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十分发育,由岩溶而引发的工程地质问题往往成为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而获得岩溶洞穴的体积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岩溶探测的技术不断前进,但是由于岩溶发育的复杂性,至今仍难以准确探测岩溶洞穴。示踪实验是一种较为经济准确和快捷的探测方法,该文希望结合钻探以及地下水示踪实验两方面的优势,探讨运用强迫流示踪法研究根据回收历时浓度曲线以确定岩溶洞穴的体积。  相似文献   

2.
在剖析岩溶发育深度控制模式的基础上 ,分析了毛坝向斜岩溶发育的控制性基准面 ,认为毛家院子以南 ,向斜核部及东翼 ,岩溶洞穴发育深度在海拔 90 0 m以上 ;向斜西翼及毛家院子以北的核部及东翼 ,岩溶洞穴发育深度应在海拔 85 0 m以上。  相似文献   

3.
对淮北煤田奥陶系灰岩不同时期岩溶洞穴发育条件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将其分为冲蚀型、潜蚀型、流入型及含水层型岩溶洞穴。根据层状沉积岩层的断裂力学机制及洞穴的再发育过程,提出了煤系地层陷落柱多期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4.
岩溶洞穴是岩溶地貌的组成部分,它与洞外的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洞穴沉积物常能保存较好的地貌形成的历史印迹,通过对贵州岩溶洞穴沉积特点的分析,就贵州地貌发育演化阶段及分期问题进行了论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际岩溶洞穴学界研究热点——袁道先院士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16届国际洞穴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ICS)于2013年7月21日至29日在捷克举行,大会内容涉及洞穴及岩溶研究史、洞穴生物、洞穴调查开发与环境保护、岩溶气候及古气候记录、岩溶发生学等方面。当前国际岩溶洞穴科技创新的若干亮点有岩溶洞穴微生物、洞穴古水文重建、深源溶蚀作用岩溶(Hypogene karst)、水下洞穴次生沉积物(Phreatic overgrowths on speleothems,POS)与海平面变化、洞穴气候与古气候记录、锶(Sr)的地球化学运移、洞穴保护理念的发展、非碳酸盐岩洞穴中的碳酸盐岩次生沉积物的形成和古气候记录、洞穴雾气循环、冰川地区岩溶洞穴的形成机理等内容。通过大会的参与,意识到目前中国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国洞穴探险队伍较少,且没有形成规模,不利于岩溶科学知识的推广;同时中国岩溶洞穴研究学者的研究范围基本上都局限在地表或已探明洞穴,几无擅长探洞者,这大大限制了洞内岩溶科学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是中国岩溶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二是在探索岩溶形态发育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机理及研究技术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ICS是世界各国岩溶洞穴学研究者进行交流的大舞台,提交成果、口头展板报告、开设展台、广泛参与活动是展示本国岩溶洞穴学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和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但中国学者对此次大会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提交研究成果少、口头报告展板报告少、没有开设展台等,这与中国丰富岩溶资源现状极不相称。建议国内广大岩溶洞穴研究者做好准备,积极参与2017年的第17届ICS,力争取得较大突破,为树立中国岩溶大国、强国形象而努力。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长春市南部双阳区吊水壶岩溶洞穴群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区发育岩溶洞穴群的地质环境、成因和形成时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鄂西南岩溶洞穴发育与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了鄂西南利川市东北部岩溶洞穴体系上、中、下层状溶洞发育状况,论述了其发育过程与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关系,在间冰期时形成水平溶洞,在冰期时形成垂直溶洞,二者互相贯通,形成了岩溶洞穴体系。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储层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了进一步挖掘轮古西区古溶岩探区潜力 ,利用常规薄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同位素等测试手段 ,对该区古岩溶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轮古西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基质具有低孔低渗特点 ,多属非有效储层 ;古岩溶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主要是溶蚀孔、洞和裂缝 .洞穴规模变化大 ,主要分布于距古风化壳面深度为 0~ 2 0 0m范围内 ,中、大型洞穴多分布于古岩溶剖面中下部 .各岩溶相带中 ,表层岩溶带的洞穴最发育 ,其次为水平潜流带和季节变动带 ,垂直渗流带洞穴较不发育 .裂缝类型以构造缝为主 ,以发育立缝和低角度缝为主 ,高角度缝和水平缝发育次之 .纵向上 ,季节变动带和水平潜流带的裂缝最为发育 ,表层岩溶带和垂直渗流带的裂缝发育程度较低 .储层类型主要包括孔洞型、裂缝型、裂缝—孔洞型及洞穴型 4种 .其中 ,洞穴型、裂缝—孔洞型储层的产能好 ,是该区的重要储层类型  相似文献   

9.
第16届国际洞穴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peleology,ICS)于2013年7月21日至29日在捷克举行,大会内容涉及洞穴及岩溶研究史、洞穴生物、洞穴调查开发与环境保护、岩溶气候及古气候记录、岩溶发生学等方面。当前国际岩溶洞穴科技创新的若干亮点有岩溶洞穴微生物、洞穴古水文重建、深源溶蚀作用岩溶(Hypogene karst)、水下洞穴次生沉积物(Phreatic overgrowths on speleothems,POS)与海平面变化、洞穴气候与古气候记录、锶(Sr)的地球化学运移、洞穴保护理念的发展、非碳酸盐岩洞穴中的碳酸盐岩次生沉积物的形成和古气候记录、洞穴雾气循环、冰川地区岩溶洞穴的形成机理等内容。通过大会的参与,意识到目前中国相关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中国洞穴探险队伍较少,且没有形成规模,不利于岩溶科学知识的推广;同时中国岩溶洞穴研究学者的研究范围基本上都局限在地表或已探明洞穴,几无擅长探洞者,这大大限制了洞内岩溶科学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是中国岩溶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二是在探索岩溶形态发育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机理及研究技术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ICS是世界各国岩溶洞穴学研究者进行交流的大舞台,提交成果、口头展板报告、开设展台、广泛参与活动是展示本国岩溶洞穴学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和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但中国学者对此次大会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提交研究成果少、口头报告展板报告少、没有开设展台等,这与中国丰富岩溶资源现状极不相称。建议国内广大岩溶洞穴研究者做好准备,积极参与2017年的第17届ICS,力争取得较大突破,为树立中国岩溶大国、强国形象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乌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水力资源丰富,全流域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70%,岩溶发育是影响坝址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乌江是一深切峡谷,具特定的岩溶发育特征,如河谷深部洞穴发育;河谷类型对岩溶发育有所制约等.本文通过河谷深部洞穴成因的研究,提出了它可能的分布部位;对中更新世以来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提出主要岩溶发育期和古水文网在河谷岩溶发育中的作用.并探讨库坝勘测中第四纪地质、古水文网调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乌江渡水电站是我国成功地兴建在岩溶地区的大型水电工程.岩溶渗漏是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本文结合工程的运行情况,对坝址区岩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指出浅部岩溶与深部岩溶的发育均受到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在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通过对岩溶洞穴堆积物特征及岩溶水质的分析,指出岩溶发育阶段在垂向上具有不一致性,文章还对巨厚可溶岩层中产生渗流的有效厚度问题作了初步讨论,并指出其在防渗方案设计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洞穴碎屑堆积物特征探讨洞穴发育及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岩溶洞穴碎屑沉积物结构特征及其矿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探讨岩溶洞穴的发育和形成的古环境.对洞穴石英砂表面微结构作扫描电镜观察研究,表明贵州构皮滩早期洞穴碎屑是在水动力较强的条件下形成的;对洞穴湖相沉积物作了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从而获得不同的古气候环境.如洛塔洞穴堆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早中更新世时为温暖湿润的气候,而晚更新世时为较干旱气候;通过洞穴砂的矿物成分分析,探索了洞穴本身的展布,为四川彭水岩溶区东西向洞穴系统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3.
一普定县岩溶发育,洞穴较多,已发现有石器、骨化石、烧骨、灰烬物的洞穴有后寨的穿洞、白岩脚洞,化处的哈煌洞,朵贝的长青洞,小窑的红土洞,鸡场波的龙洞等,列为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有穿洞,白岩脚洞及红土洞。穿洞古文化遗址:位于普定县城西约4公里的一座孤峰上,海拔1260米,孤峰与谷地相对高度87米,洞口距谷地地面万米,洞长对米,南北对穿,最宽13米,高9米。1976年南京大学岩溶队在穿洞发现骨化石、烧骨、灰烬物和作为染色物的红土矿,1978年贵州省博物馆文物工作者在岩溶洞穴普查中也发现穿洞。1979年3月,南京大学岩溶队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古岩溶作用标志识别和成因分析,综合利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地貌法和印模法等技术手段,对轮古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划分3 个岩溶地貌单元和8 类微地貌单元,并细分古岩溶地貌分区,对分区岩溶地貌及储层发育特征进行剖析。研究认为,不同岩溶带普遍发育裂缝和孔洞,但在不同地貌分区内储集类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表层岩溶带的岩溶高地和斜坡主d:\PDF\.pdf要发育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储层;垂直岩溶带裂缝、孔洞均发育;而径流岩溶带中的孔洞和洞穴较发育。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际洞穴联合会的定义,洞穴是指人能进出的天然地下空间。洞穴有很多种类型,按形成的围岩性质分为碳酸盐岩洞、石膏洞、砾岩洞、熔岩洞、砂岩洞、花岗岩洞和冰川洞等;按洞穴的水文特征分为水洞和旱洞;按洞穴的剖面形态可分为垂向和横向洞穴。发育在可溶岩体(灰岩、白云岩、石膏等)的洞穴称为岩溶洞穴,占洞穴数量的95%以上。我国可溶岩分布,裸露于地表的碳酸盐岩面积有91万平方千米,加上覆盖与埋藏于地下的碳酸盐岩,其分布面积达34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3,加上适宜的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岩溶洞穴最为丰富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贵州是我国沉积岩最发育的省份之一 ,从元古代的板溪群到第四纪均有发育 ,以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除东南一角外 ,遍及全省和各地质时代 ,厚度 3 0 0 0~ 12 0 0 0m ,面积约占 70 %以上 ,洞穴特别发育。贵州岩溶洞穴空间信息数据库 ,是以GIS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岩溶洞穴对嵌岩单桩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岩溶地区特殊地质条件下,岩溶洞穴对高速公路桥台桩基承载力的影响,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敏感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对影响嵌岩桩承载力的岩溶洞穴与桩基相对几何形态(桩端至洞穴顶部厚度、洞穴直径、高程和偏心)等四大影响因素进行正交数值试验研究,对不同洞穴条件下其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作了详细分析,进而提出了岩溶地区桩基承载力设计中应予以考虑修正参数。  相似文献   

18.
纳黔高速公路A2合同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岩溶极为发育,根据沿线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结合岩溶分布规律及发育形态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及岩溶发育的历史,总结其对工程的影响及处置措施.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风化壳古岩溶特征及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化壳古岩溶的发育是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获得新突破的重要因素。基于大量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及薄片观察、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分析,在论证灯影组两套风化壳古岩溶发育的基础上,进行古岩溶相带特征研究及差异分析,进而建立相应的风化壳古岩溶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灯影组两套风化壳古岩溶均符合缓坡模式,但受古地貌坡降差异的影响,灯四段不整合面附近岩溶作用强烈,发育大洞穴及角砾、泥岩充填物,垂向分带结构以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为主;灯二段不整合面附近岩溶作用相对和缓,溶洞充填物主要由小粒径的角砾云岩、白云岩组成,盆地范围内其垂向分带结构以垂向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及深部缓流带为主。  相似文献   

20.
衡孙锡岩洞以丰富的洞穴岩溶风景资源与古老的洞穴文化古迹紧结合为特色,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经过几年的开发已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还对开发衡东锡岩洞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