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泰戈尔莫言现象看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戈尔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东方乃至世界文坛有着深远影响。他们文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在本土文学话语处于弱势地位的背景下坚守的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的关键是在文化杂糅时代对本民族文学的扬弃和对外来优秀文化的认同,本土与外来的结合,使他们作品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而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性书写则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对其民族文学拔秀于世界文学之林具有非凡的意义。泰戈尔和莫言现象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文化参考。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6,(1):21-23
<正>莫言是中国大陆第一位本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成就获得世界读者认可的标志。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莫言的文学成就已经为国外文学翻译与研究界注意,仅举以下3例就可以大致说明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情况:1.在莫言小说的10个长篇英译本(全为Howard Goldblatt翻译)和1个短篇集英译本  相似文献   

3.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它代表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时代价值。这种时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民族精神价值,二是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文学价值,三是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看到的只是鲜花和掌声,却很少有人关注莫言内心的情绪---孤独。莫言从童年时就有着深刻的孤独体验,这种孤独体验对他的人生以及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可以说孤独一直伴随着莫言的成长、成名,正是因为孤独,莫言才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大自然、与生活的进行亲密对话,可以说是孤独成就了莫言。  相似文献   

5.
最后的莫言     
再过些日子,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将前往瑞典领奖,届时无疑将再次引起举世的关注。莫言的获奖圆了中国人的一个梦。中国其实与诺贝尔文学奖蛮有缘的。早在1938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以《大地》一作获奖。这部作品的素材就取自邻近我家乡的皖北宿县。几十年后的2000年,一位名叫高行健的法籍华裔作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从各方反应来看,这位高作家的获奖实在是没有什么公信力。直至来自山东高密的莫言众望所归地摘取今年的奖项。  相似文献   

6.
正新闻事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热"随即席卷而来。一夜之间,莫言成了大众的英雄,同时也变成了大众的商品。"以前,高密特产是菜刀,是烧鸡,是高粱酒,是大包子;现在,高密特产是莫言。"——网络卖家甚至在自己网店中写下这样的宣传语。地方邮政部门也推出了莫言获诺奖的纪念邮票、纪念封。家乡政府还设计出莫言文学馆二期规划,欲将其重新建设为莫言纪念馆,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16,(1):17-18
<正>自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莫言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蔚为大观。可是,纵观莫言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却不甚了了,重复性研究较多。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大家的视野还没有放得更宽,从而导致在某些关键问题上难有新的见解。实际上今后可以进行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8.
郭岸 《世界博览》2012,(20):72-74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10月11日北京时间19时,存诺贝尔文学奖官网。看到“MoYan”这个名字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首先有种不真实感。怀疑这是黑客在跟中国文学爱好者开玩笑。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8,(1):12-17
自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国内对于莫言英译本的研究日渐兴起。葛浩文是英译莫言作品并使其走向英语世界的重要人物。文章在收集并分析国内相关论文、报纸及著作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莫言小说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翻译效果、翻译语言、翻译思想以及海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帮助研究者了解莫言英译研究现状,为进一步进行莫言小说英译研究提供指导。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国内对于莫言小说英译本的研究多集中于翻译策略、翻译效果及翻译语言方面,而对其海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多借用理论进行文本分析,较少有宏观的数据分析;另外,研究对象集中于莫言中长篇小说的英译上,对于莫言短篇小说英译的研究则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0.
李强  赵萌 《世界博览》2012,(22):76-80
“中国如果有作家能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就是莫言。到时候,有很多你能拍的好故事。” 整整十年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来到中国,同莫言一起回老家山东省高密大栏村过年。人们更愿意将那里称为“高密东北乡”——莫言笔下大多数故事发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莫言成为了首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作家。莫言的作品在中国变得炙手可热。诸多文章和专著之前也详细地讨论过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本文首先分析了莫言作品中通过描述魔幻现实主义中所展现出来的“真世界”,其次讨论了莫言在魔幻现实主义中的主观色彩,并对此开展了详细分析。文章还详细地论述了莫言作品中的魔幻故事情节。这些情节大多数都是奇幻,文章就魔幻情节风格的作用做出了特别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上帝也困惑     
在争取获得诺贝尔奖的特殊的冲刺比赛中,看到有那么多国家的科学家均有所斩获,而惟独缺少中国科学家席位的时候,上帝想,也许是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潜质太差了,于是,他把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物理学奖的爱因斯坦、化学奖和物理学奖的居里夫人等三人降生中国,并希望他们三人能够帮助中国实现获得诺贝尔奖的梦想。泰戈尔出生在一个很是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家有名私营企业的老总。他们家正式只有五个人,却拥有三座豪华别墅、七辆高级轿车。泰戈尔从小即受到家人特别的宠爱,他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就是天上的星星他的家人也会想…  相似文献   

13.
李国建 ,男 ,1 938年生 ,江苏省泰兴人。 1 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 ,毕业后留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任教 ,1 976年调入同济大学 ,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 98l~ 1 983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资源化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 ,1 984年以来先后曾任同济大学环境监测教研室主任、环境系副系主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同济大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中国环境科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委员、上海市环境卫生工程协会常务委员、上海市…  相似文献   

14.
可以运用当今席卷欧美的身体研究理论,来阐释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2011年的长篇小说力作《蛙》:围绕颠覆传统的身体观、身体的性与性别、身体的隐喻等新的角度展开,探索《蛙》的当代意义,展示身体在人类社会文化中一直被忽视的根本性地位,揭示身体、性别、生育在当代文化中新的意义和内涵,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莫言作为世界性小说家对当代社会的深入诠释。  相似文献   

15.
《潍坊学院学报》2016,(1):23-24
<正>198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莫言及其作品的研究一直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镇。2012年10月,伴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围绕莫言及其作品研究的论著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1980年代中期直至当下,在30余年来的数以万计的莫言研究论著中,关于莫言的文革叙事方面的研究论著则屈指可数。就目前中国知网和读秀学术搜索所见,涉及莫言文革叙事或书写为题的论文仅有4篇。这4篇论文分别是许子东的《"文革故事"与"后文革故事"——关于莫  相似文献   

16.
季学李 ,男 ,1 939年 9月生 ,安徽省无为县人。 1 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电系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 ,后在同济大学地下建筑教研室、采暖通风教研室任职 ,从事地下建筑设备、工业通风、空气调节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参加过多种地下建筑、工业建筑的通风、空调等工程设计。 2 0世纪 70年代起进行环境保护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环境评价和教学 ,曾任大气污染控制教研室主任。现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空气污染控制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大气分会副主任 ,上海市环保产业协会大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上…  相似文献   

17.
小说集《晚熟的人》是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新书,主要体现了莫言对故乡中人与事的关怀.全书由十二篇中短篇小说集合而成,是莫言近年来感悟乡村变化、书写乡村人事的文学呈现.莫言在《晚熟的人》中的乡土书写呈现在自觉地消解崇高,关注到乡土图景的新变,塑造出形色各异的乡村群像等方面.在新时代乡村的变化之中,莫言拒绝陌生化和旧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家莫言和美籍作家赛珍珠同为以描写中国题材见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在题材、人物、主题、形式等方面双水分流,各尽其妙。两位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创新科技》2012,(11):1
<正>中国作家莫言10月11日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互联网上立刻轰动。按说中国人应以"平常心"看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诺贝尔文学奖与世界顶级文学成就的相关度,比科学奖在同领域的相关度要低很多。更重要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以往表现常有政治化倾向,有点向"和平奖"学。莫言是中国本土作家,也是大陆主流作家,是在中国及世界华人社会被阅读最多的华语文学大师之一。他获奖至少在这一次驱散了中国人心头对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因“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而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欣喜之余,再次引发中国科学家何时能够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热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