般存在以下3个误区,即认为前兆与地震应一一对应,陆区地震预报主要依赖于台网监测,地震前兆分析方法比较单一;进而提出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应重视卫星对地观测数据的快速处理与分析,建立地震数据共享机制和地震信息汇合机构,期望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理论和技术尽快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接触面问题的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反应谱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中,通过建立不同结点自由度之间的线性约束关系,引入对接触面效应的一种处理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程,运用这种处理方法,可以近似反映接触面处的位移状态并模拟结构中实际存在的滑动面。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之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发表于2006年的<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一文所用的可公度法,对该文中的原始地震序列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分析,并与随机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震序列中蕴含的可公度频数较高(均值为50),而该文认为能够写出3组以上可公度式即可说明可公度性较好,根据是不足的;(2)本文对2000-2010年的11个年份进行可公度预测分析,其可公度频数统计(均值为43)显示,2008年(频数为44)并未表现出特殊性,而该文仅根据3个可公度式进行预测,是缺乏依据的;(3)将该地震序列与随机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该地震序列的可公度性并不强于(甚至弱于)随机序列,因而针对该地震序列进行的可公度预测是不可信的.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虽然该文的预测结论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巧合,但因其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均存在明显不足之处,故所得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不同版本的历史地震目录的收集和整理,利用已掌握的历史地震资料,结合地震学、地震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湖北省历史地震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和修订。我们收集了湖北省区域内地震地质资料和1990年以来发生地震的现场考察资料,结合当地经济、地质和建筑特点对有感区域的地震烈度进行了重新判定,通过选取多个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烈度-震级的对应关系进行重新标定,并利用经验公式对地震目录中部分历史地震的震级、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修订。本文最终提取并重新确定了15个遗漏的历史地震,另对3个历史地震做出地震参数的校改建议,研究结果对新的地震区划工作和历史地震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活动断层分段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地震发生在活动断层上,而断层活动不一定都发震,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段和强度。因此,把活动断层分成地震破裂段进行研究,分析断层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不均匀性,了解破裂段特征和分段标志,确定破坏性地震发震的构造条件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改进与完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地震局在"十五"期间已初步建成了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它的建成提高浙江省整体的地震应急水平,为省政府进行地震应急、抗震救灾指挥提供指挥场所和各种必要的技术手段。浙江省地震局在运行中不断完善系统,提出了浙江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完善与改进方案。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应急反应与指挥能力不断提高,更好的为防震减灾服务,为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0.
人们发现电磁性质可以用于地震短期预报,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应用效果。本文通过最近实验表明,岩石破裂时其介电常数变化大于40%。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预报的物理参数——介电常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