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代词“您”的后边能否加“们”表示复数?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重要语文刊物纷纷发表文章,对它进行热烈的讨论。有些同志认为:“‘您’没有复数,北京人从来不说‘您们’。因此,普通话也不应该有‘您们’”(王力《谈谈写信》见《语文学习》1980年第3期)有些同志认为:“近几年出现‘您们’的写法,看发展趋势,很可能为大家接受”。(林杏光《汉语五百句》第9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有些人则直截了当指出“‘您们’的出现是大势所趋,也是适合社会交  相似文献   

2.
曹禺早期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充满深厚的“自由”思想。剧中年轻人渴求着自由但又深受家庭伦理道德、残酷社会现实的束缚以及封建落后文化的精神扼制。自由思想在曹禺作品中具有较清晰的演变轨迹及其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曹禺早期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充满深厚的“自由”思想。剧中年轻人渴求着自由但又深受家庭伦理道德、残酷社会现实的束缚以及封建落后文化的精神扼制。自由思想在曹禺作品中具有较清晰的演变轨迹及其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向诤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6):87-88
《北京人》是曹禺"生命三部曲"后的转型之作,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类似契可夫式的戏剧风格,即"生活化的戏剧"。被称为"灵魂的探险者"的曹禺,在《北京人》中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现,挖掘出人物灵魂深处的善恶美丑,表现出最亲密人之间"咫尺天涯"的灵魂沟通状态。  相似文献   

5.
以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4部话剧为考察范围 ,分析叹词在话剧语言中的句法分布 ,探讨叹词在话剧语言中的表意功能 :(1)、强化人物情感的表达 ;(2 )、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3)、推动情节发展。由此推知 ,叹词与拟声词不同 ,应为独立的一类。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曹禺早期的几部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或浓或淡,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象征色彩,那么,应该说,《原野》是其中象征色彩最浓厚的一部。也正因为此,以往的研究者多认为:《原野》是“神秘的旧路”上的失败之作,认为“过于浓厚的神秘的色彩遮没了它的社会的意义。”对照作品,斟酌研究者的评价,我觉得,二者之间的出入太大。  相似文献   

7.
“曾”“增”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古今字小字典》(湖南人民出版社)“曾”字条的结论是“在‘增加’的意义上,‘曾’又是‘增’的古字”,即“曾”增”是古今字;而《古汉语多用通假字典》(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曾”字条释义部分作了这样的判定:“(1),通‘增’。”即“曾”“增”是通假字;《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今字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民族传统思想与中国文化积淀等方面分析曹禺《北京人》中愫方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之所以为“奴”的成因。从作者在特定的文化转型期所具有的反抗与软弱、探求与徬徨、矛盾与痛苦的心灵历程中剖析愫方这一特等奴隶觉醒的艰难。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剧》(北京出版社)上册文选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三个“美我”编者注为:“以我为美”;其“美”注为:“用作意动,认为……美”(见此书150页)。而且这一教材讲“词类活有”之意动用法时又特地以上述几句话为例以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说:“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见此书273页)现行普通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选了《邹忌讽齐兰纳谏》,其中三个“美我”的注释也是“以我为美”。江夏先生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将三个“美我”译为“认为我漂亮”,意思是与以上两家一致的,总之,这三种教材都是把三个“美我”视为意动用法的。  相似文献   

10.
释“召”     
《说文·口部》:“召,(讠乎)也。从口,刀声。”又《言部》:“(讠乎),召也。”段玉裁注云:“口部曰:‘召,(讠乎)也。”后人以‘呼’代之,‘呼’行而‘(讠乎)’废也。”召、(讠乎)(呼)在《说文》中是一对互为注释的同义  相似文献   

11.
巴渠文化研究 略论《受戒》意境之美……·‘…·’………··黄&岚(98·161)。。_。、_。。_。。__,。、。___.__、、、埃梅《变貌记》主题探微—…·、…………··杨 荣(98.1.60神灵活现的巴渠风物传说—……·,……··陈正平(98.1.1)二二二飞广”——“””””:_c二r丫二: ““’“—““——”””-’”““““’扭曲的人性—……………………………·杨春红(98.1.69) — —“巴渠民间文学研究”之四“___。___。。-_*。^_、,—。———。一____二厂二xx二工止二二二_。。。。、、^、——评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中,常有这样一种前置宾语的句式:(1)“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腾文公上》)(2)“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3)“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隐公三年》)(4)“寡君其及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相似文献   

13.
从《雷雨》到《北京人》,曹禺以戏剧来探索人生的轨迹中,显露出一条基督因素渐行渐远,但始终若隐若现的线索。曹禺对现实人生关注力度的加大及其对现世幸福的执著,决定了其对基督思想的远离趋向,而其童年记忆及其对形而上探索的坚持,却使他难以斩断与圣经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谈意境(下)     
四、意境的优美与壮美 意境有优美与壮美之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王国维在这里所说的境界的大小,就是指意境的壮美与优美。他解释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时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人间词话》)他进一步举例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空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园’,此种境界,可  相似文献   

15.
欲研究《金瓶梅》中的“反切”语,不能不对“反切”流变史予以回顾。语言学界推求“反切”之起,认定是三国魏孙炎所创,这是个误解,诸家所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孙叔言(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颜氏所指明确,孙炎所创为《尔雅音义》之书,用以证明汉末之人知反语。人,当然是众人的民众;无法确指谁是首创,庸众难于进入载籍。载籍所录反语只是作为花絮趣闻,如《三国志·诸葛恪传》“童谣曰:……于何相求?‘成子阁’,‘成子阁’者反语‘石子岗’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抎工酿……排于‘桑洛’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索朗’反语为‘桑洛’也”(林序达《反切概说》四川人民社82年版)。可资注意的是,反语的主人是“童谣曰”,是“民”对酒工刘某的称扬,反语应是来自民间,产生于民众的口头。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猿揖别”语言伊始的“杭育杭育”,依反切律是为“嘿嘿”派。反切与其他语言同样是民众所创造,又为民众长期所运用,反切始终保持着俗文化形态而积久未变,也可以反证它的来自民间的群众性,此点为《金瓶梅词话》宏扬。后面详论。  相似文献   

16.
1982年12期《语文学习》刊载潘大白同志《“善”读书》一文,其中“善鉴取”一节提出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落英缤纷”的解释问题。作者在罗列了《语文》、《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古文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历代文选》等五种注文后说,“总上可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意境: (1)落花在地面散乱着; (2)落花在空中飘舞着; (3)繁花在枝头盛开着。 就第(1)种意境而言,是‘落花遍地如锦’。景色虽美,但毕竟‘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就第(2)种意境而言,是‘乱红纷坠如雨’。虽是动态,但未免‘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春色将闲’(寇准《踏莎行》,第(3)种则是‘繁英枝头如火’。画面灿若朝霞,生机蓬勃,见得世外桃源,春光无限。故就文章旨意细细品味,则以取第(3)说为长,这乃是循章解句择其当”(句中加点号原有)。  相似文献   

17.
邓云乡《燕京乡土记》说:几十年前,一般居民饮水主要是靠买甜水吃。甜水就是味道好的井水。自明末,北京城里就有送甜水的行当,北京人称卖水的铺子叫“井水窝子”,不过并不是什么人都够得上买甜水。据庚子年间(1900)的高枬日记说,让人担水一家每月要花二两银子,这钱当时能上街割二十斤猪肉了。北京人吃水不易,上海也是“城中食水腥秽.饮者多生疾病”。《李平书七十自述》说:“每次失火,延烧数十户,俱  相似文献   

18.
枣庄方言古语词例释(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3.艮gn[k] 枣庄方言中,“艮”一般作形容词,其义有二:(1)(食物)坚韧而不脆,如:“这罗卜发艮,不好吃。”(2)说话生硬,或形容其性子直,如“这人说话真艮!”“这个人真艮!”“艮”有时亦作动词,如“艮牙”,即“硌牙” 《唐韵》、《韵会》、《正韵》拼“古恨切,根去声。” 《集韵》:“胡思切,音痕,元平声。” 《论文》:“艮,很也。从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段注:“会意。‘目相匕’即目相比,谓若怒目相视也,很之意也。” 《方言》:“艮、坚也。”注:“艮、皆名石物也。” 《广雅·释诂》:“艮,坚也。” 《广雅疏证》:“《说卦》传云:‘艮为山,为小石’,皆坚之义也。今俗语犹谓物坚不可拔曰艮”。 可见,艮之本义为坚,词义引申,为说话生硬,性子直。 杨雄《太玄经》:“象艮有守,”注:“艮、难也。” 《来生债》一折:“正末云:‘他也中吃,也中穿。’磨博士做咬银子科,云:‘中吃中穿?阿哟! 艮了牙也!”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话剧史上,曹禺的《雷雨》和《日出》是两颗不可多得的明珠,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为这两个剧本下过种种“注脚”,可是就戏剧结构而言,大多数褒扬《雷雨》,贬责《日出》;更有甚者,有人主张用笔斧将《日出》的第三幕砍掉。对于这种“不肯多体贴作者执笔的苦心”的作法,曹禺曾一再声明:“比较说,我是喜欢《日出》,因为它最令我痛苦”,况且又是“试探一次新路,哪怕仅仅是一次呢。”然而作者的这种表白,真正能体贴领会者甚微。  相似文献   

20.
高尔基的散文《人》.较之其同类体载的其它作品如(鹰之歌)(海燕)等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哲学价值。《人》揭示了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素。《人》赋予了“大写的人一具体而高大的形象,他“创造神灵.又推翻神灵”;“人”是社会的人,在自身不断向前迈进中,“人’’既不断地战胜自然、改造自熊,更重要的是克服自身的软弱和缺陷,其“战场就在人心上”;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下去。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斗争,就永远不会停止,“道路永无止境”,一切为了人.一切在于人。这些就是散文《人》所赋于的深远思想蕴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