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于星空的观测,我们最重要的工具是望远镜.实际上,从望远镜真正面世至今只有400余年.在这短暂的儿百年中,望远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望远镜的历史见证了科技的发展. 关于望远镜的发明有许多故事.别看有些望远镜体积巨大、造价昂贵,其实一开始的望远镜不外乎几片透镜叠加在一起将东西放大了.虽然这一伟大的发明有些偶然,但与当时制造玻璃的工艺以及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24小时》2009,(7):11-12
对于星空的观测,我们最重要的工具是望远镜。实际上,从望远镜真正面世至今只有400余年。在这短暂的几百年中,望远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望远镜的历史见证了科技的发展。关于望远镜的发明有许多故事。别看有些望远镜体积巨大、造价昂贵,其实一开始的望远镜不外乎几片透镜叠加在一起将东西放大了。虽然这一伟大的发明有些偶然,  相似文献   

3.
周毅 《科学之友》2007,(6):92-92
儿时,遥望满天星斗眨着明眸和自己嬉戏,总以为星星原本闪亮。后来才知道许多星体不过是块“石头”,它们借助太阳的能量才折射出光茫,比如月亮虽似银盘,实则暗然。  相似文献   

4.
认识星云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银河系中有很多很多的恒星,太阳只不过是其中的-颗而已.而短短200年前,人们还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个星系中.直到1781年,威廉·赫歇尔建造了一架长6米多的反射式望远镜(镜面望远镜),运用它,他看到了比当时地球上任何其他望远镜看到的数目都多的星星.  相似文献   

5.
远离地球     
《科学之友》2005,(8):56-56
离我们最近的星系是“大麦哲伦星云”,在距离我们170000光年的遥远地方。也就是说,它的光要经过170000年才能到达地球。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这个星系是它在170000年以前的样子。我们看到太空中的物体越远,它们的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就越长。借助望远镜和探测卫星,我们甚至能看到宇  相似文献   

6.
许多星体酷似我们的太阳。它们是炽热的燃烧气体的巨球,体积比地球大成千上万倍。但是,同样也存在体积比地球小成千上万倍的星体。它们甚至比太阳更热、更亮,但它们不是由熊熊燃烧的气体原质构成,而是固体。这些就是中子星,是星体演化的终末阶段表现。  相似文献   

7.
7600年前,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啊?就好像天文学中的"光年",如果说眼前有一束光是千百年前从某个星球射出的,想到这里,思维驰骋得让人无法驾驭.而现在,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镇湘湖村跨湖桥,距今7600年以前的人类生活遗址就这样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那束光再一次让我们的思维无法着陆.现场一位考古队员情不自禁地说:"这辈子也许再也看不到像萧山跨湖桥这样精彩的遗址了."  相似文献   

8.
如果 UFO 的确来自外星,那么这些星球多半应处在我们银河系范围内。我们在夜空中所看到的所有星星都属于我们银河系中的星球。银河系是由各种星球、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大旋涡",它在广袤无垠的大宇宙中缓慢地旋转。我们的太阳和许多其它带有行星"家族"的恒星都处在远离银河系中心约2/3银河系半径的位置上。仅我们的银  相似文献   

9.
远离地球     
《科学之友》2005,(15):56
离我们最近的星系是"大麦哲伦星云",在距离我们170 000光年的遥远地方.也就是说,它的光要经过170 000年才能到达地球.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这个星系是它在170 000年以前的样子.我们看到太空中的物体越远,它们的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就越长.借助望远镜和探测卫星,我们甚至能看到宇宙诞生时的模样.当我们观察一个恒星系或太空中的其他物质时,就像坐在一部时间机器里一样.以下是各个天体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2004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热闹非常。上山的路上车来人往络绎不绝,在望远镜附近,人们排成几十米长的长蛇阵。这些人来这里干什么呢?原来,当天发生了百年不遇的“金星凌日”,他们是来观测这一奇特天象的。 金星是太阳系的一颗大行星,我国古人称它为太白金星。电视剧《西游记》里那个手拿云帚、鹤发童颜、到花果山劝孙悟空上天当弼马瘟的老者就是太白金星。西方人则称它为维纳斯,把它誉为爱与美的女神,至今,维纳斯古雕像还珍藏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里。 金星有许多特别的地方。首先,它很亮,除了太阳和月亮外,天空再没有比它更亮的星星了。天狼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恒星,但金星比天狼星亮14倍!其次,金星从东向西自转,所以在金星上太阳和星星都是西边升东边落的。第三,金星总是在太阳周围徘徊。光芒四射的金星在天空中出现时,像一盏明灯在太阳周围闪耀。所以从地球上看去,它有时出现在太阳东边,有时出现太阳西边,有时似乎又与太阳重合在一起,慢慢地在日面上移动。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就能在望远镜里看到日面上出现一个像太阳黑子一样的黑点。这种现象就叫做“金星凌日”。  相似文献   

11.
也许,在比星星更遥远的地方还存在着什么东西吧!而星星离开我们又如此之远,从距离我们最近的(当然,我们不把太阳系的星星包括在内)一颗星星发出的光线,要经过四年才能到达地球表面。但是早在数千年前,就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把人类的注意力吸引到那个遥远的地方去了。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人们产生了通观宇宙全貌的奢望。宇宙是一个整体,这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似乎都有它的组成:宇宙——银河系——星体——原子——核子——基本粒子——夸克。这就是物质结  相似文献   

12.
发现最微弱的白矮星,可能会使我们对银河系的估计年龄,包括太阳和放出大部分银河光的星星再增加30亿年。白矮星小而致密,它是像太阳那样的恒星,燃烧完它们全部燃料并开始逐渐消失时形成的。这些快要死亡的星星占银河系全  相似文献   

13.
飞出太阳系     
在飞行33年后,"旅行者一号"探测器目前已到达太阳系边缘一个遥远的位置,在这里太阳风不再向外运动,这意味着它即将——飞出太阳系2010年12月13日,美国宇航局宣布,该局于33年前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目前的所在位置距离太阳约178亿千米,即将离开日球层顶(见“名词解释”)。在这里,来自太阳的太阳风受到来自周围恒星的恒星风的阻挡而停止,不再向外运动。这一事件意味着,“旅行者一号”即将飞出太阳系,成为迄今飞得最远的人造物体。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     
太阳会不会燃烧尽? 地球上的生物是靠了太阳的能量才得以生存、发展的,没有了太阳,也就没有了一切。那么,光芒四射的太阳会不会有一天能量耗尽?那时太阳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太阳是个什么样的星体。 太阳的半径约有70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它是一个巨大的气体团,其中3/4是氢气,1/4是氦。其他的元素都不到太阳整体的千分之一,加起来也只占2%。太阳中心的温度约1500万℃,表面温度约6000℃。 太阳为什么会在燃烧时放出耀眼的光芒呢?太阳的燃烧和地球上的物体的燃烧不一样。太阳是在中心部位进行氢原子变为氦原子的核聚变反应。在进行这种反应的同时,原子质量的一部分(约0.7%)变成了能量。太阳就是靠了这一部分能量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正>小卫星成为“明星”1789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了土星的一颗卫星,这颗卫星被命名为“恩克拉多斯”,即土卫二。恩克拉多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然而土卫二却并非如此。它的直径只有500千米左右,约为月球直径的七分之一、土卫六(土星最大的卫星)直径的十分之一。在只靠望远镜观测星空的时代,这颗小星球幸运地被发现,但有关它的更多情况,人们就很难再依靠望远镜去获知了。  相似文献   

16.
<正>太阳风是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带电粒子流。美国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程序,模拟了太阳风冲击月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模拟显示,当高速带电粒子以每秒450千米的速度冲击月表时,其中的质子会与月表的电子相互作用,形成氢原子,而这些氢原子能与月壤中二氧化硅等化合物中的氧原子结合形成氢氧根,成为制造水的原料。  相似文献   

17.
张伟 《科学之友》2000,(12):13-13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创立至今,已经先后经过了水星过日点进动、光线在太阳附近引力场中的弯曲、光谱的引力红移、雷达波传播途经太阳引力场往返时间的延缓、引力波的接收、爱因斯坦万有引力透镜观察星体的多重影像等几次实验检验。虽然说其中的有些检验精度不是很高,特别是引力波的重复接收实验至今未果,但是在检验条件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几个效应还是存在的。不仅如此,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还直接导致了现代宇宙学的诞生。现代宇宙学的发展与广义相对论的验证紧密相连。现在,中国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了"随宇宙初始的膨胀惯性,  相似文献   

18.
深空航天遭遇"能源尴尬" 在寒冷、黑暗、空寂的太空中,旅行者一号已持续飞行了36年.它越过了太阳系的所有行星,来到了距离地球180亿千米的太阳系的边缘.假若它搭载的仪器还能继续工作,我们将"追随"它进入寒冷的星际空间.那是一个虚空而神秘的世界,人类的探测器此前还从未到达过那里.从那里看太阳,太阳仅仅是天空中一颗明亮的星星而已. 离太阳那么远,太阳能电池失去了用武之地,所以旅行者一号只能依靠自己携带的能源,它是核武器制造业的副产品钚-238.这种材料在它衰变的过程中产生热能,这些热能被旅行者一号上的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转变成了电能,于是它便得到了持续不断的能源供应.科学家们推测,在未来10年里,旅行者一号还会向地球发回数据,直到它最终消失在没有尽头的虚空之中.  相似文献   

19.
在南极冰河深处,科学家们正在利用世界上最不寻常的望远镜进行一项全新的天文学研究。这种天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光线.而是超新星和类星体中心发出的幽灵般的微粒——微中子。这项计划的全称为“南极μ介子和微中子探测阵列”(缩写为AMANDA),没有望远镜简,没有目镜也没有圆屋顶。A-MANDA由大约700个保龄球大小的玻璃传感器组成,这种传感器可以捕捉到南极冰河1.6千米深处微中子与质子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微弱蓝光。  相似文献   

20.
外星植物     
正科林·斯图尔特发现,借助一种破译遥远世界星光的新手段,我们或许可以拿到有关外星光合作用,甚至外星植物的铁证。遥远的星球上,外星太阳温暖着海滩,海滩上长着深红色树叶的棕榈树在微风中摇摆。池塘边缘的每一块大石头上都披着一件类似蓝藻的植物做成的外衣,奇怪的花朵在远处的沙丘上繁荣滋长。天文学家几乎可以肯定,在我们的太阳系之外,宇宙中还会有其他长满植物的星球——哪怕,他们完全无法确定那些星球上的植物到底长什么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