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表示动作终到点的介词"至"是由动词"至"虚化而来,它来源于"V1 至 N(方所)"格式,句法成分语义角色的转移促使了"至"的虚化。表示到达某种程度或者某种官职地位的介词"至",是由表方所的用法发展而来。句子信息量的增容使得"至"所在的句法结构日益复杂,"至"成为连动式中的次要动词,只具有伴随特征,表示某种次要或附加的语义,词义的进一步虚化导致"至"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就"表示动作终到点的功能已初露端倪。当"V1+就+N"式中的V1为运行动词时,随着"就"在这种句法结构中的频繁出现,句子的语义重心逐渐落到V1上,"就"的"往……去"表示运行的功能逐渐由前面的运行动词来承担,"就"慢慢失去表示运行的义素,虚化为表示动作终到点的介词,相当于"到"。"就"是先获得表终到点的功能,继而获得表示所在处的功能的。南北朝时期,表动作发生处所的介词"就"产生。  相似文献   

3.
介词“就”在萌生过程中曾处于双动同结构的V1和V2位置。在汉代已出现较多的“就+N(处所)+V”和“V”+就+N(处所)”格式,这两种句法格式提供了“就”虚化的可能性。“就”在虚化过程中的发展线索是──“处所介词──对象介词──范围介词”。动词“就”的虚化始于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介词性质已明确。  相似文献   

4.
"所以"说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名词"所"和动词"以"演变虚化、凝结成固定结构"所以",在先秦作品中的类型、意义和用法;先秦时期的介词结构"所以"发展到现代汉语里用作连词的演变原因和过程,以及"所以"用作介词结构和用作连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以"可以表示动作发生的方所、动作行为的起点、终点以及动作的方向,相对于其他方所介词的同类用法,"以"的使用频率不是太高,且所在句子的核心动词也比较有限;另外"以"还可以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方面或范围以及观察事物的角度,这两类用法是其方所用法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6.
"论"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表单位或类别的介词,为"依据、依照"义,由"评议、衡量"义发展而来,其由动词演变为介词的质变因素为构式、N1和V2的次类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所以"说略     
由名词“所”和动词“以”演变虚化、凝结成固定结构“所以”,在先秦作品中的类型、意义和用法;先秦时期的介词结构“所以”发展到现代汉主语里用作连词的演变原因和过程,以及“所以”用作介词结构和作连词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N1+N2+V"结构是组成名词短语的一种基本形式.本文基于搜狗日志语料,对搜索引擎日志中的"N1+N2+V"型名词短语进行研究.针对语料自身的特点,从句法特征、短语的层次切分与拆分、句法功能和语义关系4方面,对这类短语进行了考察,着重分析了N1与N2、N2与V的语义关系.文中对搜狗日志的查询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实证,...  相似文献   

9.
先秦至魏晋时期,"由"所在的句子结构日益复杂,涵盖的信息量加大,"由+N"由二连动、三连动关系中的一项向修饰关系的转化,导致"由"从动词虚化为介词;由它套合的结构不仅可以作施事主语,还可以作类似于紧缩句内的成分,或者复句的一个分句;"由+N"语序的由前至后,直接关系到表述者的语言心理、语义意图;"由"介引的N语义概念可表抽象意义的场所,或表示人物、官职、地位的起点,或表示范围、状态,这些都是方所类用法的隐喻或引申.  相似文献   

10.
“与”类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但“与、从、以、会”是先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再虚化为连词,“及”是先由动词虚化为连词再虚化为介词.词汇在虚化的过程中,它们所处的语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虚词的系统性影响着虚词的数量和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学界普遍认为介词"随"的用法始于先秦,事实上,"随"在西汉只是出现了个别类似于介词的用例。随着"随N+VP"句式的大量使用,"随"的动词义开始虚化,"随"逐渐由动词转化为介词:伴随动词发展为伴随介词,伴随介词进一步发展为经由介词和凭据介词;听从动词发展为任随介词,少部分发展为凭据介词。  相似文献   

12.
连词"以免"最初是"连词‘以' 动词‘免'"的非句法结构. "以免"最初连用在先秦,词汇化的过渡阶段在宋代,发展和成熟在明代和清代. "以免"的词汇化是句法、语义、语用和韵律等方面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沿着”义的动词与介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中与运行方向有关的方位概念,大都不能独立成词,而是与运行概念一起,构成一个义位,如“向、往”等。可以说,“沿着”义的介词是不存在的,与英语 along 同义的汉语介词“循、缘、沿”陆续产生于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本文在描写新旧交替,新词孳生过程的同时,力求比较差异并且探究运行概念消失,方位概念独立成词的外  相似文献   

14.
假设连词“使”产生于先秦,由泛义动词“使”发展而来,经历了“使令动词-泛义动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使+N+V2”格式中V2所表示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弱化、事件所在时间的变化以及事件关涉人物的变化是“使”语法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搜索引擎用短语词典能够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信息检索的性能,"V+N1+N2"型结构是一种常见汉语短语结构.本文基于搜狗语料,分别从各组成要素特点、语义特征以及句法功能,对"V+N1+N2"型动词短语和名词短语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数据处理.针对不同语义关系,在不改变原语义的条件下,提出了相应的转换模式,为搜索引擎用短语词典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江西赣方言的"吃价"是个性质形容词,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作谓语、定语、补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词汇化而来的."吃价"在江西赣方言中分布较广泛,也在吴方言中存在.它是否能像"忽悠"等词一样在全国用开,乃至进入到普通话中来,目前还很难下结论.  相似文献   

17.
介词虽为小品词,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英语介词。在英语中除了一些简单句如"Iamateach.er"等外,完全摒弃介词是构不成一个完美句子的。无论是英语介词还是汉语介词,都可表示多种关系。例如:英语的"at"可表示地点、时间、原因等多种关系;汉语的"在"可表示地点、方向和时间等关系。从语言学习的意义来看,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介词作一个比较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一、英汉介词特点比较(一)英语介词(thepreopition)现代英语介词绝大多数早已固定下来,如"at"for"in"Of"等。个另u介词是由其它词类演变而来的,并保留有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介词虽为小品词,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英语介词。在英语中除了一些简单句如"Iamateach.er"等外,完全摒弃介词是构不成一个完美句子的。无论是英语介词还是汉语介词,都可表示多种关系。例如:英语的"at"可表示地点、时间、原因等多种关系;汉语的"在"可表示地点、方向和时间等关系。从语言学习的意义来看,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介词作一个比较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一、英汉介词特点比较(一)英语介词(thepreopition)现代英语介词绝大多数早已固定下来,如"at"for"in"Of"等。个另u介词是由其它词类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9.
张静 《枣庄师专学报》2006,23(1):98-100
作为一个表示泛方向的方位词,“旁”的方位义是如何引申发展而来的,从先秦18部文献中出现的用例中我们发现“旁”是由普通名词发展为方位词的,最初指事物的四边,进而引申指事物的边侧,由具体到抽象,体现了词义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合"字不仅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用法。"合"的语法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再由及物动词向副词和形容词演变,介词的用法当衍生于副词性的"合",连词的"合"当是由介词性质的"合"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