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东 《河南科技》2011,(3):54-55
<正>景观空间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它是空间异质性的重要表现,又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景观格局分析主要是定量研究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规律,分析空间格局的目的在于在表现上无序的景观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或有序的规律。景观格局分析有助于探讨景观空间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过程的相互关系,从而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政策。因此,它已成为景观生态  相似文献   

2.
选取海口市滨海旅游区作为研究对象,以1991,2001,2008年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技术,提取了海口市滨海旅游区1991-2001-2008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并结合GIS技术手段、景观格局指数及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LUCC景观格局特征以及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海口市滨海旅游区多样性指数有所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部分景观类型斑块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趋向于聚集,部分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又趋向于分散.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5年和2011年获取的TM 影像,在GIS&RS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并用Arc/inGfo、Erdasimagine软件和Fragstats3.3景观分析软件,选取不同的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百色右江河谷土地利用景观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与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解析空间分异产生的驱动力.结果显示:土地利用变化总趋势是建设用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增加,耕地、林地减少;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形状更加复杂,生态系统正朝着多样性,均匀化的方向发展.地形,交通,人口空间分布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口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技》2021,(1):98-100
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的空间格局,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的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本文选取最大斑块指数(LPI)和景观形状指数(LSI)两个指标,分析郑东新区2007—2019年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格局演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利用1987年、1995年和2004年三期遥感图像,在ArcGIS9.0软件的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析了厦门市集美区景观格局特征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得出以下结论:集美区林地为优势景观;从1987年到2004年,集美区建成区景观面积逐步增加,且逐步连成片,林地、耕地景观面积逐渐减少,且被急剧地分割,呈现破碎化的状态,滩涂景观不断地被转化为水域景观;区域整体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优势度下降,整体景观趋向于破碎化;建成区景观斑块趋向于集中分布,而除水域外的自然景观斑块则趋向于分散分布.针对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了在城市化过程中保留成片林地与耕地、构建生态廊道,以及维护现有滩涂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1990,2000,2013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为基础,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从景观破碎度、形状指数、聚集度和多样性角度计算格局指数,并从自然和人文因素分析吉林省西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0—2013年,研究区景观格局破碎程度和分维数降低,且变化幅度较小,景观要素复杂程度减弱但其信息含量和信息差异性增加;从其影响因素来看,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政策导向为该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而自然条件对该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景观格局整体优化与藤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永泰藤山自然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提出了永泰藤山自然保护区理想旅游景观格局的配置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格局整体优化的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永泰藤山自然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提出了永泰藤山自然保护区理想旅游景观格局的配置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格局整体优化的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永泰藤山自然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 ,提出了永泰藤山自然保护区理想旅游景观格局的配置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格局整体优化的规划途径 .  相似文献   

10.
在RS-GIS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针对闽江下游沿江地区景观生态类型在整个研究区、不同地貌区、不同行政区和不同缓冲区的格局特点和分异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江下游沿江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中以自然景观为主,区域自然属性强;不同景观类型的景观格局水平和垂直分异明显;河流沿江景观格局受人类干扰影响深刻,亟须进行生态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1.
以景观中性模型中的SimMap模型来模拟湿地的景观格局.在不受任何特定生态过程或自然地理过程的限制条件下,随机模拟不同集聚水平下的湿地景观格局;同时选取相应的景观指数来比较真实景观和随机景观的格局变化.研究发现,真实景观和模拟随机景观相比更复杂,更破碎.从斑块数目大小这类指数来看,真实景观的斑块密度较大,平均大小较小;从各种形状指数来看,不同景观的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色空间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是诸多领域如地理学、生态学、城市学、社会学等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网络检索资源,对国内国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文献计量分析与研究内容分析相结合,探索国内外在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热点的异同,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城市绿色空间研究侧重于城市生态、规划和景观格局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遥感技术和统...  相似文献   

13.
近25年来是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市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1988,2000和2012年福州市三期的土地利用图为数据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Arc GIS和FRAGSTATS软件技术,选取城市景观构成、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景观分离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同时结合新型景观指数PPU和Sq P(sq)等指标,分析福州市24年来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从1988年到2012年间,福州市景观格局以林地为基质景观,其优势度指数最高,分离度指数最低;城市建设用地向西、向南扩张明显,城市分维数、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均匀度都呈增加趋势;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水域的破碎化程度提高,未利用地破碎度最低;建设用地与耕地、水体之间转移量大,减少的耕地和水体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4.
利用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布图和地形图等,在GIS软件支持下提取植被景观斑块信息,从植被景观组分斑块特征的角度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景观格局及破碎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中,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景观是该区的3个主要景观类型;景观组分的面积、周长、斑块数的分布不均衡;各景观组分面积与周长的分布相似,而斑块数的分布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植被景观斑块总体特征分析表明,农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而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与暖性针叶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低.  相似文献   

15.
以扎龙湿地2005年和2016年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GIS、RS技术,SPM软件对扎龙湿地景观进行分类,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分类结果进行重采样,得到不同空间粒度的景观类型分布图;然后利用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对不同粒度的景观格局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利用SPSS对景观指数和空间粒度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景观格局特征对空间粒度有很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利用RS,GPS,GIS等技术手段,以闽江下游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景观多样型、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和分离度等指标,分析研究了闽江下游地区湿地景观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在沿海、近海和内陆地区之间,各类指标在地域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闽江下游地区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受到了地貌的支配;近海和海岸湿地具有比河湖湿地、人工湿地更高的生态功能与价值,是闽江下游地区湿地景观构成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揭示群落物种空间格局与过程是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实验于2017年7月在黑龙江省凉水自然保护区采用陷阱法调查地表鞘翅目土壤动物,基于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20 m×20 m空间尺度地表鞘翅目土壤动物对于食物资源利用的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调查共捕获地表鞘翅目成虫246只,经鉴定分为7科25种,其中葬甲科(Silphidae)、步甲科(Carabidae)和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为群落的优势科.葬甲科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食物资源的调控表现为明显的中心聚集现象,绝大多数个体聚集在样地中心食物资源附近.葬甲科分布格局与鞘翅目群落的格局类似,食物资源主要对葬甲科具有调控作用,且葬甲科个体数在鞘翅目群落中占有较大比例,因而鞘翅目群落空间格局与葬甲科空间格局具有一致性,葬甲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鞘翅目群落的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以新垌镇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对粤西低山丘陵区景观演变及其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年间新垌镇景观格局发生了显变化,景观总斑块数减少,均匀度升高,优势度降低,分离度降低,破碎度降低;景观组分的转移趋势是由耕地、林地向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转移;景观演变的驱动力主要是人口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等.  相似文献   

19.
格局与过程是生态学的重要范式,过程决定格局,格局反映过程.生态学课程涉及的内容广、知识点杂,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内容似懂非懂,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忽略了"尺度"这个生态学的核心概念.要正确理解格局与过程的关系就必须认识到其对尺度的依赖性,即尺度效应.针对学生在生态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述尺度概念在生态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尺度意识,理清思路,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运用RS与GIS技术,以牡丹江市2005年和2010年TM影像和2015年Landsat8影像作为基础数据,运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及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景观格局特征变化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找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些主要自然和人为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的10年期间:(1)耕地所占的面积呈现出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些增加的面积主要是由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转换的.(2)林地、草地的面积表现出先减少再增加,而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则一直在增加,且水域面积的增长速率由缓变快,使得牡丹江市土地利用强度处于逐步上升状态.(3)景观格局的主要变化表现为:景观格局优势度整体有一定的增加,增加速率由快逐渐变缓;而景观多样性整体先下降后上升,所以景观均匀度一直比较平稳.(4)在众多人为因素中,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