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韬是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在上海长期受雇于传教士设立的墨海书馆,在介绍、吸收西方科学方面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近代西学传播的前驱者。王韬的日记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多洋场文人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状态进行了真实记录,对这些日记的进一步整理和研究,为了解洋场文士的心路历程、生活方式和西方现代科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学史上,日记体小说这种文体的产生和演变与欧洲历史上社会各阶层的日记写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五四"时期日记体小说的"兴盛",源自西方日记体小说的影响,而与中国日记传统关联不大。总体来说,现代作家的日记写作推动了20世纪上半叶日记体小说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与嬗变。论文主要围绕中国现代文学初创期和20世纪30年代的日记体小说写作进行微观考查,试图勾连起日记体小说的现代发展、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六合丛谈>中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经典力学和化学传播的来源与内容作分析讨论,为研究19世纪中期中国科学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方法 原始期刊文献考证与分析.结果 最早传入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和许茨(George Scheutz,1785-1873)计算技术等数学知识;传入的物理学内容主要涉及杠杆、轮轴、滑车、劈、斜面、螺旋、万有引力等;传入的化学涉及化学定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贵金属提取、化学元素、化合、化学热、化学力等.结论 <六合丛谈>传入的力学知识不同于明天启六年(1626)王征(1571-1644)传入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时代的机械力学,而是牛顿之后的经典力学.化学传播则首次为中文"化学"一词准确定义,并归入自然科学序列,比之前王韬(1828-1897)仅在日记(1855)中提及"化学"一词和之前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的<博物新编>(1855)仅提及相关知识是一大进步,从而一扫"炼学"、"质学"、"舍密学"等含混命名,在汉字文化圈发生深远影响,并使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日记中有不少关于牛津大学的相关记述,描述了晚清海外文人在风气略开以后,新学未盛之前,与牛津相遇的种种细节,留下了他借鉴西方大学模式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思考,弥足珍贵。这些史料对研究西方大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十分重要,也为今日中国大学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身体写作"最早由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并在80年代传入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丁玲虽没有接触到这一理论,但其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不论身体的展现还是情欲的独白都是对女性身体写作这一理论的完美诠释,体现了丁玲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开创了女性话语建构的先锋。  相似文献   

6.
明清西方力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揭示了西方力学知识及其传播者、受众等传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在明晰中西力学发展进程的基础上,研究明清传教士及士大夫对中西力学的会通;通过梳理明清受众对西方力学的评价,进一步分析出其注重实用价值、忽视理论的认知倾向;这一倾向在入清后更为显著,反映出明清西方力学在中国传播模式的转变,体现出反馈机制的建立对西方力学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奥运会中具有跨文化传播特性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实现了在国内外的跨文化传播,会徽"中国印"是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开闭幕式从多方位解读了北京奥运会的跨文化传播特点,颁奖仪式中的中国元素充分展示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北京奥运传媒是奥林匹克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8.
许美德教授为出席2018年在柬埔寨召开的亚洲比较教育会议,用时一年查阅文献,研究在柬埔寨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吴哥文明。她发现,印度僧侣对佛教的传播是吴哥文明兴起的直接原因,古印度的塔克西拉大学和那烂陀大学扮演了佛教文化传播中心的角色,吸引了不少中国高僧前来游学,佛教传播对中国书院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影响。有趣的是,系统记载佛教传播经历的资料出自中国古代高僧,印度大乘佛教为妇女研究学术开创了机会。中国古代书院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中国的"双一流"建设也应当秉承中国文化的特色,着力在促进人类和平和消除贫困上发挥更大作用。西方研究型大学模式不是"一流"大学的唯一模式,中国"双一流"建设不应盲目地跟着西方大学的排行榜走。  相似文献   

9.
王韬的武侠小说以乱世为背景,侧重描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行侠仗义;二为王前驱:三犯上作乱。王韬创作武侠小说与他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思想有关。因为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动乱时世,安全没有保障,便萌生了对解民倒悬、救民水火的侠客的幻想。王韬希冀用创作补现实人生之憾,于是带剑长行的侠士不但要行侠仗义,还要完成作者下马草檄、上马杀贼的救国英雄梦。望梅未必能止渴,画饼何尝能充饥?承载着作者救助梦和英雄梦的侠客总是遭遇尴尬:武功盖世的剑客因为填不饱肚子而上山落草,想要为王前驱的侠客大多步了梁山英雄的后尘。王韬的侠客梦最终未能摆脱时代梦魇和人生失意的影响而显得沉重。  相似文献   

10.
1941年初,奥威尔与中国作家萧乾相识,对其一向关心的中国抗战事业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在其"战前事件日记"及"战时日记"均有所表现。以《奥威尔日记》为中心,通过详尽梳理奥威尔有关中国抗战的记录,可以发现,奥威尔对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极为关注。他不仅对中国抗战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支持,并对其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的地位、作用也以予了充分肯定,体现了奥威尔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部名为《一个女学生的日记》的朝鲜影片,受到了朝鲜观众的喜爱,也引起了西方电影人的浓厚兴趣。据说这部影片还将被带到法国参加戛纳电影节。《一个女学生的日记》中的主人公秀莲是一位即将中学毕业的女学生,她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学习和与父母在一起的生活琐事。秀  相似文献   

12.
王韬的武侠小说以乱世为背景,侧重描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行侠仗义;二为王前驱:三犯上作乱。王韬创作武侠小说与他所处的时代及其政治思想有关。因为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动乱时世,安全没有保障,便萌生了对解民倒悬、救民水火的侠客的幻想。王韬希冀用创作补现实人生之憾,于是带剑长行的侠士不但要行侠仗义,还要完成作者“下马草檄、上马杀贼”的救国英雄梦。望梅未必能止渴,画饼何尝能充饥?承载着作者“救助梦”和“英雄梦”的侠客总是遭遇尴尬:武功盖世的剑客因为填不饱肚子而上山落草,想要为王前驱的侠客大多步了梁山英雄的后尘。王韬的侠客梦最终未能摆脱时代梦魇和人生失意的影响而显得沉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透过哈罗德·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一书,对西方文化的传播发展进行分析。以传媒的角度看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大众文化如何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通过《传播的偏向》这本书,我们也能看到伊尼斯并不完全是"媒介决定论"的始端,他的理论更有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味道。  相似文献   

14.
伴随20世纪前期中国高等院校的发展、中国世界史课程的多样性与细化以及中国高等院校"史学系"的诞生,到20世纪20年代,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中国西方史学课程正式开设。留美学人通过讲坛授课、翻译西方史著、编写教材等途径传播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让西方史学成为中国史学的重要内容,使中国史学与世界接轨,对中国西方史学课程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70年代,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一部分地主官僚士大夫,如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陈炽、陈虬、汤震、何启,胡礼垣等。他们是中国第一代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意识的知识分子,是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和政治代言人。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他们力主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全面改革,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法律思想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据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所藏档案、日记及相关资料,对20世纪前期阿诺德植物园资助下,威尔逊、珀德姆和洛克等三位植物学家在东部藏区考察活动的背景、过程进行初步论述。在理清诸多史实的同时,旨在以具体案例,阐释藏区物种对世界植物学和园艺学的影响、阿诺德植物园所藏档案和日记资料的学术价值,及其对探讨近代西方博物学家如何在藏区从事科考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韬(1828——1897)是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之一。1874年,他在香港创办了我国最早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色彩的著名报纸——《循环日报》,并撰写大量评论文章,开创了我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这些年来,从事新闻教育和研究的同志,对王韬的新闻实践活动与办报思想进行了较为深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传教士栈山航海来到中国传教,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思想互争雄长。为了顺利传教,传教士推行文化改造路线:首先对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的伦理观异同进行比较与会通,力求基督教教义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其次进行"学术传教",通过翻译、编著中文期刊和书籍等介绍西学,同时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及儒家思想经典;最后通过推行"以学辅教"策略兴办教会学校,意图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基督教在华传播。传教士的活动造就了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独特性,既融入了殖民主义的宗教文化,又渗透了西方科学和人文思想,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全集》第九、第十卷收录了朱自清十多年跨度的日记,这些文字是朱自清研究的重要原始材料。不过,在整理朱自清的日记过程中,笔者发现了部分错误。这些错误一方面是朱自清本人的"误记",另一方面则是整理过程中对字迹辨认引来的。本文围绕1934年、1935年的两则错误日记进行辨析,试图为考辨朱自清生平及文人的交往活动提供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文献,苏雪林日记的"另类"主要和她作为赴台右翼知识分子的身份相关。日记未能在大陆出版,是少见的赴台文人研究资料,内容也具有较强的个人风格。尤其在研究揭示右翼知识分子赴台的曲折心理历程以及赴台知识分子晚年关于"统独"议题的立场方面,苏雪林日记提供了一份有"另类"价值的私人文献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