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小英是一位高二的女生,平时埋头读书,与人交往不多,在学习上是个尖子。可是近半年来有一件事始终困扰着她,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源头发生在半年前,有一次她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讲错了一句话,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这件事使得小英很紧张,开始害怕在同学面前讲话,怕自己说错话而被人嘲笑。一位女同学还开  相似文献   

2.
把半杯水给乐观的人,他会说:"这是半满的";给悲观的人,他会说:"这是半空的。"。同样,丈夫或妻子对一件事的看法,可以使婚姻破裂,也可以使双方倍加恩爱。我认识一位太太,她因丈夫  相似文献   

3.
"我喜欢上一个有妇之夫,最近我丈夫知道了这件事,要我马上和对方断绝来往,可是我觉得……你说我该怎么办?"这是"16805169"行为咨询热线开通不久,络绎不绝的众多咨询电话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心理咨询室老师:我是一名高中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有一个人站在街上向天上看,过了没多久,他身后就站了一大群人,跟着他一起朝天上看,其实天上什么都没有。当时我听了这个笑话觉得这些人真傻,他们的行为很可笑。可是现在我发现自己也有点像他们一样了,比如某个同学买了一件衣服,从内心讲我并不认为这件衣服好看,可是同学们都说好,我也就会认为它好看,而且也会要求家长去买一件。再比如同学们经常一起到网吧去玩游戏,我知道这样会耽误学习,可同学们都说偶尔去去没问题,自己也就跟着去了。有时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同学们…  相似文献   

5.
英国剑桥的林娜女士,去她姐姐家作客,看到她姐姐身穿一件草绿色呢大衣,系一条艳红的围巾,顿时为她这种服色搭配感到惊诧,为什么姐姐的穿着如此令人难堪?于是她照直对姐姐说:你不觉得这种服装搭配好可怕吗?姐姐赶忙跑进屋里照着镜子反复打量,她并没有发现与往常的穿着有什么异样,而且从来也没有人对她的这种穿着习惯有过非议呀?原来林娜是属于那种世界上罕见的四色人,即四色人群体.他们的色感与常人不同.四色人群体有一种共同的基因特征,即在他们的视网膜上比一般人要多一种感光细胞,因而他们能够看到一般人所不能分辨的一些色调,尤其是常人所认为的黄色.  相似文献   

6.
记得在几年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美国向全世界播放一段约有30分钟的所谓外星人解剖记录片。既然是对外星人进行解剖,那么“外星人”也就成了真实的客观事实。然而,至今没有找到可以佐证的其他任何根据。有人曾经问过我对此事有何看法?我表态:这不可能。问者还与我争论,说美国人不可能给全世界开这么大的玩笑。我说:在科学史上开这种类似的玩笑太多了,难保美国人这次不会作假。事情过去了几年。当然,我也没有把此事当成什么了不得大事,也早已忘却。不久前,两位泡制者终于良心发现,公开承认是他们泡制出来的惊世大骗局。水落石出固…  相似文献   

7.
一般人在众人面前,有时会由于害羞而紧张、脸红,但随着交流的增加,这种情况会逐渐消失,并不影响学习、工作或生活。但有一类人却不是这样,他(她)对一般人所不感到恐怖的人或事,甚至环境,都觉得很恐怖,而千方百计回避,导致影响生活、学习或工作。这就成了一种病态,医学上叫做“恐怖性神经症’或“恐怖症”。有一位25岁的女青年诉说了她的苦衷:“10年前我读初中时,有位男同学和我较好,经常互相帮助。但有些同学便在背后议论他对我有‘意思’,自己一听就很气。此后,一见该男同学情绪就紧张,慢  相似文献   

8.
吴权 《科学24小时》2009,(10):40-41
沉沉是个很腼腆的职高女生,性格比较内向和害羞.平时不愿意跟别人打交道。沉沉朋友较少.仅与班内一位同学交往较多.但大多也都是关于学习上的事。沉沉上课也是闭口不言,即使老师提问她也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但她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沉沉家里较穷,父亲是某工厂工人,母亲在家务农,平时她与父母的交流也较少,但父母对她期望较大,要求较高,而沉沉中考失利后.父母对其感到失望,并常有言语流露,这让她觉得很自卑。  相似文献   

9.
正决定约倪晓芳做启明星采访还是在10月底的2016启明星交流会上,当时有个安排是让每位与会者用几句话介绍自己,一位看上去很文静、干练的女生站起来说她来自化工研究院,从事的是土壤污染调查修复以及现场工程应用,希望和有共同兴趣的星友交流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也吸引了我。土壤污染调查修复这两年开始热起来,谈的人多了,这件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天已经无人置  相似文献   

10.
典型案例 晓晨考入某寄宿制名牌高中学习,不久,他发现自己很不适应高中寄宿生活.首先在学习上,晓晨觉得自己越来越不适应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高中学习的课程难度加大,学习量增加,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近来成绩明显下滑,他精神压力好大.现在,他常常觉得做事力不从心,付出很大努力收获却很小.其次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他也感到头疼,比如宿舍住了六个人,有四位同学是城里来的,他和另一位同学是城郊农村的,那四位经常聚在一起吃喝聊天,有时也会拉上农村来的那位同学,因为晓晨很少参与其中,他们就说他是"怪人""穷酸鬼",平时都不太答理晓晨,有什么集体活动也不通知他,晓晨成了他们这个寝室的"孤家寡人".  相似文献   

11.
永生的美     
于是一位诗人说:“请给我们谈美。”冤抑的、受伤的人说:“美是仁爱的、柔和的,如同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幸福中半含着羞涩,在我们中间行走。”热情的人说:“不,美是一种全能的可畏的东西。暴风般,撼摇了上天下地。”疲乏的、忧苦的人说:“美是温柔的微语,在我们心灵中说话。她的声音传达到我们的寂静中,如同微晕的光,在阴影的恐惧中颤动。”烦躁的人却说:“我们听见她在万山中呼号,与她的呼声俱来的,有兽蹄之声、振翼之音,与狮子之吼。”夜里守城的人说:“美要与晨光从东方一同升起。”在日中的时候,工人和旅客说:“我们曾…  相似文献   

12.
"我在去教室的路上听到了许多(流言),"35岁的玛迪·米拉格里亚(Mady Miraglia)说.她是加利福尼亚州拉斯加托斯一所高中的历史老师,她提到以前从男同事那里听到的涉及其同事一些生活上的小过失和班级上的争斗的评论:"老实说,作为一位老师听到他人被贬低的传闻,我反而感觉良好.我以前一直很孤独,对班上的状态没有感觉,而传闻却引起了我的一些联想."  相似文献   

13.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在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这件事对我国科技界震动很大。有几位与我同行的专家教授几次在学术会议上说“王育竹提出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物理思想与现在使用的机制是一致的。”有位教授激动的说:“王育竹距诺贝尔奖只差一步!……”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不少人都关心过这件事,因此,我想谈谈诺贝尔奖的问题。首先,需要说明我不认为我能得诺贝尔奖,也不认为自己有这么高的造诣。但作为我在中国现实环境中所经历过的一段重要过程,应该总结一下经验,供年轻人参考或许还…  相似文献   

14.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每年春季的“恶作剧日”可能是激发创造性和独立思维的方式之一——最近,我发现科学家们已经背上了难以管理的坏名声。一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同事告诉我,他们甚至修了一门专门来对付我们的课程。“牧猫”这个说法目前很盛行,说的是管理教授就像是“牧猫”;而一直令管理者们恼怒的是:科学家被分配了一项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问一些令人恼怒的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做这件  相似文献   

15.
悖论的力量     
苦山 《世界科学》2022,(3):56-58
有一次,一位女性向我提出了一个有关她丈夫的古怪问题.和大多数选择结婚的人一样,她承诺要爱自己的配偶,忠贞不渝.但是有个问题:按照她的说法,和她成婚的男人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他的名字没变、职业没变、记忆没变,技艺也没变.但是她觉得,年复一年,随着小小的变化不断积累起来,她的丈夫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相似文献   

16.
童年创伤的印迹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创伤真的会给人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迹吗? 小愿(化名)今年14岁,多次用刀片割腕,由于无法完成学业,她已经休学在家半年.小愿拒绝与包括父母在内的任何人沟通.在我与她做沙盘干预的过程中,小愿在沙盘角落埋掉一个男人的模型,并咬牙切齿地说:"他死不足惜."原来小愿在8岁时曾遭到自己远方亲戚的性侵,由于年纪小也没有接受过性教育,不清楚该如何保护自己,也不知道该和谁倾诉和求助.前两年远房亲戚因病去世,因此在进行沙盘干预时小愿把男人的模型当作远房亲戚并将"他"埋葬.小愿觉得自己和别的女孩不一样,敏感的她看起来比同龄人早熟.童年的噩梦一直是她无法摆脱的魔咒,她渐渐对自己的人生感到麻木和绝望.  相似文献   

17.
星巴克在故宫开了6年,6年来两者相安无事.现在,央视名嘴芮成钢突然站出来说,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中国文化的糟蹋.突然间两者就不合适起来了,赞成者甚至无限上纲,认为这样有损国格.这就好比一个中国人身上穿件西服,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突然有一个人说你,看他一个中国人竟然穿洋装,真是糟蹋中国文化啊,于是众人都指着西服大骂.这对一件衣服或者一个咖啡店来说,真是有点无法承受之重.因而笔者认为,与其说这是一个根本的文化冲突,不如说是一件人为制造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不知所措急待答案”的高二女孩给心理咨询工作室来信,说自己“从小到大生活在一个充满战争的家庭里”。父母亲长期的不和睦、经常的吵架,使她的内心十分痛苦。她想帮助他们,却无从着手;她想改变他们,又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也受到了很大的干扰,即使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也无法安下心来学习,她不知该怎么办。类似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不少,为此,我借这位女孩的个例作一个思维方式的提示,希望能对具有同样苦恼的同学能有所启发。在中国的佛教故事里,有这样一个传说:唐朝有一位著名禅师,有一次考问弟子说:“有一个悟道的…  相似文献   

19.
"杨医生,当你读到这封微弱低沉但发自心底的呼唤‘救命"的信时,不知你能否理解一位少年心灵上的苦恼,能否帮他解脱.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半年来,我与父亲不和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点.16岁的我,已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他一见我就说些讽刺、挖苦,有时还是大骂我的话,我只要一进家门就要挨骂.有时我不吭声,他也要说些让我无法承受的话.我反复检查自己是什么原因让他生气,但我没有找到,有时我坐下来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何这样对我,他便说‘你说话生硬,让人听了不顺’.  相似文献   

20.
故事一: 薇原就读一所普通中学,成绩总在前3名,本有希望考人区重点学校,但父母为她能有把握上重点大学,不遗余力地找遍所有熟人,花了1万元让她进了重点高中。可这却使薇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她说:“这件事的结局是我被1万元贴进了第一实验中学,成了1万元的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