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颖 《理工高教研究》2002,21(3):113-115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遵循一定的自然序列,是一个错误尝试的过程.本文对二语习得的过渡语的性质、发展规律及各阶段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分析,试图对二语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及规律作进一步的阐述,使外语教育工作者从汉语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人学英语时所产生的过渡语情况,归纳出中国学习者的过渡语系统模式,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加速学习者目标语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情感因素研究与英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国外四种比较有名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以及多年来对于情感因素的研究成果及我国外语界对此课题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白关键期假说提出以来,围绕关键期是否存在,学术界争论不断.由于母语背景,外部语言环境等差异.一个统一的二语习得临界期难以得到证实.但众多实验似乎表明二语语音习得可能存在敏感期.本文介绍了国外二语语音习得方面有关关键期研完的成果以及关键期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以期对我国的语音研究和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第二语言习得专家王初明教授首倡的英语“写长法”是以写的方式促进外语学习的方法,是外语写作教学的一种崭新途径。“写长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与西方写作理论有一定的联系。从西方写作理论为根本出发点,审视该教学法,一方面,使我们对这一教学法有更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构建更系统的外语教学框架,提高我国外语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功能 ,分析了影响输出和输出功能发挥的相关因素 ,指出了语言输出对外语课堂教学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继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之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学的发展为二语习得的研究带来一全新的概念:隐喻能力.概念隐喻理论关照下的二语习得凸显了语言和语言学习的隐喻本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设想让学习者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扩大词汇量,经过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以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等理论为依据,阐述这一研究,发现这个设想是可行的(P<0.05)。  相似文献   

8.
在二语习得的四个阶段——沉默期、语法干扰期、英语提高期、曲线上升期,英语教师应当分别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学的实践经验也为二语习得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案例依据,成为理论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基础.二者的良性互动可以彼此促进,互相提高.  相似文献   

9.
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能力,能够成功地习得第一语言——母语,但却并不因此而成功习得第二语言。应当从普遍语法规则的作用、语言习得与认知过程的同步性、语言输入环境以及情绪过滤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找出第二语言习得困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介绍克莱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以该理论为指导,重点阐述其输入假说及情感过滤假说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漳州师院学报》2017,(4):39-44
二语习得"费时低效"是由于对二语的了解不到位造成的。从微观视角对二语习得加以研究后发现: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初期,通常处于英汉竞争互斥的状态,由于汉语占有绝对优势,母语负迁移无法避免。率先归纳了英语精确汉语模糊间的竞争互斥导致的负迁移类型,提出通过努力将它们转化成共生互容,英语习得将高效进行。观念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方法上超越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种普通的现象.迁移理论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它源于心理学,又广泛用于语言学研究,对外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现象进行系统的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外语的教和学.  相似文献   

13.
黄慧 《漳州师院学报》2004,18(3):103-105
传统的外语阅读模式与语篇分析模式的区别在于语篇模式实现了从被动到互动、句子到语篇、外部到内部的转化.以此为基础,阅读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语篇意识,通过区分不同形式的语篇结构对症下药,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4.
齐曦 《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43-145
基于国外二语习得的相关研究以及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理论,剖析了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学重心、教学活动组织、语言输入模式和学习者活动参与等方面普遍存在的四大误区.  相似文献   

15.
王念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127-128
分析了英语学习者通过阅读附带习得词汇的过程,并从认知学的角度进一步阐释篇章意义与词汇意义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得出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两个相互补充的元素.由于语篇的不同特征和学习者的不同语言及阅读能力,因此词汇附带习得的认知过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选修课是在国家教委颁发的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王佐良教授也认为用英语讲中国文化,“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外人家怎样研究我们的文化,国外也有材料丰富的学术著作,讲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学会怎样对大量的外国来访者或者外国听众介绍我们的文化。到外国去讲学,更该讲中国的东西。那么,你在国内学一学岂不是很好吗?这样,外语学生也可以更加注意中国学问。这一类课程主要要由中国外语教师来开,用外国材料,然而观点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有中国的特色。总之,这一方面还大…  相似文献   

17.
高中英语课本第一册第一课中,我们读到马克思就如何学习外语阐明的观点。“Hemustusetheforeignlanguage,forgettlnttallabouthisown.If.hecannotdothis,hehasnotreallygraspedthespiritofthelanguageandcannotuseitfreely.”马克思在此强调排除本族语的干扰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这种论断无疑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然而,这种完全排除本族语干扰的外语学习需要一种理想的环境,即浓厚的外语氛围,这恰恰是当前大部分中学特别是边远农村中学所缺乏的。学生上课、阅读、做作业和交谈,所使用的外语很难达到本族语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条…  相似文献   

18.
元认知能力与外语学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陆红 《理工高教研究》2004,23(3):111-112
本运用元认知理论,探讨了元认知能力与外语学习的关系。章指出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外语教师应把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培养纳入自己的教学目标。这对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称指示语有其本身的语法意义。然而,日常交际中,常出现人称指示语的变异用法,这恰是说话者为实现特定交际目的而采用的话语策略之一。通过对人称指示语变异用法的分析,探讨人称指示语在言语交际中承担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上,固然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所必需的。但学习第二语言是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学生除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之外,还必须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掌握扎实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语言大师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会学得更好”。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了解越多,语言的交际能力就越强。大学英语教学应将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文化背景知识的导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又开发学生的文化洞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