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8 毫秒
1.
民同时期文艺副刊合订本在五四时期就受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高度关注.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媒介属性.完成了向杂志化、书籍化发展的转变,从而在副刊内容上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而且通过自身的广告宣传,尤其是通过与现代书局的合作并借助其完善的销售网络,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覆盖面和影响范围.基于此,孙伏园在编辑<晨报副镌>和<京报副刊>过程中,始终大力推动副刊合订本的发行与营销,尤其是通过<京报副刊>合订本与北新书局的业务合作,在扩大副刊影响的同时,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范围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
孙伏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报刊编辑家,在他长达几十年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尤以五四后期主编《晨报副刊》时最为出色。孙伏园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认为副刊的作用已不再局限于供人消闲或提供娱乐上,而应当具有传播知识、广泛开展社会批评等多项职能,此外应五四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副刊还应肩负起传播新思潮启迪民智的重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旗帜的感召下,孙伏园创办的《晨报副刊》横扫了充斥副刊的低级趣味,为五四时期盛极一时的四大副刊全面繁荣的盛况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成就了《晨报副刊》在中国报纸副刊史上的卓越地位。  相似文献   

3.
1931年创办的《青年实话》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开展青年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载体。在其短暂的3年3个月办报历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围绕革命斗争主题,践行群众路线,讲究宣传策略,注重发行工作,发行量不断增加,位居苏区报刊前列,影响力与日俱增,被誉为苏区“四大报刊”之一。在传媒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今天,《青年实话》的办报经验以及坚持党性、人民性、实效性的原则为我们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中人力物力的动员和投入,离不开医疗卫生工作的有力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建设人民卫生事业过程中高度重视报刊传媒的宣传作用,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副刊《卫生》为其中杰出代表。该刊属于中央总卫生处主持的专门刊物,秉持“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卫生工作原则和方法开展办报实践。该刊一方面注意运用版面语言、社论和科学文本互文作用,积极设置媒介议题,呈现边区卫生政策的重点、焦点及趋向;另一方面应和群众卫生运动,树立卫生模范人物、单位、村庄等,构建卫生工作典型经验的交流学习平台。《卫生》副刊对边区卫生工作的宣传动员,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工作理念下,探索党报如何引领、指导、组织工作的媒介功能及微观实践。  相似文献   

5.
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对林纾进行了大肆的贬损,后来林纾发表小说对新文化派给予回击。林纾的双重角色导致了他在新旧之争中的认同危机:小说翻译和创作显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文化身份上的“重合”,但他的观点一开始就与新文化派相背离,而新文化派又拒绝从文化身份上认同他。认同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清末民初多数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身份:既是传统士人又是现代文人;二是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心态:面对西方文明的调和或激进态度。民初的新旧之争是关于文化话语霸权的论争,“新”和“旧”的问题导向的是“现代”与“传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新闻报》副刊《庄谐丛录》刊载小说《新水浒传》历时两年刊载32回,在《新闻报》上占据一定分量。《新水浒传》基本延续了《水浒传》为“诲盗说”这一观点,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写作方式,凸显了报刊小说独有的实时性与纪实性特征。该小说的发掘与研究不仅可以完善民国时期《水浒传》的接受面貌,而且蕴含其中的时代风貌与社会境况亦足可供后世研究者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桂兰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125-128
《万国公报》是清朝末年“西学东渐”的产物。它对以康有为、粱启超等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万国公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教会新报》时期、《万国公报》周刊时期和《万国公报》月刊时期。分析《万国公报》的历史演变,可以了解中国近代报刊,特别是来华传教士所创办报刊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人到中年》、《废都》、《桃李》分别塑造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九十年代初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知识分子形象,主人公经历了由“圣人”到“凡人”再到“俗人”的过渡,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从这三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新时期以来,知识分子从固守精神家园到失去精神家园的失落、惶惑,再到知识分子自身对精神家园完全弃守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丁玲的一生有50多年的岁月与编辑工作结缘.她1929年与沈从文、胡也频合办《红黑》、《人间》月刊;1931年主编“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1936年又在延安创办我党党报第一个纯文艺副刊--《红中副刊》;1941年她主编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6年主编《晋察冀日报》文艺副刊;20世纪50年代,她又先后担任具有重大影响的《文艺报》、《人民文学》的主编;20世纪80年代复出之后,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又创办了全国大型文学双月刊《中国》.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文体,“论说”在报刊时代有了新的境遇。在传统“论说”文体的基础上,报刊知识分子在清末民初创造了种种新的话语体式,诸如“策论体”“新民体”“演说体”“逻辑体”“新青年体”等。本文将文体形式与启蒙路径结合起来,着重分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选择报刊“论说”的文体形式来达到向导国民、启蒙社会的目的,进而探讨各种论说文体与不同启蒙路径之间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11.
蓉子的小说包括三个短篇集《初见·彩虹》、《又是雨季》、《蜜月》和一个中篇《伴侣》,此外,还有大量的单篇作品,散见于各报副刊。她是新加坡华文文学界名字响亮的多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几乎每天都在报纸副刊上出现”(孟毅《又是雨季》序)。当我们说到蓉子小说的女性世界时,是从两个方面而言的。即她的小说为我们所展示的妇女生活的外部世界(外在形态)和她们的内部世界(心灵世界)。仅仅从她的小说中,似乎很难看到女性生活的后一世界——内部世界,她的小说,尤其是篇幅较长的作品,大都没有十分紧凑的结构,题材的选择,大都没有超出家庭  相似文献   

12.
《妇女杂志》是中国现代妇女报刊史上历时最长、发行面最广的刊物。“五四”期间,《妇女杂志》中经常出现对娜拉的介绍和评论。对于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最突出的地方,在“第四阶级女子问题”的提出上。关于女性问题的讨论,着眼点逐渐由性别差异转向了阶级差异维度。这不单独是《妇女杂志》的变化,也表示了“五四”后期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共同转变。  相似文献   

13.
由我校崔本延、荆忠岭、金殿国和中国教育记协校报工作部负责人台旭编审共同主编的《雏声——全国高校报刊文学集萃》一书,已于90年12月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我国首部全面展示高校校报副刊阵容的文学作品集,全书35万字,我国著名写作理论家冯中一教授作序。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才》杂志1991年第1期在“探讨与争鸣”专栏里刊载陈澧晖同志题为《关于“人才断层”的分析》的文章,摘要如下。前一段,在一些报刊上关于“人才断层”的问题谈论得比较多。根据统计和调查:目前,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年龄在50岁以上的约占80%以上,个别单位甚至高达90%以上,再过10年,到2000年,这一大批人将因超龄而退出工作岗位,而目前在岗的35~45岁这一年龄段的中年知识分子又奇缺,届时,将无法替补退下的人员,因而,将出现一个“人才断层”。  相似文献   

15.
陈撷芬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女报人之一。她于1889年创办了《女报》,后改名为《女学报》。该报从宣传女权到鼓吹革命,为中国女性报刊畅言革命之发轫。笔者从“谁(who)?什么(what)?对谁(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what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出发,来分析这份女性报刊,使人能够对该报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希翼现今的报人可以汲取先者之精神——为国人之福祉而走在时代前列发声。  相似文献   

16.
张杰 《枣庄师专学报》2003,20(4):107-109
于右任是辛亥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和舆论宣传家,《神州日报》是他创办的第一份革命报纸。在他的领导下,该报以“沉郁委婉”的风格进行革命宣传,成为当时重要的革命舆论机关。  相似文献   

17.
《晨报副刊》在中国报纸副刊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扶植培养了一大批作家,沈从文就是在徐志摩任主编时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梳理沈从文与《晨报副刊》两任主编孙伏园、徐志摩的复杂关系能够使我们对一个作家与一份期刊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具有近70年历史的权威杂志《世界知识》(半月刊),在2000年第1期上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冯昭奎先生的文章《怎样做邻居——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思考》,并且还在同期的“大家谈”栏日中以“我看中日关系”为题进行了讨论,首次的12位讨论者均是知识分子、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读者反应强烈,因此该杂志又在12、13、14期上继续讨论。这其中,特别引入注目的是一网友的《媚日外交的急先锋——冯昭奎》一文,其内容很能代表中国普通知识分子的感情和看法,同时冯昭奎先生与网友的商榷文章也同时登出了。  相似文献   

19.
“妙手”与“铁肩”——知识分子的激情与内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知识分子,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的写照,但是从漫长的历史发展来看,知识分子既有特立独行的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和追求真理的执着与无畏,也有过激、困惑,甚至是迷失……在此我们摘录了描述知识分子的一组文章,试图揭示不同国家、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的知识分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他们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20.
也谈周炳     
周炳,是欧阳山同志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第一卷《三家巷》、第二卷《苦斗》的主人公。周炳形象的塑造如何,是整部作品成败的关键。但历来评价岐异、毁誉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值得我们自豪的英雄人物;有人又说他是资产阶级的风流人物,是现代的“贾宝玉”,是人们灵魂的腐蚀剂;江青及其御用写作班子——“上海革命大批判写作小组”则一口咬定他是“投机分子”、“叛徒和工贼”。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才比较正确?欧阳山同志在《<三家巷>、<苦斗>再版前记》中指出;“他是一个手工业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在这八十五章里面(包括已发表的第三卷《柳暗花明》的前五章——笔者注)还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