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苏联技术哲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表现之一就是学者们对西方技术统治论和反技术统治论两种时立思潮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条件的技术决定论"的观点,从而加深和完善了我国学者对于技术社会作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论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自然科学哲学是一笔有待开发的巨大精神财富.在苏联,科学和哲学的关系曾经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扭曲,我们可以从苏联哲学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从而深刻地理解哲学的本质.苏联哲学家在自然科学哲学领域中开辟了新的学术边疆,提出了大量创见,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出现了认识论转向,由此带动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向科学哲学的过渡.作为世界科学哲学的"次生形态",俄罗斯科学哲学的兴起既是苏联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回应,同时也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苏联技术哲学与其工业化道路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首先,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能把苏联技术哲学当作其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其次,二者存在着间接的、内在的联系,认为苏联工业化道路与其技术哲学思想没有任何关系的观点也是错误的;第三,苏联技术哲学与其工业化道路之间是一种共生共荣、一损俱损、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本文对上述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指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苏联在看待和处理技术哲学与其工业化道路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经验丰富、教训深刻,对发挥自然辩证法为国服务的功能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此文为纪念俄罗斯技术哲学诞生100周年而作。П.К.恩格迈尔奠定了工具主义的,即把技术看成是与价值无涉的中性工具、手段的技术哲学的基础;而Н.А.别尔嘉耶夫则对技术中性论的观点提出了尖锐批评,指出了技术使人、人的精神和生活产生了异化。工具主义的技术观在苏联时期达到极致,但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一观点走向衰落。在当代,技术型文明带来了全球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恢复人本主义在技术哲学中的本来地位。俄罗斯技术哲学的任务就是引领走出技术型文明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卡普(Ernst Kapp,1808-1896)和德克斯(Henry Dircks,1806-1873),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相同,虽人生路径和学术进路各异,但都在晚年走上了自觉研究技术哲学的道路。前者构造"技术哲学"一词,于1877年出版《技术哲学纲要》;后者构造"发明哲学"一词,于1867年出版《发明哲学》。在今天的技术哲学界(如SPT、CSPT),前者被视为技术哲学的创始人,后者迄今无人提及。卡普和德克斯各自开创了不同的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卡普是人文学的技术哲学代表人物;而德克斯则是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7.
2012年3月26-27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学会、东北大学、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由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14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  相似文献   

8.
1962年4月,在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举行了基本粒子物理学哲学问题理论会议.这个会议是由《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综合问题学术委员会和苏联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联合召开的.苏联举行全国性的讨论基本粒子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会议这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9.
技术哲学视阈中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缘起于生态运动和"替换技术论";它是延续工业技术及其文明、建构生态主体、关注"自然-社会"生态、现实性和未来性相统一的新文明;面向生态文明的技术批判应该扬弃技术决定论传统、秉承社会决定论旨趣、实现生态文明论转向;创建生态文明的技术建构要修正既存技术,建构生态技术体系,构建生态政治,保障生态技术运行,重建"生命共性"理念,为生态技术的建构和运行提供哲学基础;要开展转向生态文明的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社会技术在马克思技术哲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哲学与普遍哲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通过普遍哲学的观念可以有效地理解技术概念.对于马克思也是如此.当前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工程主义、批判主义的叙事方式都将这种性质给予了展示.这些叙事方式将技术给予了自然主义的理解,即自然技术的概念.这是"人与自然"、"物质资料的生产"概念推演的必然结果.但是,在马克思普遍哲学中还包含着具有同样地位的概念:"人与人"、"人自身的产生"的概念.建立在这个概念之上的技术应该是社会性的,它所包含的可能性并没有被注意到."社会技术"原则的提出力图揭示出这种可能性,体现出二者之间的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1962年6月1与2日,在莫斯科举行了控制论的哲学问题会议,这个会议是由"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综合问题学术委员会、"控制论"综合问题学术委员会和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党组织联合召开的.莫斯科和苏联其他的30个城市的学者以及其他国家的许多学者参  相似文献   

12.
经过十余年的动荡与混乱,俄国技术哲学界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两个流派:沿袭过去传统的二程的技术哲学和面向西方主流的人文的技术哲学。前者对待技术的态度多是建设性的,后者别是批判性的。由于历史的缘故,今天的俄国学者不可能将苏联技术哲学完全抛弃,因此在二程的技术哲学方向上做了大量的研究二作,其研究成果对我国的技术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纪念陈昌曙教授对中国技术哲学和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扬他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促进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同学会决定向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2011-2020期间每年捐赠100万元),设立"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  相似文献   

14.
正斯蒂格勒去世,媒体、艺术界和文艺研究界反响强烈,世界技术哲学界反应并不大。世人皆以斯蒂格勒为技术哲学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技术哲学家,甚至称自己"超哲学"。[1]可是,他却成功地帮助技术哲学尤其是法国技术哲学,吸引到更多的关注。就提升技术哲学曝光度而言,斯蒂格勒与拉图尔贡献不相上下。然而,技术哲学界对两人的评价差别不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关于俄(苏)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经历了"以俄为师"、"以俄为敌"、"以俄为鉴"三个阶段,苏联解体后一度沉寂,近来出现了复苏的势头。不能把苏联的科学技术哲学完全等同于正统的教条主义而全盘否定,1960年代一批具有改革倾向的哲学家对科学哲学所做的认识论中心主义诠释,极富启发性。新世纪前后俄罗斯科技哲学出现了多元主义、社会文化语境论和人本主义等新发展趋势,具有俄罗斯特色的科技哲学范式正在形成,其中技术哲学的转向尤有代表性。马克思主义虽已不是俄罗斯的指导思想,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俄罗斯哲学中仍有深远的影响,前苏联和当今俄罗斯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哲学研究,是与西方科学哲学不同的另一维度,是发展比较科技哲学的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为了纪念陈昌曙教授对中国技术哲学和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发扬他的学术传统和治学精神,促进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的研究和发展,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同学会决定向张学良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2011-2020期间每年捐赠100万元),设立"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签字仪式于2011年10月17日在东北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技术哲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技术本体论、技术科学的本质与特征、技术进步论以及技术价值论四个角度评述前苏联时期技术哲学的成绩与特色,并引出当今俄罗斯技术哲学对前者的批判继承关系和现今俄罗斯技术哲学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技术哲学难题.  相似文献   

18.
实践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狭隘理解,提出理性思维有"认知型"和"筹划型"两种思维方式.人的"筹划型"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实践理性在技术哲学领域恰恰是技术理性.技术哲学必须以理性思维的"筹划型"思维方式为切入点,才能找到技术理性研究正确的哲学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哲学研究真正地从"边缘"走向"内核".  相似文献   

19.
莫斯科方法论小组(MMK)是苏联(俄罗斯)哲学和逻辑学史上时间跨度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学术共同体之一。MMK的杰出领导者季诺维耶夫最早研究了马克思《资本论》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深刻揭示了《资本论》蕴含的辩证逻辑和科学逻辑;谢德罗维茨基是MMK的精神领袖和有力组织者,在他的领导下,MMK经历了思维研究、活动研究和一般方法论研究三个发展阶段,相应地形成了内容-发生逻辑、活动论和系统-思维活动方法论三种范式。MMK主张的方法论主义和发起的方法论运动是20世纪60-80年代苏联“新哲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了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的“方法论转向”。MMK为科学哲学在苏联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和人才基础,时至今日,MMK倡导的“社会-文化范式”和“方法论思维”对俄罗斯科学哲学未来发展和分析方法都具有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苏联《哲学问题》1963年第3期上,发表了г.в.普拉托诺夫和M.H.鲁特凯维奇二人合写的文章,题目为"论作为哲学科学的自然辩证法".作者一开始断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观点体系.而知识分化的一般过程合乎规律地要触及哲学的分化,但哲学同时又是统一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