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比较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8年到2011年期间奥运会、柏林田径世锦赛、大邱田径世锦赛男子十项全能前8名以及亚运会男子十项全能前6名的成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世界优秀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中的10个项目间,除了速度类项群、铅球与铁饼、1 500米与400米存在相关系数显著外(p<0.05),其他各项相关性不显著(p>0.05);②优秀运动员以"全面发展"效应为主,得分重点是速度和跳跃类项目;③动作单一、技术难度小的项目得分比例高;反之,动作复杂、难度大的项目得分低;④建议我国运动员缩小速度、耐力类项目的差距,提高力量类得分,加强技术性较强的弹跳项目,遵从运动员个体差异发展.  相似文献   

2.
九运会与十运会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运用SPSS12.0软件,采用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我国九运会与十运会男子十项全能运动成绩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出近年来,我国全能运动及其成绩结构发展的态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常德师院体育教育专业122名男生的十项全能毕业测试成绩进行了指标聚类和样品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男子十项全能 项目宜聚为跑、跳、投和撑杆跳高4米;其典型项目依次为400m、跳远或跳高、标枪和撑杆跳高;学生宜聚为3米,根据其特点依次定义为低素质型、速度型和力量型。结合全能运动和学生的实际特点判断,聚类分析的结果具有合理性,研究结论对十项全能的教学与训练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以及类比等研究方法,对1900年-2001年处于不同运动水平(8000分、8500分、9000分)的世界优秀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各子项成绩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意在探析不同运动水平之间各子项在安排、搭配、以及优先发展顺序上的内在规律性特点,以期能为我国十项全能运动的重新崛起,提供一点理论方面的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常德师院体育教育专业 12 2名男生的十项全能毕业测试成绩进行了指标聚类和样品聚类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男子十项全能项目宜聚为跑、跳、投和撑杆跳高 4类 ;其典型项目依次为 4 0 0m、跳远或跳高、标枪和撑杆跳高 ;学生宜聚为 3类 ,根据其特点依次定义为低素质型、速度型和力量型 .结合全能运动和学生的实际特点判断 ,聚类分析的结果具有合理性 ,研究结论对十项全能的教学与训练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法,搜集了湖南省11名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指标,找出对跳高成绩影响较大的几项身体素质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从跳高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角度。分析论证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30米跑、立定跳远和纵跳等三项身体素质的训练对运动员成绩的影响,从而着重说明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全面提高运动员专项素质的同时,要强化对30米跑、立定跳远和纵跳三项身体素质的训练。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比较分析、灰色协调分析等方法对中外优秀十项全能运动员的十项全能运动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十项全能运动员技术等级中,国内只有跳远成绩为平均一级水平,而国外技术等级平均较高;国内十项全能运动员在十项单项平均数成绩上与国外运动员存有显著性差异;国内十项全能运动员整体协调程度,成绩分段由不协调逐渐变协调,由不稳定到稳定,国外运动员随着成绩的提高变为不协调;在整体子项对成绩的影响上,国内运动员由力量型逐渐向速度型和跳跃型转变,而国外运动员的强项为跳跃项目。  相似文献   

8.
陈雪峰 《科技信息》2011,(10):271-27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亚洲、中国男子十项全能记录的成绩结构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我国优秀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与亚洲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出我国男子十项全能运动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Internet搜索获取相关数据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世界优秀男子十项全能选手成绩进行关联分析,探索其成绩进展的原因,并对我国优秀运动员齐海峰提供训练借鉴.数据统计表明,世界优秀男子十项全能选手在训练初期已具备很高的速度或力量基础,在提高过程中以速度训练为主促进其他项目的发展,并将投掷项目作为训练突破口,是提高全能运动成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现场录相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10运会男子蹦床运动员执行新规则情况及比赛成绩与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编排基本符合新规则要求;决赛成绩好于资格赛,成绩的提高主要反映在动作质量上;“开腿”晚、过早屈髋、位移过大等是目前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进一步强化动作技术质量,难度与质量均衡发展,完成成套动作的稳定性,是我国优秀运动员训练和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世界优秀男子110 m栏运动员成绩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 对199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 m栏前 7 名运动员的成绩进行相关分析, 揭示当今男子110 m栏全程速度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并对近 4 年来世界优秀男子 110 m栏运动员与我国男子110 m栏运动员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希望能对我国男子110 m栏的训练提供一些新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力模型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台北男子排球代表队22名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对与运动员弹跳力水平相关的16项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采用"0-1规划"方法对所测数据进行指标筛选,对所筛选的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以该模型为依据,0.5标准差为各等级标准、均数为基点,制定出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力发展水平与主要素质指标的理论模式。皆在为发展男子排球运动员弹跳力提供一个标准和参考,为进一步实施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岳群英 《科技信息》2008,(15):276-277
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男子十项全能运动高水平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运动成绩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相比,各个项目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井且个别项目差距显著。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相应提出改善这种现状相应的、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全运会、世锦赛男子前8名十项全能运动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全运会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与世锦赛运动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撑杆跳高、1 500米、标枪、铁饼、铅球、400米项目上.②全运会、世锦赛运动员各项、各名次的正态性较好(p>0.05),说明运动员各项能力发展不一,各名次能力有强有弱.③73%的中外全能运动员速度、弹跳或弹跳、速度类项群得分最高,其次是力量类,最后是耐力类项目.④建议我国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提高投掷项目水平,加强技术性较强的弹跳类项目的训练,缩小耐力项目与国外运动员的差距,并强化速度类项目.  相似文献   

15.
李博 《科技信息》2008,(14):205-205
通过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关键技术参数的运动学比较和分析,发现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较慢,起跳角度相对较小,运动员的起跳能力较差。探讨进一步提高我国男子跳远运动水平的途径,从而为改进跳远教学与训练提供量化指标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男子十项全能运动水平现状及与世界男子十项全能成绩差距进行分析和对比,并针对我国男子十项全能运动训练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象观察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29届奥运会中中国三名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前三板技术进行分析比较,阐述乒乓球运动前三板技术的特征,从而为中国运动员进一步提高前三板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2004年全国田径系列大奖赛期间,收集了男子110 m栏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指标数据,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并通过因子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找出影响我国男子110 m栏优秀运动员成绩的主要身体素质指标为60 m起动计时、110 m起跑计时、起跑至第1栏时间、起跑至第5栏时间、12栏跨栏跑、100m跨步跳、深蹲.  相似文献   

19.
韩晋波 《科技信息》2012,(28):325-325,327
本文使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统计分析法对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蹦床比赛男子单人决赛前三名运动员预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并结合蹦床运动实践,来分析和讨论我国优秀男子蹦床运动员预跳技术的特点,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结果显示:我国优秀男子蹦床运动员触网过程的时间结构表现为起网时间大于压网时间,在触网过程三个时刻肘关节角度差异明显,膝关节和髋关节角度变化规律相同,表现为从触网瞬间开始膝关节和髋关节角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0.
现代竞技体操运动已发展成为具有高难度的竞技比赛项目,无论在动作的难度和创新方面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通过对中外优秀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出成绩的年龄和周期的比较与分析,发现我国在早期专门化训练和早出成绩、快出成绩方面与亚洲及欧美国家相比有一定的优势,这有利于延长我国优秀竞技体操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研究中国与世界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出成绩的年龄和周期对我国竞技体操的科学选材和训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