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本文分析并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等。  相似文献   

3.
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大木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较为成熟的一个子系,既吸收了北方建筑技术和制度,又保留了地方建筑的一些特征。对岭南古代建筑的探讨不仅有益于中国建筑体系的研究,同时对地方建筑发展的规律性的探索和对古代建筑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为一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建筑之斗拱构造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平宁 《安徽科技》2003,(12):59-60
一、斗拱在中国建筑中的历史渊源和作用 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斗拱,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西周初年,从西周到战国时代若干铜器的装饰图案中已有栌斗.到汉朝,斗拱不仅见于两汉时期,还见于东汉的石阕、崖墓和明器上的建筑中.及至唐代,斗拱已臻成熟极盛.这时的斗拱既用以承托屋檐或平坐,将屋面或楼面的大面积荷载传递到柱上,也是建筑形象组成部分.在建筑的整个立面构图上斗拱发挥了结构和艺术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表现出中国木构建筑稳健和雄丽的风格.此外,斗拱还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到明代和清代,斗拱建筑结构已从注重力学角度阶段逐渐演变成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并进一步形成装饰化的规范发展阶段,这时已是一个与近现代建筑结构艺术有机衔接的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5.
程畅 《工程与建设》2011,25(6):756-758
数千年以来的人类活动,造就了无数的建筑艺术精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建造技术一直在发展,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中国古建筑的角度来说,建筑外形的特征的变化都可以看作是一次次技术进步的结果。随之而来的也有关于古建筑的发展与环境的一系列问题。文章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发展和艺术形式的结合点出发,分析了历史过程中建筑技术与艺术...  相似文献   

6.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传统村落建筑单元的场所精神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重塑古建筑单元的场所精神,以安徽省休宁县三槐堂为例,指出其在文化传承困难、风貌破碎丢失、功能退化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风貌保护、文化传承、功能再现的策略并辅以监测保护、人与建筑互动的措施,最终实现传统村落建筑单元的场所精神重塑。  相似文献   

7.
目前重庆传统民间建筑传承、保护与开发虽然得到政府的一些支持,但具体措施往往滞后,从而导致很多明清时期的院落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合理的规划和健康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川东地区农耕文化精髓和底蕴的一处活化载体——望水古镇的调研和考察,在借鉴国内外古镇保护成功案例和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重新构建古镇的整体保护和开发,实现乡镇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旨在从古建筑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以明清时代的宫殿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建筑群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建筑进行比较,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对现在的影响.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简介;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通过中西方建筑材料、建筑本位、布局与装饰以及色彩、建筑价值的对比来阐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历史由来和对现在的影响.第三部分进行全文总结,综述差异比较的意义与启示.建筑方面的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探讨这些不同,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反省我们的不足,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吸收有利于发展我们民族文化的新元素.  相似文献   

9.
韦桂来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5):225-225,232
中国古代建筑因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民族文化心理和伦理道德观念等因素,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以木构架为结构、以间为单位的建筑体系,体现了其建筑与环境配置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具有徽派建筑风格与特色的黟县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黟县古建筑有三绝:民居庭院、宗族祠堂、石塔石坊.黟县古建筑最驰名的有三雕:砖雕、木雕、石雕.黟县古建筑最具文化特色的有两雅:楹联、题额.  相似文献   

11.
诗志词情     
通过对不同文体批评之间的多方位比较,将可能澄清许多笼统、含糊、夹缠不清的理论问题,更为清晰地揭示各体文学批评以及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精髓真貌,为中国文学批评带来新的增长点,将整个中国文学批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文章旨在从传统文论观的“志”与“情”中,去探寻诗词之辩,以期把握诗词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它既蕴含着民族先哲们的理性精神,又凝结着华夏儿女的审美情结.<周易>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与自然相依相通的产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渊源.天人合一,心物交融体现着<周易>的审美境界,立象尽意为中国传统美学提供了基本的审美原则,阴阳平衡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取向和基本形态.<周易>美学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善性与工具理性交融的"绿色教育"背景下,进一步梳理中国文艺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明确其学科定位,深入探讨文艺美学教学改革创新之法,科学预测文艺美学教学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艺美学教学应扣住素质教育,并以实践为主线强化鉴赏方法论;中国文艺美学教学的发展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田烨 《科技信息》2010,(1):162-163
From the view of the ecological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at Thoreau uses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oneness of man and nature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in Walden.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注重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处理其根本目标和原则,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该充分发掘这个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使之向现代转化,并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普遍信念。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人类的最高层次的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及一切活动。“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但本文主要论述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文化之根,它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直觉体悟思维、天人合一思维、阴阳和谐思维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路径;对此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汉语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最能体现这一影响的是固化在古汉语词汇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反映这一观念的除人与自然的同构外,最重要的就是人神沟通和人神和处。表现人神沟通的词反映了古人希望与神和谐相处,从和谐相处中得到幸福和运气;而表现人神和处的词则反映了古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其中主要的是反映人对自然的崇仰、亲近和顺从,以及人对自然的欣赏、摹仿和利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的重大战略目标.强调"天人合一"、勤俭节用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古代各派哲学理论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对生态平衡的关怀以及对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见解.本文主要分析比较儒、道、墨三派学说的环境经济伦理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世哲学,从中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借鉴因素,对于进一步充实循环经济伦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言志与缘情是中国古典文艺本质的双重规定.金庸武侠小说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借武侠刻画人生.以人性人情融合凸显作品生命意识,处处折射出中国古典文学言志与缘情的哲理思想,从而使他的武侠小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内涵与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