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棉蚜是石河子垦区棉田的主要害虫,由于棉花面积的扩大和菜篮子工程的发展,给棉蚜越冬、种群繁衍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条件。 棉蚜再猖獗的根本原因,是生态系统失调所致,在自然界天敌昆虫和棉蚜及其各种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平衡,如果棉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络被打破,则必将导致天敌昆虫和害虫消长比例关系失调,其结果造成棉蚜再猖獗。 一、棉蚜的发生规律 1、越冬:越冬的棉蚜是来年的虫源,在我垦区棉蚜主要以孤雌胎生,雌蚜在室内的菊花、桑叶牡丹、丁香牡丹、假樱桃、石榴、菜窖的大白菜及温室大棚的黄瓜上越冬,并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可继续孤雌胎生,少量可在石榴、假樱桃、菊花等花卉上产卵越冬,到4月底5月初气温回升,迁出室内,向野外的杂草上扩散取食繁殖。 2、春蚜:5月初棉苗出土后,相继迁入棉田定居,并繁殖形成中心蚜株,称为苗蚜,到7月中旬后,随着棉田生态系统及环境的变化,棉蚜繁殖加快,有蚜株增加到8月中旬为伏蚜,8月下旬到越冬前为秋蚜,9月中下旬棉株老化,取食营养不良,迁出棉田寻找越冬场所,然后越冬。  相似文献   

2.
棉蚜发生规律及天敌控制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棉蚜是我垦区棉花生产重要害虫.它不仅降低产量而且造成棉花的外粘糖及棉纤维内含糖量的增加,形成糖酯棉,因此,控制棉蚜的危害不仅是植棉的需要,也是棉纺企业的要求.十多年来,我团深入开展综合防治,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94年在棉蚜猖獗发生的年份中棉田93.48%的面积对棉蚜没有进行化防,而是利用自然天敌进行控制,实现了绿叶白絮不粘手的管理目标.一、棉蚜发生规律1、越冬场所;棉蚜在我垦区以孤雌胎生蚜在室内石榴、花椒、菊花、夹竹桃及温室、大棚蔬菜上.2、迁入:棉蚜初次迁入棉田是五月下旬5月27日棉田有蚜株率为19%,百株有翅蚜13头,无翅蚜91头,合计105头,此时是构成中心蚜株和点片发生阶段.  相似文献   

3.
北海市位于广西南部,濒临南海北部湾,三面环海。地处北纬22℃,沿岸属于亚热带的季节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全年无冰层遮盖,沿岸表层海水温度平均2月为17℃,8月为28℃,另一特点是北海市空气温度较高,平均湿度高达80%,年平均雨量为2500毫米,这些重要生态因子很有利于蟹类等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1987年6月,我校86级的学生在北海市滨海实习,获得了大批蟹类标本,一部分是师生  相似文献   

4.
石河子总场棉蚜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石河子总场位于石河子北郊二公里处.1994年棉蚜在石河子总场是发生量最大,突发性最强,发生期最长(从五月下旬至八月下旬)的一年.7月初良种场一连,三分场一连棉株有蚜率达100%,百株蚜量可达万头左右,发生程度是有史以来最重的一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石河子、奎屯、昌吉、吐鲁番等地,普遍发生了哈密瓜病毒病,一般发病率在50%左右,重者可达90~100%,严重影响哈密瓜的产量和质量。据我们试验证明,这种病毒病的发生发展与蚜虫密切相关,蚜虫向瓜地迁飞越早,发病越早。迁飞量越大,发病越重。近几年通过瓜田黄器诱蚜及在无虫网室下进行蚜虫试验,看出向瓜田迁飞的蚜虫主要是麦二叉蚜的桃蚜。它们以非持久性方式在田间迅速传播,导致哈密瓜病毒病的迅速蔓延。石河子一带1983年蚜量较多,据石河子地区气象资料,1985年5~6月的气温比往年同期相比偏低,5月平均气温17.4℃,空气相对湿度57.6%,正是蚜虫生活繁殖的最适温度(15~18℃)。  相似文献   

6.
用70%高巧(专性杀蚜剂)三个浓度防治棉蚜药效对比试验,药效期在20天,防效在96.5%以上、在生产上以1500倍液为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持续对西藏林芝色季拉山东坡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郁闭上限(海拔4 320m)数据进行观测,分析林线气候特征如下:1林线空气温度年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年均气温为0.56℃,年温差可达17.6℃;林线年降水总量为1 480.2mm,集中于春夏季节,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林线空气湿度较高,高于河谷地带,年变幅仅有25%,空气湿度年变化较小.2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紫外辐射量年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辐射量以12月最低,8月最高.3林线盛行南风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1.77m/s;以冬春季节风速大.4林线土壤含水量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土壤含水量从10cm土层到100cm土层变化范围为5.25%~19.02%;林线地表土壤温度变化剧烈,年温差可达22.41℃,地表以下土壤温度变化较为平缓,土壤温差随着深度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8.
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持续对西藏林芝色季拉山东坡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郁闭上限(海拔4 320m)数据进行观测,分析林线气候特征如下:1林线空气温度年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年均气温为0.56℃,年温差可达17.6℃;林线年降水总量为1 480.2mm,集中于春夏季节,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林线空气湿度较高,高于河谷地带,年变幅仅有25%,空气湿度年变化较小.2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紫外辐射量年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辐射量以12月最低,8月最高.3林线盛行南风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1.77m/s;以冬春季节风速大.4林线土壤含水量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土壤含水量从10cm土层到100cm土层变化范围为5.25%~19.02%;林线地表土壤温度变化剧烈,年温差可达22.41℃,地表以下土壤温度变化较为平缓,土壤温差随着深度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9.
福建东山木麻黄农田防护林的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1月在东山岛用WHM5型温度湿度表调查了木麻黄农田防护林外各测点的温度和湿度,对木麻黄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效应进行了初步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林带后1~10H范围内,1.5m高处的气温平均比对照点低1.68℃,0.5m处平均比对照点低0.84℃.林带可以明显地提高一定范围内的空气湿度,林网内空气湿度平均比对照点高6.6%,空气湿度最大值出现在林网内3H~5H处.  相似文献   

10.
提出用承德市单站气温和40 cm地温资料进行比较,用城市站与郊区站相对湿度的差值作为干湿岛强度指标,采用趋势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承德市1964-2007年气温、空气湿度变化趋势及城市化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近44 a,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 a上升0.269 ℃,其中0.099 ℃是因城市化影响引起,1980年以来,城市化影响升温幅度达到每10 a上升0.421 ℃,城市化对冬季、春季平均气温的影响最为明显;近44 a空气湿度呈明显增加趋势,且由1980年以前的干岛特征逐渐转成了近10 a的湿岛特征,夏、秋季节湿岛效应尤为显著,湿度场的明显变化主要来源于城市绿地和水面的增多.  相似文献   

11.
不同环境条件下角倍蚜冬寄主无性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环境条件对角倍蚜冬寄主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iczii(Lindb)T.kop和湿地匐灯藓P.acutum(Lindb)T.kop.无性繁殖材料萌芽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揭示出角倍蚜冬寄主是无性繁殖率很强的植物,不需激素处理,只需满足气温21~25 ℃,相对湿度85%以上,光照强度1000lx以下,pH值5~9的条件,枝段为1 cm长,其萌芽率和生长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对棉花和瓜类寄主上棉蚜的相互转接后的种群特征研究表明 ,南京地区棉花与瓜类 (黄瓜、西瓜和甜瓜 )上的棉蚜相互转接后不能正常存活和繁殖后代 ,其存活时间仅为 1- 4天 ,所产仔蚜存活 1- 3天 ,不能建立蚜群 ,形成了寄主专化型。瓜类上棉蚜在三种瓜之间均能成功转接 ,但转接后 1- 4代的净增殖率均有所下降 ,表现出棉蚜对同类不同种的寄主也存在适应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棉蚜多以孤雌胎生蚜在室内花卉寄主上越冬,冬季窖藏石榴上的棉蚜卵能正常孵化,1月搭起的蔬菜大棚棉蚜末见发生;秋季至冬前,次生寄主棉田棉杆上的有翅孤雌蚜始终保持一定比例,棉田翻田耕后棉杆上棉蚜越冬卵未见存活,而立于地面棉杆上的越冬卵可孵化。下雪丧,原生寄主黄金树上有翅弧雌蚜基本消失,春季原生寄主与次生寄主上棉蚜卵的饱满率及其孵化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4.
从1992-1998年通过七年对烟蚜系统研究结果:大理州有蚜种类主要以桃蚜和棉蚜为主,其次萝卜蚜和甘蓝蚜;其具有发生期早、持续期长、一虫多传的特点,且苗期呈“单峰”型曲线消长,大田期呈“两峰”夹“一谷”的消长,有翅蚜消长呈单峰曲线消长,8月上旬是蚜量峰日期。而天敌、烟株、气修、烟蚜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有关农业措施是影响种群消长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出能够有效控制枸杞害虫棉蚜的种群数量、减少枸杞田杂草发生、增加土壤养分的覆盖物种类,通过枸杞田间作不同覆盖物,探讨其对枸杞棉蚜种群数量、枸杞田杂草发生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黄芪的枸杞上棉蚜数量最多,间作箭筈豌豆的枸杞上棉蚜的数量最少;覆盖物黄芪上的棉蚜数量最多,毛苕子上的棉蚜数量最少;间作紫花苜蓿、黄芪和箭筈豌豆覆盖物下的土壤养分各项指标与对照比较,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正> 1985年6月下旬,我们在石河子棉田发现了一种为害棉花的“新蚜虫”.次年对其系统调查.当时因此蚜种名未鉴定,同时亦因蚜虫体色多为黄色,故称之为“棉黄蚜”.同年我区不少植棉区的棉花也受到此蚜的严重危害,后经有关专家鉴定为棉蚜.继后,我们结合棉田病虫害预测预报,对其进行了多年的系统调查研究.从85年至今,石河子棉田棉蚜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已成为棉花的重要害虫及主要防治对象.本文以10年间大田棉花棉蚜系统调查资料为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在适当的空气环境条件下,中央空调机组或大型客机环控系统中空气过滤器拦截的微生物可能在过滤器上大量生长繁殖的情况,挑选常用的玻璃纤维过滤材料,对其进行染菌,控制空气环境条件下培养,从而研究不同温湿度环境条件、滤料含水量以及不同滤料结构对微生物在滤料上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含水滤料表面微生物最大生长繁殖量没有明显影响;在37,℃、90%相对湿度条件下的细菌最大生长繁殖量大约为加水滤料上的1/2,且大于相同温度下的低湿条件最大生长繁殖量;17,℃时,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均没有生长趋势;低效滤料更适宜微生物生长.上述结论说明长期处于高湿度下的空气过滤器是最容易被微生物驻留并生长繁殖的部件,容易形成微生物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8.
研究基于湄潭1951—2018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选取年均水平和茶叶生长期的降水、气温、湿度、日照时数等指标,综合分析了湄潭县基本气候变化特征、基于不同指标的茶叶种植适宜等级逐年变化和不同时段典型适宜性等级发生频率的演变特征,系统揭示出气候变化对贵州湄潭茶叶种植影响。结果表明:除日照时数外,气温、降水和空气湿度的演变均对茶叶种植适宜性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由于≥10℃活动积温和相对湿度的改变,最适宜级发生频率分别从超过80%降低至约30%和从超过90%降低至约60%;降水变化导致次适宜等级发生频率增加,不适宜等级在近年发生。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以河滩地为对照,对湖北黄州李家洲林场内4种典型抑螺防病林的气温、土温、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的日变化动态以及表层(0~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特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由河滩地到农林群落的建立,与对照比较,林分内气温、土壤温度和光照强度均明显降低,日变幅变小.其中,日均气温降低2.75℃,日较差值降低3.20℃;除已收割农作物的林分,地表土壤温度降幅大于深层土壤,两个层次日均土壤温度降低1.01℃;林分内空气相对湿度明显升高,变幅减小,日均值升高12.74℃;林龄越大,林农间种格局的林分内表层土壤含水量越低.随着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林内小气候环境朝着更为阴、凉、湿的方向变化,且波动性减弱,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一个确定性予测模型,用于摸拟棉长管蚜种群动态,其结果与石河子莫索湾地区基本相符。本模型为二次曲方型模型,输入为当地平均气温、湿度,输入为平均百株棉长管蚜数对数值。关于蚜虫的模拟研究,已有许多论文发表,但关于棉长管蚜的模拟研究,尚未见报道。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及莫索湾地区的气象资料,我们认为气温和湿度是影响棉长管蚜消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本模型主要考虑了湿度、气温这两个因素。程序语言为BASlC,已在微机上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