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魏晋学家族有强烈的家族意识,他们既看重家族中的宗亲伦理关系,又注意家族化传统的“与时推迁”,以求顺应时代潮流而保持家族的稳固性与延续性。在创作上则体现为自信的创作心态,崇雅的风格特征,并注重家族学创作在承传之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随着"改土归流"的政策实施和壮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壮族文人文学也呈现出繁荣景象,不仅出现了一大批颇有影响的作家,还出现了11个"诗书传家"的文学家族。这些家族地域分布广泛,但却分布不平衡,这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汉文化传播的不平衡有直接关系。壮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文化传播是壮族文学家族发展的有力保障。清代壮族文学家族与同时期满蒙八旗文学家族相比,不仅在家族数量而且在创作数量上都有很大差距,但却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相比,壮族文学家族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3.
在咏物诗的发展历程中,南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由齐到梁,咏物诗开始独立成体,进而初具规模。这一诗体的日渐繁盛是南朝诗坛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南朝文人集团的兴盛及其群体文学活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明代词学群体是在乡邦资源的基础上,借助于家庭艺术教育,附属于其它艺术品创作形式之上,多产生于文人艺术家结社的环境之中,因此形成了家族性、非专业性、结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岭南词是清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一大特征即是家族性.清代岭南的词学家族共20个,其分布具有突出的地域不平衡性.家族词学传统促进了词人的产生与成长,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岭南词的发展.在岭南词学家族内部,词学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对此分析可以解释一些特殊的词学现象.对家族性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清代岭南词进行更深入、准确的观照.  相似文献   

6.
南朝对建安学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情性学传统的继承,二是追求美的形式。出现这样的状况,根本上是由南朝学的读期待视域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黄媛介是明末清初颇负盛名的才女,长期以卖文鬻画及做闺塾师谋生,历来颇受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同样,以商景兰为领军人物的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也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群体。兹根据相关材料,勾勒黄媛介的生平经历,考述她与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的相识缘起及交游情况。  相似文献   

8.
黄媛介是明末清初颇负盛名的才女,长期以卖文鬻画及作闺塾师谋生,历来颇受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同样,以商景兰为领军人物的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也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群体。兹根据相关材料,勾勒黄媛介的生平经历,考述她与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的相识缘起及交游情况。  相似文献   

9.
黄媛介是明末清初颇负盛名的才女,长期以卖文鬻画及作闺塾师谋生,历来颇受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同样,以商景兰为领军人物的山阴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也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群体.兹根据相关材料,勾勒黄媛介的生平经历,考述她与祁氏家族女性文学群体的相识缘起及交游情况.  相似文献   

10.
陈祥波 《凉山大学学报》2001,3(3):136-137,141
家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社会的基石。作为反映人类生存现实的文学,必须要写出一个社会中人群的深层生存状态,中国的文学要深刻写出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则须写家。本文在家族文化的背景下个案分析了《孔雀东南飞》与《红楼梦》所表现出的家族意识。  相似文献   

11.
南朝文学范式的文学教育功能有两种基本实现方式,一种是以名士或知名作家群体命名的固定审美风格的流行与引领,另一种是文学类总集、别集及类书的风行。前者如康乐体、徐庾体等诗歌样式,后者如《文选》《华林遍略》等。作为典型文学技艺的表征,它们带有示范和审美引导的技术意义,对南朝文学活动的繁荣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然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12-14
论述80年代后期以降先锋一代作家创作的“新家庭小说”中父辈与子辈关系的构筑。这批新家族小说文本呈现了鲜明的寓言状态,这种寓言状态反映在家族内部的个体身上,家族成员的角色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那么,作为寓言状态呈现的家族文本在父辈与子辈的关系构筑上呈现着自觉的改造。本文指出小说文本在对家族历史进行着历史叙事的戏仿与欲望书写的同时,“父”与“子”的身份面临着共同沦丧与定位困惑。  相似文献   

13.
从事另类写作的作家多出生于70年代,是个多元驳杂的创作群体,以创作放纵肆意的个人故事为旨趣。虽然另类学的呼声甚高,但冷静的思考后,我们发现由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单薄,其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这一时期以学术文化事业传家的文化家族如何应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冲击,实现价值观念的转换,完成家族传统和文化精神的传承,是当时诸文化家族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德清俞氏家族为例展开对上述内容的论述。"诗书继世长",为传承家学、延续家族传统,俞氏家族尤其注重教育和文学创作,以建立家族各代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会有一定的影响。当一个人类群体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又处于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时,这种影响就较大,他们就只能选择那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抵御自然环境所带给他们的重重压力和灾难的社会组织形式,血缘家族就是这样的一种组织形式。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所处的环境与其传统的社会组织,正可以说明以上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
惊险的聚会     
新年快到了,一辈子勤勤恳恳的水牛先生决定邀请所有牛家族的成员聚一聚。他给黄牛、牦牛等家族成员都发了请柬,邀请他们在元旦这天到牛村边的树林里参加聚会。邻村的老马先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也想弄个聚会,可是他们家族的成员很难聚到一起,他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相似文献   

17.
何胤考论     
何胤为南朝庐江何氏家族重要成员之一,主要活跃在齐、梁学术、文化领域。一生以建武四年(497)为界分为前后时期:前期在国子学工作,教授国子生,并为朝廷的文化建设服务;后期退隐山林,以聚徒授业为务,其私学有力地配合了梁代君主复兴儒学的文化政策。何胤文学上的活动多与他学术上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与当时著名文人集团——萧子良西邸文士集团、文惠太子萧长懋集团、昭明太子东宫文士集团皆有联系。  相似文献   

18.
庐江何氏家族世代崇尚儒学,精擅礼学,自两晋至南朝,其代表人物皆参预讨论国家典礼,特别在丧服制度和朝仪方面。何氏经师的这一学术风格体现了当时世族社会的文化倾向和特征。在家族内部,何氏尊礼集中地表现为崇尚孝友之道,目的在于维护家族内部的和谐。此外,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何氏家族自东晋开始明显玄化,玄学积累不断丰厚,至南朝出现了玄学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就其门风而言,东晋南朝时期,何氏家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隐逸名士,使其家族保持着清流风雅的特征,从而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这种儒玄双修的家族文化风尚,使何氏家族形成了富于弹性的互补的文化结构,有利于其家族地位维系与延续。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传统和现实的多种因素作用,在桂东南的农村,家族活动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存在现象。它在现实生活中执行一定的功能,其中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从多视角探讨桂东南农村家族活动日益活跃的原因,加强家族组织外部控制与实现家族组织内部文化创新多管齐下,才能最终消除家族活动的消极影响与社会危害。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家族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异和调适;疏氏家族活动表现了家族文化的社会趋同;实现农村家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家族文化现代化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