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娜 《科技信息》2012,(12):132-132
《洛丽塔》因描写继父与幼女的不伦之恋,广受各国读者关注。从道德、心理、真实性等层面对这对父女畸恋的分析却遭到了作者纳博科夫的否定。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分析这部虚构小说中的永恒真理。  相似文献   

2.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公认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洛丽塔>是一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讲述了40多岁"老男人"亨伯特迷恋上12岁"小仙女"洛丽塔的故事.不少人视其为淫秽小说,事实上<洛丽塔>是一部严肃作品,与淫秽、爱情等内容无关,它的文学价值在于真假共存的叙述结构和亦真亦幻的小说世界,通过暴露虚构,<洛丽塔>成为元小说.  相似文献   

3.
正当介绍食物不再是任务的时候,他的语言中就闪耀着华丽、风趣的隐喻。作为运用隐喻的大师,伟大的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在小说中利用食物来渲染效果,比如,他用"牡蛎似的"一词来形容绿色眼睛的质感,色彩与光泽。在《洛丽塔》中,描写亨伯特和洛丽塔辗转的汽车旅馆时,纳博科夫写到:四周是多结的松木,其金褐色的光泽让洛丽塔想到了油炸小鸡的骨  相似文献   

4.
《喧哗与骚动》电福克纳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小说运用了时空变换、角度叙述、象征隐喻、内心独白等多种艺术手法,本主要对小说的命题、人物以及内容所具有的丰富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瓦解了小说的传统范式,纳博科夫的作品深受其影响.纳博科夫独特的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以及作品中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的人生终极主题,一定程度上造成纳博科夫的作品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微暗的火》是纳博科夫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文本的叙事层次与作者使用的转叙手法十分独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决于读者判断;真实读者不同于"隐含读者",付诸叙述者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叙述视角以及非人物化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介入不仅为小说创作、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更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  相似文献   

7.
岛尾敏雄是日本有名的战后派作家之一。《死の棘》是他历时17年完成的一部以家庭生活经历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一直以来,这部小说被当成私小说进行论述、分析。虽然这是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作品,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作者作为特攻队队长的战争经历却与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息息相关,通过作者与战争经历和南岛的关系,可以将其作为战争文学来解读。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小说大多具有探索性。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汪曾祺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颇深,因此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意识流、象征等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同时在汪曾祺早期小说创作的探索中所营造出来人物的意识世界有他自己的特色,充满丰富性、内在性,甚至作者以此作为行文的线索来展开叙述,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一套叙述逻辑。  相似文献   

9.
《洛丽塔》是俄籍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因以一个中年男人对一位少女的畸恋为主题而饱受世人争议。但长期以来对《洛丽塔》文本的解读多着眼于道德层面,很少从叙事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借助费伦的不可靠叙事理论,分别从引子和正文两个部分分析《洛丽塔》中的不可靠叙述并探析了其中隐舍作者的构建。揭示出作为人物的“我”——亨伯特的叙述虽看似合理但却是在用不可靠叙述来迷惑、考验读者,使亨伯特在美化自己的同时又戏剧化地暴露自己,从而完成蕴含其中的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0.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创作题材和娴熟的叙述技巧确立了他在美国小说界中的地位。从顺序、时距、频率三部分对小说的叙事时间进行分析,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作为清代白话小说的典范,《儒林外史》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语汇。从《儒林外史》的语言分析,吴敬梓在这部讽刺小说中的叙述语言基于“官话”但也间杂了一些吴地方言语汇。其作品所以点缀了吴语词汇,缘于作者的生活迁移和社会交游,以及他对于吴语词汇的文学精炼与运用等因素。  相似文献   

12.
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一度被认为"色情、乱伦和不道德"而遭遇出版困难,后来,不得不在巴黎一家出版社出版,直到1958年在美国普特南书局出版并登上全美畅销书榜首,这恰好说明了作品所蕴涵的价值。初读小说,更多的是感觉它是一部奇书:曲折的出版过程,洛丽塔和亨伯特奇畸的恋情。再读《洛丽塔》,不由慨叹,为他们的悲剧人生而叹婉。本文将分析洛丽塔性格缺陷、家庭生活、社会教育影响和亨伯特心理障碍、畸形,探究、揭示他们爱恋、人生悲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蔺素云 《科技信息》2012,(6):187-187
两次布克奖,一次诺贝尔文学奖,这早已使库切成为世界文坛上响当当的名字。但他一贯干脆冷峻的思想却深埋于名誉的光环所无法抵达之处。在这部提名2005年布克奖的新作《慢人》中,库切秉承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却在文体上收缩了故事情节的成分,加大了哲学思考的比重。作者采用独特大胆的写作手法,把现实主义小说和元小说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模式结合起来,并让作者参与到所创作人物的生活中去,剖析并反思作家的创作过程及“现实主义性”。作品消解了不同流派小说之间的界线,并解构了作者的叙事权威。  相似文献   

14.
《焦大轮子》是中国少数民族满族作家于德才先生的中篇小说集,这部集子中收录了作者三个不同阶段创作的作品。小说叙述独特、构思新颖,取材和语言充满地域特色。采用多元视角、个性的人物形象设置和质朴的语言范式三方面来分析其叙事策略,可看到由此生成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纳博科夫因《洛丽塔》的出版畅销而改变了经济窘境并进而奠定了其后现代主义大师的地位。洛丽塔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是沉默而缺场的,她由小说男主人公亨伯特、小说创作者纳博科夫和小说阅读者三方共同参与建构。亨伯特之洛丽塔是其童年记忆投射的镜像,是幻象之物;纳博科夫之洛丽塔是他独特的艺术创造,是制谜之物;读者之洛丽塔则是视域融合后镜像与谜底的再生成,是共构之物。  相似文献   

16.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中,作者虽然没有给主人公普宁一个死亡的结局,但死亡的阴影在整部小说中却无处不在,贯穿始终.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的一系列死亡意识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暗示了普宁是一个在事业、爱情以及人际关系上极为失败的苦恼人.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加强小说创作中的地方性成为重要的文坛思潮.丰村小说注重地域性人物塑造,他以冀鲁豫边区平原为叙述地域的抗战小说,不仅塑造了生活战斗在这一地区的诸多人物类型及其地域性格,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并不避讳缺点,真实地写出了这里的人们从普通农民走向抗战、成为坚定的抗日战士的成长历程,在文学上为一代中原儿女的生存、抗争留...  相似文献   

18.
以爱尔兰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为分析对象,试论这部小说的表现主题。通过“寻找精神家园”的论述,力图阐明作者的反叛创作意识,以此说明这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以及作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之一。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更使他获得了英国小说开山鼻祖的美誉。本文试从《鲁滨孙漂流记》的叙事手法,诸如小说的人物塑造、叙述视角的视角、小说的时间和空间感的构建等方面来探讨这部小说的艺术性,及在深化主题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元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名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以小说为对象进行自我反思--作者一方面进行小说创作,同时又在字里行间对自己的创作行为加以评论,展示小说的叙述成规和创作过程,从而把小说创作的人为性和虚构性充分地揭示出来,还这一活动的神秘性为真实性.其实对后现代性的一些反思也一样小说的虚构与真实原本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代生活给予我们的也具有同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