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建立渤海湾盆地 A 油田扇三角洲沉积的高分辨率层序构型格架,并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解释储层展布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对于扇三角洲巨厚储层,应坚持主体沉积区域刻画为核心、不同相带区别对待的原则。以储层对比模式为指导,逐级确定层序界面,在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下共划分出5个短期旋回及12个超短期旋回。基于优选敏感频率地震数据体,总结连续进积型、连续退积型、先退后进型及先进后退型4种多期扇体地层切片模式,开展高分辨率层序构型格架下的地震沉积学解释。结果表明,A 地区沙河街组第一、第二段自下而上扇体规模先扩大后缩小,形态由裙带状逐渐演化为狭长条带状,符合层序构型划分结果。  相似文献   

2.
水道堤岸复合体是深海区域重要的沉积单元,同时也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储层类型。水道堤岸复合体的研究有利于揭示该深水沉积单元的沉积构型特征。本文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地震正演模拟技术,对水道堤岸的复合体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物理属性及其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水道堤岸复合体外部形态呈"海鸥"翼状,由"U"形或"V"形水道和楔形堤岸组成,其堤岸又可以分为内堤岸和外堤岸两部分;2)堤岸沉积的岩性主要受重力流的岩性影响,堤岸岩性由内向外逐渐变细。而相应的水道充填沉积物的岩性则比较复杂,可能与重力流的岩性、持续时间以及海平面升降等因素有关。水道堤岸复合体沉积构型的研究为深水储层预测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可以提高储层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查明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特征与分布模式,以辽河盆地欢喜岭油田锦99区块杜家台油层为例,综合储层构型理论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应用岩心、测井及录井资料,分析了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单元的特征,明确了构型界面的分级系统,建立了单砂层级构型界面的定性识别标准与定量判别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扇三角洲前缘储层中3级、4级构型界面是单砂层内主要的渗流屏障,控制着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4级构型界面主要为洪泛泥岩、辫状水道顶部泥质层以及河口坝顶部落淤泥,3级构型界面常为砂体顶部的细粒沉积与单期辫状水道底部滞留沉积,二者均具有较明显的测井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4.
东营凹陷永北地区砂砾岩油藏储量丰富,然而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沉积期次划分和砂体分布样式研究不够精细,影响了该区油藏评价与开发.综合运用岩心、测录井、地震等方法,建立研究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构型的分级方案,总结了构型单元类型及其特征,井震综合刻画了4~5级构型单元的空间分布样式.其中8砂组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舌状体构型单元,辫状沟道砂砾岩整体呈退积式交错叠置分布;7砂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朵叶体,水下分流河道呈进积式冲刷切割与叠置分布.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地区的油藏评价与开发生产提供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5.
 储层构型分析是开发中后期油藏研究的核心之一,是剩余油表征的重要手段。以塔里木盆地小海子野外露头及油藏覆盖区钻井取心资料为基础,采用Miall构型要素分析方法,揭示了浪控滨岸相储层构型要素类型及特征。根据地层单元沉积构造、岩性、粒度成分等特征的差异性,将浪控滨岸相储层构型界面划分为七个级次,而不同级次构型界面控制着相应级次的构型单元。二级构型单元表现为单一岩相类型,根据储层的岩性及层理特征,结合不同岩相对油气开发的控制作用,将二级构型单元划分为13种类型。根据二级构型单元时空关系,以三级构型界面为约束条件,参考储层内部渗流屏障产状,将三级构型单元划分为板状、槽状、楔状和千层饼状四种类型。浪控滨岸相储层构型要素的厘定,为储层精细刻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高含水期油藏开发和综合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的小层平面图油水分布复杂,难以掌握其分布规律的现象,以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储层构型研究与传统沉积微相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了精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并以单砂层为单位作主力层的小层平面图,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储层构型研究在垂向及平面上的研究尺度均比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更加精细,建立精细的储层构型的关键是识别单一成因砂体,尤其是对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将直接影响剖面及平面构型的精准度.储层构型要素的空间展布及平面配置结构直接控制着油水分布.层状油气藏可以存在多个油水界面,在内含油边界以上通常形成"满注"型油藏;在内、外含油边界之间,多形成大片水层中夹透镜状或条带状分布的"水包油"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应用岩芯、测井和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5个层次分级描述,精细研究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建立了点坝砂体侧积夹层的规模、产状等内部构型定量分布模式,利用国内外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资料总结了砂体宽厚比与侧积夹层倾角的关系,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倾向、倾角、延伸和水平间距4个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交互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小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提高了三维储层构型地质建模的效率。根据研究区内部构型与注采井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挖潜对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3种不同开采措施挖潜曲流河砂体点坝内部剩余油,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40 年来,通过现代河流研究和多学科结合,河成相模式已由最初的点沙坝侧迁模型发展成今日的16 种相模式;同时研究方法亦由单纯的垂向相序分析,发展成大露头三维研究,识别出可与现代复合坝比拟的构型要素,从而建立相模式。该文对此作了一简要回顾与评述,然后介绍一个密西西比河曲带的6 级储层非均质性和一个辫状三角洲储层质量之受控于沉积因素。文章指出,研究者应针对研究对象,提出自己的构型要素,以更好地认识古河流。河成储层包含多级非均质性,沉积变量是储层质量和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因此不断更新储层沉积学认识,有助于提高勘探和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9.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的小层平面图油水分布复杂,难以掌握其分布规律的现象,以孤岛油田馆上段河流相储层为例,对储层构型研究与传统沉积微相研究进行了对比,通过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建立了精细的单一成因砂体级别的储层剖面及平面构型,并以单砂层为单位作主力层的小层平面图,分析了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储层构型研究在垂向及平面上的研究尺度均比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更加精细,建立精细的储层构型的关键是识别单一成因砂体,尤其是对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将直接影响剖面及平面构型的精准度.储层构型要素的空间展布及平面配置结构直接控制着油水分布.层状油气藏可以存在多个油水界面,在内含油边界以上通常形成"满注"型油藏;在内、外含油边界之间,多形成大片水层中夹透镜状或条带状分布的"水包油"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在储层构型方法指导下,以取心井岩心和密井网测井资料为基础,借鉴现代沉积、野外露头成果,结合生产动态数据,综合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成果,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密井网条件下的三角洲砂体开展了精细的储层内部构型逐级解剖,并探讨了基于构型单元储层质量分布模式。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及认识:在河口坝复合体叠置样式研究基础上;按照"垂向细分"、"侧向划界"以及"平面组合"的思路,进行单一河口坝构型单元的识别划分;将研究区河口坝划分为限制性河口坝(PMB)和非限制性河口坝(DMB)。完善了单一河口坝构型模式研究,深化单一坝边界识别标志;建立了两种单一河口坝砂体内夹层分布模式。限制性单一河口坝内部夹层以泥质夹层为主,局部物性夹层,近水平状展布,将单一坝分为多期增生体;非限制性单一河口坝砂体内部增生体间的夹层以物性砂岩及钙质夹层为主,多分布在河口坝中上部,连续性较差。明确了隔夹层类型由陆向湖盆的演化规律:钙质砂岩→物性夹层→泥灰岩。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表明,单一构型单元分布控制着储层参数的平面展布。坝主体以发育Ⅰ类、Ⅱ类储层为主,Ⅲ类储层一般发育在河口坝内部夹层的遮挡区以及坝侧缘,Ⅳ类储层发育在席状砂。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五山十刹图的历史源流及其在建筑史研究上的意义和价值,并具体分析卫其形式,内容以及所反映的江南寺院建筑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地震地层及地震相分析在川东南复杂储层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地层学及地震相分析目前还停留在简单的地震地层划分和以振幅、频率、连续性等地震波形特征划分沉积相方法上.作者以地震层序划分为基础,提出了研究有利储集体的地震相特征新方法,并在平面组合上与沉积相进行对比,可以更为精细地研究沉积相的空间展布规律,同时还可以指导储层预测研究.该方法对于那些勘探程度不高的地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尽管大坝在生产活动和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改变了本地区原有河流天然径流特性,使原有径流过程发生了较大变化.修建水库很大程度改变了河流自身冲淤平衡状态,而水库淤积和重新建立新的平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给上下游带来长期、深远的影响.虽然水库的兴建历史久远,但多沙河流水库泥沙淤积仍是一个突出问题.研究表明:大坝经济效益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库有效库容的大小,一般而言,有效库容越大,水库可调节用于发电的流量就会更大,电站的总经济效益就会越大.为了减少泥沙危害的影响,国内外专家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泥沙清淤方案和方法,但其根本的任务就是如何清除掉每年入库而占据有效库容的那部分泥沙量.本文结合上述问题,根据非均匀质(悬移质和推移质)不平衡输沙原理建立水库泥沙淤积的一维数学模型,计算中,按全沙模式和划分时段、河段,逐时段、逐河段进行,找出淤积量与有效库容的关系,为后续水库运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莺琼盆地在莺歌海期和黄流期发育大规模的轴向水道沉积体系,但由于对这种轴向水道的成因机制及水道砂体的分布规律缺乏系统认识,勘探一直未能取得商业性突破。针对制约轴向水道沉积体系勘探的物源和储层展布问题,以最具代表意义的轴向水道——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应用地质与地震相结合分析技术、多属性融合技术、适用于峡谷水道体系的地震沉积学等,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物源体系、沉积演化、储层展布等方面的研究,阐明了中央峡谷水道的物源、沉积演化及优质储层展布规律,建立了具有储层预测功能的峡谷沉积模式及水道砂叠置方式,指出乐东10-1峡谷水道等4个潜在的大型岩性圈闭群是轴向水道领域的下一步勘探有利区域,提升了轴向水道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煤矿远程监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远程煤矿监控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煤矿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方案,即通过井下数据采集工作站采集现场瓦斯与设备状态信息,并建立数据库;经Intra net/Internet将信息发送到远程监控中心;由不同的工具对信息进行处理;利用统计类数据挖掘技术对超限瓦斯数据进行分析、推断和预测。阐述了煤矿监控系统的网络运行结构和系统体系结构,讨论了数据挖掘技术在煤矿系统远程监控中的应用,并给出了相应的数据挖掘模型。  相似文献   

16.
渤海南部海域A油田沙河街组沙三中I油组上段井震标定仅为一个波峰,储层厚度横向变化快且井震匹配性差,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存在难度。重矿物数据分析表明,油田中-西块沙三中I油组上段物源主要来自西南垦东凸起;东块受东北莱北低凸起物源控制,多物源沉积是井震匹配性差的关键因素。综合前人井震分析结果,优选地震振幅属性,分析油田沙三中I油组上段38口已钻井振幅属性与砂岩含量,物源体系约束下两者满足线性关系;同物源沉积体振幅属性越小,砂岩含量越高,反之亦然。物源体系约束下的地震储层预测,量化了振幅属性与砂岩含量的关系,提高了油田古近系沙三中I油组上段储层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胥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8):1751-1754,1769
通过对南八区葡I1a-葡I2c五个单元时间厚度、储层厚度、地震响应特征的分析,在小于1/4λ波长储层内进行沉积单元储层厚度解释,传统的振幅切片或基于地震属性进行砂岩定量解释的手段在该地区是不适用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选用灰色关联波形解释储层方法,对南八区葡I1a-葡I2c五个单元进行储层平面分布特征研究,并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