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任渊《山谷内集诗注》是黄庭坚诗各注本中影响最大的,他运用大量术语展示黄诗的语料来源,对黄诗的语源、诗意原型和句式结构等进行笺释,最终获得黄诗的意义。《山谷内集诗注》中术语的运用,使所注之词句在原诗中担任的修辞功能一目了然,这让诗注兼有论诗的功能。《山谷内集诗注》旨在解决意图与表现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内在的"意"如何通过外在的"言"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黄节是近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对先秦和汉魏六朝诗歌颇有见解,而近年来学界却对这些方面关注不多。笔者以《曹子建诗注》为例,分析黄节笺注曹子建诗歌拯民救国的直接动机主要有:少有敦行,胸怀治世之志;千秋知音,壮志难酬之悲;写诗注诗,经世致用之怀。进而总结归纳其笺注特色:承继选注;或创或补;诗史互证;"案语"考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窥晓黄节对诗歌笺注的突破和《曹子建诗注》的学术价值,以彰显先生在汉魏六朝诗歌方面的功绩。  相似文献   

3.
钱先生对宋诗情有独钟,有《宋诗选注》在焉。而《谈艺录》对宋诗,尤其对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陈与义等,都有精辟独到的评论。提出以“体格性分”别唐宋诗;而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更提出了全新的认识。这些都有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诗学价值。对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也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文体相互“侵入扩充”的观点,来解说宋人的“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相似文献   

4.
穆旦和钱钟书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巨擘,其作品分别集中在诗歌领域和小说领域。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位作家,却在其代表作《诗八首》和《围城》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相近性。这种相近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内在涵义和艺术表现方面,尤其是对感情的认识和对人生真正价值的剖析,无不体现出一定的时代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诗》学思想的研究,主要以论《诗》、解《诗》材料为基本素材。而有关《诗》的编纂、传习、应用情况的记述,由于其主旨都不在于思想的阐发,因而多被作为辅助性材料来使用。在这种认识下,先秦时期可供思想研究的《诗》学材料十分有限。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从赋《诗》、引《诗》的记载中分析、把握用《诗》者对《诗》的理解。此外,《诗》学思想的表达也并不局限于对《诗》的理解。引《诗》可以作为一种思想的纽带,将引《诗》所佐证的思想观念联结在一起,并由此组织起一个自由的《诗》学义理空间。引《诗》条目的组织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独立的篇章中自由地表达其对社会秩序与价值的见解。这构成了《诗》学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班固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身在经学时代的他,所撰著的《汉书》中大量征引五经文字,其中对《诗经》的征引亦不在少,《纪》《表》《志》《传》都有征引。征引范围涉及风、雅、颂,其中以雅诗为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班固正统的思想。《汉书》所引之《诗》固是汉代版本,将其与今流行本勘比,自有其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节先生曾致力于汉魏六朝诗注,成就斐然。《谢康乐诗注》便是其中的经典注释之一种。黄节先生之所以以诗为业,写诗注诗,一是为教化人心、匡正世风;二为保存国粹、复兴古学,重振"国家特别之精神";三是心系康乐诗散亡、不易为人理解之忧而纠谬释误;四是与谢灵运精神相通、情感契合所致。《谢康乐诗注》继承李善《文选》注的传统,扬长避短;以史论诗、以诗注诗;案语严谨折衷、集众家所长。对于地名和声韵的注释,也颇具特点。以上笺注特色均为今人读解谢诗带来了很大帮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奂《诗毛氏传疏》是清代《诗经》学研究的代表作,其主旨为探明《毛诗》古义,尤其擅于考证《诗》中之礼。陈奂精通礼学,在注《诗》时经常对郑玄等前儒礼说进行驳正,对《仪礼》仪节进行考证,并根据《毛诗》对先秦逸礼进行发掘。他在疏中提出了诸多礼学观点,如《诗》可以补礼之阙、春秋有变礼、礼尚养老等。其解礼的总体特点一是重视文字训诂,二是擅于以经解经。  相似文献   

9.
赵幼文在选录前贤的研究成果上附着己意,按时间顺序校注了曹植全集。他在黄节《曹子建诗注》注诗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与完善了曹植诗歌的注本,校勘精细,考证详实,使《曹植集校注》笺注特色分明,成为目前研究曹植作品颇为全面的一个注本。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左传》与《国语》等史籍中收录的关于《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推测出孔子之前的《诗》可能有三次重大的编辑。最后由孔子编定整理出了今天所见的《诗》的版本。  相似文献   

11.
《全唐诗》所收许浑诗《颍州从事西湖亭燕饯》是研究许浑早年行迹的重要依据。而《夹注名贤十抄诗》与《文苑英华》所收此诗题目“颍州”作“颍川”,结合诗文中关于许州西湖和许浑早年行迹的记载,可以断定《全唐诗》所收此诗颍州应是颍川的讹误。  相似文献   

12.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诗人,他自幼受民歌熏陶,喜爱、搜集、研究民歌,这些均渗透到在他后来的诗集《人境庐诗草》的创作中。其强调诗歌创作要注意对民歌中"情真"说的吸取,主张诗歌创作要情真、意真,这些都在他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和晚年所提出的"杂歌谣"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解说《诗经.国风》诗旨方面,魏源《诗古微》颇具新颖独到之处:一是注重《诗经》诗篇本意的探讨,否定《毛诗》美刺说,大胆解说爱情诗,有助于恢复《诗经》的文学审美;其次,魏源论诗注重地理风俗视角,但没有停留在泛论层面,而是和具体诗篇的诗旨分析密切相连;同时,魏源没有古今汉宋的门户之见,在吸收《毛诗》合理因素的同时,大胆采用三家诗说,广泛吸收宋儒诗说,可谓融贯群言,兼采各家诗说。  相似文献   

14.
任?的诗受到钟嵘的重视,能与谢脁、沈约同列中品。然而,后人多以偏概全,只偏执于钟嵘对任诗的毁,忽视了钟嵘对任诗的誉,只视任昉为"动辄用事"的罪人,并没有真正理解钟嵘对任昉评价的用心。事实上,任昉的诗歌继承汉魏以来的建安风骨,具有"文亦遒变,善铨事理,拓体渊雅,得国士之风"的优点,这与钟嵘的审美理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左汉林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64-1367
黄庭坚对杜甫和杜诗非常推崇,既注重其思想意义,更推崇其艺术技巧。黄庭坚在自己的诗歌中大量使用杜诗的典故,作诗喜以杜诗为韵,更重视对杜诗句法的学习。但是,黄庭坚学杜颇有未至之憾,他的诗好用僻典,在句法和形式上故意求奇求怪,并有以文为诗的倾向。他的诗歌题材狭窄,眼界不宽,也缺乏情韵,特别是对民生疾苦不大关心。这都是黄庭坚诗歌的学杜未至之处,也是其诗歌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在宋元之交的江浙文坛,刘辰翁是著名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学思想主要蕴涵在其诗文、序跋和评,最批语中,内容丰富而又深刻。通过对这些诗文、序跋及评点批语的分析与归纳,可以看到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汲古生新、对以文为诗的肯定、对豪放词风的高度评价等三个方面,这些说明了他文学思想中具有积极进步的发展与通变意识。  相似文献   

17.
张安祖先生《〈唐国史补〉“元和之风尚怪”说考论》一文中对“元和体”界定有误。张文认为“元和体”应包括元白讽喻诗。对于元稹未将讽喻诗归入“元和体”,张安祖先生解释为:“元和体”当时并非关名,元稹对其讽喻诗格外珍重,出于自我保护心理,故将讽喻诗排除在“元和体”之外。经过考察,这一解释并不能成立,故“元和体”之界定应依元稹之说。  相似文献   

18.
从引用形式上来分析,《史记》中的引用修辞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从文学方面来探讨,《史记》中的引用修辞,不仅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和抒情性,更使论据坚实有力,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9.
梁寅作为元明之际一个著名的学者、隐士和诗人,其经学著作主要有《周易参义》和《诗演义》,诗文著作主要有《石门集》。  相似文献   

20.
苏轼的词中蕴涵着非常丰富深厚的感情。他用大手笔写社会人生,写山川景物,写今古感怀,词作中充满着豪情;另一方面,苏词中也不乏柔情。他的离情词尤其写得韵格婉媚、一往情深;在表现男女恋情和少女、少妇闺情方面,苏词充满柔情,在缠绵中勘破人生。豪爽开朗的性格、挫折多舛的个人经历、儒家道家和禅宗里积极的思想内涵则是他词作的丰富深厚感情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