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2005—2018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数据,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分析模型探究北上津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北上津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拉动能源消费碳排放,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抑制能源消费碳排放;北上津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大部分年份呈现弱脱钩,少数年份呈现强脱钩,但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愈发明显.研究结果提示,未来北上津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能源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蚌埠市2006—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对蚌埠市碳排放的驱动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数量、人均GDP和重工业比重是影响蚌埠市碳排放量增加的驱动因子,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是首要诱因;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制约碳排放量增加的因子,其中能源强度的制约作用远远大于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3.
利用Tapio脱钩模型对高耗能行业2000—2015年的产业增加值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进行了研究,然后利用LMDI分解模型分析了高耗能行业的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高耗能行业的脱钩状况大体上呈现出从扩张性负脱钩不断向弱脱钩发展的良好态势;能源强度影响因子和产业活动影响因子分别对抑制和促进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发挥关键作用,产业规模影响因子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仅次于产业活动影响因子,能源结构影响因子和产业结构影响因子对高耗能行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较弱。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已成为碳排放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排放系数法测算了2000—2016年山东省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因素分解模型,探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的作用机理和排放特征。研究表明:(1)人口、城镇化率、交通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增长有一定的正效应;(2)第三产业产值在整个产值中的比重对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3)能源强度和经济产出是主导的正向因子;交通运输业产值在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对碳排放有负向抑制作用。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建设现代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碳排放估算模型,测算了黑龙江省2000~2014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基于碳排放估算方法与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各驱动因子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及其驱动程度.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总量、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有正向驱动作用,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强,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促进科技创新是实现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的增加促进温室效应,影响了生态发展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因此减少碳排放越来越受到国际重视,而对于我国建设低碳城市是现阶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基于吉林省1998—2012年碳排放时间序列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人口总量,城市化率,能源强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增产值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总数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强,其次是城镇可支配收入,能源强度是唯一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的影响因素,但是相对于人口的促进作用仍然很弱,所以总体碳排放仍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得出城市化率与碳排放之间在现阶段还未出现环境库兹尼茨曲线关系,说明了碳排放量仍然还会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7.
能源回弹效应是指能源效率提高带来的能源消费节约量低于预期节约量的现象该文基于中国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投入产出表,结合相应年份能源消费数据,编制包括23个行业的能源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各行业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引入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探究能源回弹效应与行业能耗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各行业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性有所不同,整体上后一时期存在能源回弹效应的行业数量与前一时期相比有所减少;能源回弹效应与行业能耗特征相关,高耗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普遍较高,低耗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通常较低;2002年至2017年,尽管高能耗行业能源强度显著降低,但由于存在较高的能源回弹效应,这些行业的能源消费量依然增长;未形成能源回弹效应的行业则通过消费能源和高耗能产品直接或间接发挥对能源消费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湖州市2000-2010年的能源消费结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用低碳水平指数测算了湖州市的低碳水平。结果表明:2000-2010年,在湖州市的能源结构中原煤占绝对高的比例,处在能源链的低端;从2007年开始,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逐渐下降,说明湖州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相似文献   

9.
研究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对科学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根据贵州省1995—2016年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数据,对其居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计算,并运用LMDI模型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16年贵州省人均生活用能总体呈上升趋势,期间从247.64 kg标准煤/人上升到394.15 kg标准煤/人,其增长率为51%。(2)1995—2016年贵州省人均生活碳排放呈波动性变化,期间从614.57 kg CO_2增加到863.71 kg CO_2,其增长率为41%。(3)1995—2016年贵州省生活能源结构与碳排放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仍以煤电为主。(4)1995—2016年经济增长是影响贵州省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主要因素。(5)在1995—2016年因素分解中,人口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碳排放起推动作用,而碳排放强度与消费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IPCC方法,核算并分析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动态变化,采用EKC模型检验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对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量由3.15 t·人~(-1)增至9.21 t·人~(-1),增长近3倍。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DP存在明显地域分布和空间分类差异,北方表现为高—高、高—低型,呈显著正向增长,南方表现为低—高、低—低型,碳排放呈负增长。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增加起正向效应。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EKC曲线呈倒U型并处于倒U型曲线上升阶段后期,自西北向东南EKC曲线呈倒U型曲线上升阶段—上升阶段后期—下降阶段。中国低碳减排任务应协调区域差异,制定符合实际的减排措施,实现经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碳排放已经成为了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引起了极大关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而对于市级层面的交通研究较少。为了深入探究影响市级单位交通碳排放的因素,缓解交通业所带来的环境和能源压力,研究引入新变量能源价格,通过构建STIRPAT模型,采用PLS分析方法分析了1997—2014年北京市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与人口规模的扩张是影响北京市交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价格的提高对交通碳排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民用汽车拥有量、客运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的上升使得交通碳排放显著增加,而能源强度的提高对降低碳排放的影响较小。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对降低北京市交通碳排放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研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入手,比较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在食品消费、衣着消费、住房、家庭用品及服务消费等方面的差异,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需求函数模型是一类经济意义清楚,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需求函数模型。应用该模型分析2004年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数据,发现:中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支出为人年均1384.65元;农村居民生活处于温饱到小康的阶段;农村的交通通讯属于奢侈品;食品价格对其他各类商品需求的影响最大,食品价格上涨将会导致其他各类消费品需求的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河南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联度,对两者之间关联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对河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高于城镇居民。据此,从收入和消费两个层面给出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节能减排是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山东省碳排放强度波动状况,有利于针对性地降低山东省的碳排放强度.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不同情景下2015年山东省的GDP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并构建基于转移矩阵的马尔可夫模型对山东省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研究6种不同情景下山东省碳排放强度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优化能源结构和强化政府能源监管是降低山东省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必经的阶段,也是实现农村土地报酬递增、农村人口市民化流动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民迫切希望进城务工,但是由于户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农民不愿意完全离开土地。为了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以城乡土地和劳动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者协调机制的分析,分别从土地、劳动力两个维度提出加速两者城乡要素流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成超 《松辽学刊》2013,(4):134-137
生态脆弱区农户薪柴采集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农户传统炊事能源的升级对于地表植被恢复以及生态环境改善都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利用长汀县社会统计数据以及农户调查数据,阐述了农户炊事能源的变迁过程,并揭示了农户炊事能源升级的森林保护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在农户生计变化驱动下,农户炊事能源结构中薪柴比重逐渐下降,人均能源消耗量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态势,二者导致户均薪柴消耗量的稳定下降;而薪柴的节省使大面积的森林免遭砍伐,有效保护了森林,促进植被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前的相关文献,基本上都是单一的海南省城镇(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鲜见关于研究海南居民消费水平的文献.文章根据海南省2003-2012年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数据,从统筹的角度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研究发现,除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发达程度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外,教育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同时,人口增长率、城市化率和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对市县整体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从而为今后市县城镇化建设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提升民众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综合能力,能有效降低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虑人口流动因素,对陕西陇县城乡家庭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能力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家庭人口流动较少,成员文化水平整体较高,对地震灾害认知能力较好;乡村家庭青壮年群体多数流出务工,留守成员对地震灾害知识、自救互救技能掌握不足。城镇家庭成员组成中青壮年群体占比较大,能够使用先进的通讯及交通工具,但参与地震宣传与应急演练情况不足,备灾物品观念落后;乡村家庭成员生活环境封闭,观念保守,对地震宣传与应急演练认识片面,震时对外来救援依赖性强,地震灾害响应能力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