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洪水与地名     
本文内容是研究原始社会时期洪水与地名命名的关系。金文分为两部分:一是根据近代地质学家、古气候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阐明原始社会时代的确发生过洪水及其原因;二是根据古典文献的记载,阐明洪水时期人们为了逃避灭顶之灾,居住、生产都聚集在露出水面的高地上,从而产生了山、州、丘、虚、京、原等地名通名。这是我国大地命名的开始,也是研究我国地名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沿海的地理、历史、对海岛的认知、生产方式及生活习俗等诸元素是海岛地名文化的根源。中国人以大陆为主要生存根基,海岛只是陆地的延续,在海里捕鱼晒盐,贸易赚钱。在历史上,利用海洋是以民间为主,而不是政府管理主导。明清两朝500多年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导致中国大多数海岛荒芜,旧名被遗忘,新旧名不延续。中国岛名以具有陆地特征的"山"为主要通名。中国沿海的祈愿地名表现出不熟悉海洋的统治者对海洋的恐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句”、“姑”常常出现在古越语名称中,特别是古越地名和人名。对于这一现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实在意义的发语词或“语发声”;有实在意义的通名;敬语冠词。本文在这三种观点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学和地名学的原理及方法试图说明古越语“句”、“姑”为敬语修饰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将广东省河源市的2 046个村名录入计算机并根据其表意中含有的地理环境因素将其划分为自然地理因素类村名、人文地理因素类村名和其他要素类村名三大类;对各类村名的数量和占总村名数的百分比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各类村名的主要地名通名进行列举;然后按照复合村名的各要素组合方式将其分为自然地理因素组合、自然地理因素与人文地理因素组合、自然地理因素与其他因素组合、人文地理因素组合、人文地理因素与其他因素组合、同时含有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组合共六种组合方式;最后在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河源市村名折射出的文化意义,即生态文化意义和民族迁移与民族融合下形成的客家文明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5.
侯楚  李志文  孙丽 《江西科学》2021,39(1):115-121
地名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可以反映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还可以为研究其历史、方言、民俗等提供可靠依据.以阳江市为例,从地理角度出发,在收集和整理聚落地名的基础上,根据字义并结合地名起源将其分为自然地名、方位地名、壮语地名、姓氏地名、经济活动地名、人工建筑地名、生物地名和其它地名共8类.通过对地名进行数字高程模型与核密度的叠加分析,认为阳江市地名分布在水平向度上呈现出沿河、沿海的趋势,垂直向度上呈现出向低平地区集聚的趋势,符合人类择居的普遍规律.不同类型的地名各自呈现出了与其自身特色有关的分布规律,总体上反映出了阳江市自然环境、人文经济以及历史民族文化的特点,也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日本统治时期的朝鲜慈江道和两江道共1 228个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从地理学角度,对慈江道和两江道地名进行分类与分布特征分析.将两道地名分为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2个大类,以及山系、水系、方位、交通、意愿等14个亚类.两道总体地名类型分布为自然地名数量高于人文地名数量.两道在人文地名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均为意愿地名、军事地名和交通地名的数量为前3位.在自然地名中,慈江道的方位地名数量最高,两江道的山系地名数量最高.基于ArcGIS软件,对两道地名分别进行核密度、空间自相关、高程、坡度和坡向分析,得出两道地名分布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性和空间正相关性,两道地名在高程、坡度和坡向上分布具有一致性特征.两道地名均集中于高程较低、坡度偏小、日照条件和强度良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一个地方的命名总有其根据,或依据自然因素,或依据人文因素,因此一个地名会反映当地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色.本文运用统计法、分类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河南省开封市五县的行政村级地名进行剖析,探索地名命名的规律方法,归纳命名原则.通过对开封市五县的2 132个行政村的地名分析,得出地名的典型特征为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将地名划分为三大类: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和其他因素类.其中人文地理类因素的地名所占比重最大,尤其是姓氏类和军事类地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族延续兴旺和历史军事原因形成的地名是开封市五县行政村地名的主流,切实反映了地名形成的悠久和演变的复杂.  相似文献   

8.
该文介绍了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基础,包括字母罗马化原则和译音表使用方法;针对小语种外语地名汉字译写领域,以班图语为例,简要介绍了班图语语言的字母组成和发音规则,以模块化程序结构,设计编写了班图语地名汉字译写软件,实现了班图语地名的罗马化和汉字译写。实践证明,该软件可以作为地名信息音译的有效工具,极大提高班图语地名汉字译写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三峡留下了丰富的三国时代的军事地名,三峡的军事地名主要是当时战争历史的真实记载,但也是人们尊蜀汉为正统人为选择的结果。这里地名主要是蜀汉刘关张、诸葛亮、赵云地名,另外北方曹操和南方吕蒙陆逊也留下了地名。其中蜀汉地名占了绝大多数,体现了人们对蜀汉三国人物所代表的精神的推崇。  相似文献   

10.
由新时期大城市地名的变化特点 ,提出城市地名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郑州市为研究案例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探讨了以居住区名为中心点、街路名为线、区片名和地名组团为面的城市地名网络体系建设途径 .  相似文献   

11.
研究地名文化景观特征及分布,对挖掘地名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都具有重要意义。以《陆良县地名志》所载的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进行分类,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法,揭示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陆良县地名以人文景观类地名为主,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70.88%,人文景观类地名中,人工建筑类地名最多,也是陆良县地名总数中占比最多的地名,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26.24%,蕴含着区域悠久的人类历史文化和频繁的人类活动;自然景观类地名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29.12%,其中,山类地名最多,占陆良县地名总数的18.57%,是陆良县地名总数占比居第二的地名。2)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分布在北部、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势平缓的坝子地区,与人类活动和人口分布趋于一致性。3)陆良县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孕育的爨文化、农耕文化、军垦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共同造就了陆良县地名文化景观的独特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12.
地名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以日照市具有详细来源信息的村落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查阅、数理统计和GIS等方法,对地名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地名与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村落地名的区域景观特征.研究发现:地名的分类与自然环境、人文地理要素关系密切.日照市自然类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五莲县中西部为主核心、莒县东北部为次核心向东港区和岚山区沿海一带扩散,与日照市地势形态空间特征相吻合;人文类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莒县南部为主核心,五莲县中东部为次核心,莒县北部和岚山区北部相对集中的格局,反映了日照市人文历史演化由西向东、由陆地向临海扩展的空间特征.总体上,村落地名景观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五莲县中南部、莒县中西部为主核心,东港区和岚山区交界地区为次核心向周围地区扩散,体现了区域自然要素空间态势与人文演化的复合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黄山市三区四县的地名为研究对象,在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263个地名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方法对黄山市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制图表达,并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黄山市地名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徽州方志丛书分析了黄山市不同类型地名景观空间分异的成因.结果表明:黄山市地名以自然景观类地名为主,蕴含着丰富的徽州地域文化.黄山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主要是人口因素)决定了不同类型景观的地名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自然景观类地名集中分布在黄山市西部,北部和东部边缘地区,呈现出与自然地理特征高度吻合的特征;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黄山市中部,呈现出沿盆地(谷地)集聚,且与人口分布趋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湖南长沙市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法、分类及分析与综合法等研究方法,对村级地名所体现的地理要素特征进行研究.将湖南长沙市村级地名分为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两大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因素对村级地名形成的影响,探索长沙市地名的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挖掘古村落现存地名文化景观的文化信息,加强对古村落文化传承保护,以汾 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分析研究区不同类型地名文化景观空 间分异与形成机制,为流域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流域古村落地名以人文 景观类地名为主,占地名总数的64.01%,人文景观类地名中姓氏类地名最多,自然景观类地名占流 域地名总数的35.99%,自然景观类地名中方位类地名最多,明清以降地名数增长突出,地名空间演 进呈现从下游至上游的趋势;(2)自然景观类地名受地形起伏度、土壤厚度、河距、坡度、坡向和年 均降水等因子影响,呈现中部密集、北部和南部稀疏的分布模式;(3)人文景观类地名分异明显,受 移民、传统家族观和军事防御等影响的姓氏类、聚落类和军事类地名集中于流域的中部和南部,受 流域产生的历史名人影响的人名类地名散布各处,流域中部依托商贸活动和居民主观情感成为建 筑、颜色和数量程度类地名的集聚地,表征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祈福类地名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6.
地名作为注册商标,一方面由于其是注册商标,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享有独占使用的权利;但是另一方面,地名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商标应当具备的显著性,而为了平衡利益,保护社会公众使用地名的正当权利,所以不能完全排除社会公众对地名的正当使用。本文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改判案件为视角,就发生商标权和地名权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如何判定非商标注册人是否属于正当使用地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以江西省石城县客家地名为研究对象,借助K均值聚类和空间插值方法对自然景观地名和人文景观地名进行聚类分析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石城县地名点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状态,中部地区的地名密度高于北部和南部地区,这与石城县的自然地貌特征相一致.在聚类结果中,从自然景观角度来看,山貌、水系地名多于动植物、耕作地名,反映出石城县"八山半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客家"山地文化"的特色;从人文景观角度来看,建筑交通地名少于方位、方言和美愿地名,印证了石城县"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人文景观特征和客家方言的特色.说明石城县的地名文化景观深植于自然与文化地理特征中,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客家文化的交融与整合.  相似文献   

18.
由新时期大城市地名的变化特点,提出城市地名建设的基本原则.以郑州市为研究案例,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探讨了以居住区名为中心点、街路名为线、区片名和地名组团为面的城市地名网络体系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9.
按照政区地名、最早设置年代、命名规律、命名时间和迄今时间(截至2015年12月31日)等属性建立福建省政区地名数据库,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透视地名景观背后所反映的区域自然、历史人文现象,以期为地名学研究和历史地名文化保护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全省95条政区地名中,有超过一半在宋代或宋代以前就已产生.在空间分布上,福建政区地名随时间变迁显现出与地区开发进程相对应的空间特征.在命名方式上,福建早期政区地名多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得名,而唐代之后政区地名以社会人文事象得名略为显著.此外,现今福建政区地名格局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人口迁移、区域开发和国家行政区域体制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政区地名研究、管理、命名及福建历史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名信息系统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地名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数据查询是地名信息系统的重要功能,结合南京市地名信息系统的试验性开发,以MapInfo为GIS开发平台,采用MapBasic作为开发工具,设计和实现了一种方便用户查询和分析的地名查询和交通查询方法.演示效果表明,该系统结构简单、查询快捷、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