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王念孙以为“乃逸”二字是衍文。其说曰:“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之依。文义上下相承,中间不得有乃逸二字。且周公戒王以无逸,何得又言乃逸乎?乃逸二字盖涉下文‘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相似文献   

2.
<正>《易》日:"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这句话的原意是:《周易》说:"公在高墙上射中了隼鸟,获得它,没有什么不利的。"孔子说:"隼,是禽鸟。弓矢,是射鸟的器具。射隼的是人。君子把器具藏在身上,等待时机而行动,怎么会有什么不利呢?行动沉稳而不急,所以一出手即有所获,是说具备了现成的器具然后行动。"这段话源于雷水解卦上六爻的爻辞,是一副很美的狩猎图画,卜到这一卦,代表大吉大利、功成名就。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对《否》卦的阐发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中都蕴含了他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关切。其一是指出否的局面的形成,在于乾逼迫坤太甚,导致坤乘虚而入窃居上位;以此告诫君子应恰当地任用小人,使其各得所安,不宜一概排斥而最终招致祸患。其二在于指出小人干犯君子,必先谄媚而亲近之,因此告诫君子应警惕小人之柔媚亲己,以遏制其侵上之势。其三在于提出君子居否之世,应俭德避难,吝仁屈义以保全大道,以待否极泰来之时。  相似文献   

4.
《科技智囊》2010,(7):73-73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结合前面的一句“《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综合来解读这句的含义,我们才好理解这前后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小易 《科技智囊》2011,(1):71-71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此之谓也。这句话是这一章的结尾,即以上前文所说的是四大圣人之道。联系上文,四大圣人之道是指此章开头所言:《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相似文献   

6.
“车”的发明,中国文化典籍记载错杂。《管子》曰:“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园曲直皆中规矩。”《吕氏春秋》曰:“奚仲作车。”《山海经》曰:“吉光始以木为车。”《说文》曰:“车,夏后氏奚仲所造。”《汉书》曰:“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释名》曰:“知者创物,巧者述立,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后人多数承认的造车者,是奚仲与黄帝。因为奚仲是黄帝的后代,故追到老根儿,还是黄帝。车,发明制造出来了,谁坐呢?墨子很天真,他认为“圣王作为舟车”,乃“便民之事”,“是以民乐而利之”。以车代步,君子…  相似文献   

7.
<正>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结合前面的一句"《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综合来解读这句的含义,我们才好理解这前后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上句阐述了原因,因为《易经》中体现了先天大道的运  相似文献   

8.
《论语.泰伯》云:"天下有道者见,无道则隐。"《易.上系辞》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两种处世方式,即出仕和退隐。隐逸之士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隐逸者因为其清高的外表及高尚的情操往往使人产生崇拜之情。范晔《后汉书》中增设了一批新的类传传目,其中包括《逸民列传》。南朝梁.萧统也关注到了隐逸之士,在编纂《文选》时选取了范晔的《逸民传论》。我们试从《文选》所选《逸民传论》为出发点,结合东汉历史背景,探析范晔思想中的逸民观。  相似文献   

9.
<正>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危难,往往发生于只想偏安其位的人身上;灭亡,往往降临一意保全其生存的人身上;祸乱,往往发生于沉溺于治世的人身上。所以君子居安而不忘危险,生存不忘灭亡,治世而不忘祸乱,因此个人得以平安,从而国家也得以保全。《周易》说:‘会败亡吗,会败亡吗?国家  相似文献   

10.
朋党是我国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官僚政治集团.按照欧阳修的说法,有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分.即所谓“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朋党不仅“自古有之”.而且可以说历朝都有,史不绝书.举其大者,如秦有赵高之党.汉有党锢之禁.唐有牛李党争,宋有蜀、洛、朔之党.明有东林和阉党.清朝在其前期的“康乾盛世”时,也出现过鳌拜之党、明珠  相似文献   

11.
小易 《科技智囊》2009,(7):67-67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日:‘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这段文字有些难懂,南怀瑾先生曾经做过讲解,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君上傲慢,臣下暴敛,大盗就要寻思对这样的国家进行侵略了。到处隐藏财富,就在教人偷盗,也是在招引盗贼;女人妖冶其容貌,必招致坏人之淫辱。《易经》日:‘负且乘,致寇至。’原来是在讲招引盗寇的原因呀。”  相似文献   

12.
《左传》“君子曰”史评形式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自成一格,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继承创新,以“太史公曰”取而代之,成为历代正史所效仿的典范。唐传奇作者评论和宋元话本、拟话本小说之“以诗入话”、“以诗结论”均为“君子曰”史评形式的发展,到《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可谓发展到一个极致。  相似文献   

13.
“慎独”与“自欺”是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的重要概念。《大学》文本通过描绘一个小人与君子相遇的故事,来说明“慎独”与“自欺”的关系。历代注经家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朱熹的以“知”解“独”说。从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的理解出发,可以解读出小人在遇到君子之前、遇到君子之时和对于“诚”状态的忽视而发生的三处自欺。故事在旁观者对于小人的共情当中结束。由于共情的发生机制,“慎独”作为一种工夫论具有了普遍性,同时也预示了第四处自欺的出现。面对难以摆脱的自欺状态,慎独的意义就在于直面自欺的现状并始终承认人处于“不诚”的可能之中。  相似文献   

14.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这一章主要围绕着"言行"的主题在论述。从"中孚"卦说起,从卦象上看,引出了鸣鹤在荫;从卦理中看,内怀诚信。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用"中孚"卦来讲说呢?《说文三下爪部》:"孚,卵即孚也。从爪、子。一曰信也。"段注:"鸡卵之必为鸡,鸟卵之必为鸟。人言之信如是。"意思很好理解:鸡生蛋、蛋生鸡,有蛋必有鸡。看到鸡蛋,人们一定相信会生出鸡来。人讲话也要有这样的诚信。由此,《易  相似文献   

15.
说诗经《卷耳》篇主人公即采卷耳者,最有影响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在《卷耳》首章四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下朱熹曰:“赋也。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赋此诗。托言方采卷耳、未满顷筐,而心适念其君子,故不能复采,而寘之大道之旁也”。(引见《诗集传·卷耳》,重点号是笔者所加,下同)朱熹对“赋”有特定的解释,他在《葛蕈》首六句下第一次出现所谓“赋”下释“赋”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直言”,就不是“曲言”,亦不是“隐  相似文献   

16.
《易·系辞下》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对于WTO环境下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可以因为一点比别人突出的地方而获得第一桶金的成功,但在他们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却往往因为比竞争对手逊色一点而抱憾终生,那么,什么才是企业创业的时候比资金更重要的因素呢?  相似文献   

17.
《左传》之"君子曰"是作者评价人事的重要方式,而其中的"引诗"也折射出了《左传》作者对《诗经》的接受。从中可以看出,《左传》作者认可并彰显了《诗经》的神圣性,同时也极其重视《诗经》的政治性和实用性;另外在用诗的时候存在着"断章取义"之嫌,这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应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正确判定了《论语·卫灵公篇》“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的句式;利用故训、排比用例和推理等手段,指出了“知”的真义——用、任用;解释了该义项在知的词义系统中的合理归位;确诂此句为:“君子,不可小用而可以大用;小人,只可以小用而不可大用。”  相似文献   

19.
<正>子日:"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陷,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日:"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能知晓事理的几微,算是神异了吧!君子与上相交不谄媚,与下相交不渎慢,也就能知晓几微了。几,是事物变动的微妙处,也是吉凶最先出现之处。君子见机行事,不会终日等待。《周易》说:"中正坚定如同磐石,不必终日等待,贞问吉祥。"既已坚贞如同磐石,何必等到最后关头,就断然可以知道结果了。君子知几微又知彰著,知柔顺又知刚健,因而万众仰慕。  相似文献   

20.
小易 《科技智囊》2011,(2):55-55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这句话作为这一节的开端,概括说出了《易经》的功用。回顾前文可见,前文中已详细阐述过《易经》的组成以及《易经》对事物形成变化规律的认识、对人的言行的指导意义等,还包括为什么圣人会效法天地、尊崇《易经》等等,但是《易经》归结起来,它的本体为何?这一句给出了概况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