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是谁"是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萦绕于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少数族裔心头的身份难题。主流霸权文化往往将少数族裔的外在生理特征本质化来定义美国少数族裔,使他们成为不同于美国白人的永久的"他者"。而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质疑主流文化中固有的种族概念,在其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讲述华人移民的美国故事,阐明了族裔身份认同是文化属性自由选择的结果,表明了她对人人都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最终超越了美国白人的认同主题。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文学和非裔文学中都有大量的性别暴力描写,其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少数族裔反抗白人霸权的反话语,是从边缘向白人中心的挑战。非裔文学中的性别暴力描写反映了黑人女性受到的压迫,控诉了白人种族主义。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华裔文学中的性别暴力描写,只是一种虚构和“臆想”,试图颠覆所谓华裔模范族裔的神话,但是这种性别暴力指向的是白人女性,最终达到的效果只是印证白人主流的“可怕逻辑”。  相似文献   

3.
美国亚裔刻板印象:黄祸论到模范族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历史上的亚裔形象经历了从黄祸论到模范族裔这两个截然相反的阶段,二者共同之处在于都只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出于自身利益对亚洲民族的主观界定。黄祸论滥觞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中,与当时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同出一源;模范族裔神话离间了亚裔与其他族裔,束缚了亚裔的个性发展,认同族裔间的共享历史是瓦解这一虚假光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徐仲秋 《科技信息》2010,(32):I0163-I0163,I0165
美国主流社会长久以来对华裔的种族歧视采取一种非性别化的形式,通过对华裔性别化的再现将华裔文化异己化,进而将华裔永远排除在美国社会和历史之外。关国白人对华裔最严重的、也是最令华裔愤怒的刻板形象就是华裔男性女性化形象。针对这种白人主控话语权,华裔处于失声、无权状态的局面,汤亭亭进行了“反话语”写作,话语表述策略、人物形象都力图摆脱白人主导话语传统,重塑华裔的阳刚气概。  相似文献   

5.
美国主流文学始终占据美国文学的统治地位,二战后,美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使美国文学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家,包括黑人、亚裔以及犹太裔作家。他们的代表作以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族裔青少年的成长及文化身份认同,重新界定了美国族裔特色,在美国成长小说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王玉玲 《科技信息》2011,(6):139-139
本论文试图以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理论来分析《芒果街上的小屋》和《条纹大披肩》这两部作品。此论文融合了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理论,女性作为"被殖民者"、"客体",相对于男性"殖民者"和"主体"。由于对第一世界或白人至上意识形态的不满,处于第三世界边缘文化的女权主义者为少数族裔妇女提倡妇女主义,这一倡导受到了少数族裔尤其是黑人、奇卡娜以及亚裔等女性的青睐。这篇论文试图重塑失语者的声音以及力求为改变现存世界的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刁大明:夏洛茨维尔暴力事件事实上并不是白人与非洲裔等少数族裔之间直接肢体摩擦式的典型族裔冲突,而是白人内部发生的对抗,是由在族裔议题上水火难容的立场而引发的冲突,凸显了当今白人群体内部的分歧与焦虑。而当这些分歧被投射到特朗普政府特别是白宫政治生态上时,也就直接引出了班农离任的突发情况。在竞选期间,或在某些次要议题  相似文献   

8.
根据文化研究理论表征的概念,通过透视在美国华裔作家李健孙的第一部小说《支那崽》中的各种表征与表现,分析了权力在小说中的运作及经济对权力的影响,指出在权力关系之下,暴力可以作为少数族裔反抗主流文化对其压迫的一种武器,但要真正打破种族化了的表征体系,颠覆少数族裔在主流文化中的刻板印象,让其在美国社会恢复主体性、实现政治权利的愿望,归根到底还是要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徐多 《科技信息》2011,(14):141-141
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创阶段,转折阶段和繁荣阶段。从开创期到转折期的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大多非常刻板,要么专横要么"女性化"。然而到了近30年,华裔小说繁荣发展,而华裔作家笔下的华裔男性形象也有了新的改观。本文将对以往华裔作家笔下的刻板男性形象做以简单分析,重在通过对新生代华裔小说家伍慧明《骨》中的男性形象的分析来消除对华裔男性形象理解的误区,破除对其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建构出华裔男性的独特新身份。  相似文献   

10.
正3月16日,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发生重大枪击案,白人男子罗伯特·亚伦·朗在两家水疗中心与一家按摩院接连枪杀八人,其中包括六名亚裔女性。该枪击事件引发了亚特兰大、洛杉矶、旧金山、纽约、波士顿、西雅图等多地的抗议集会与游行,来自各族裔的抗议者高举"停止仇恨亚裔"的标语,呼吁社会广泛关注呈不断上升趋势的反亚裔仇恨犯罪。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代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多元文化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承认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反对将白人主流文化定于一尊,承认和尊重少数族裔及其文化,尊重社会中妇女、同性恋者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力,平等对待美国文化中的各种文化成份。在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以前被排除在新闻视野之外的少数族裔正得到美国新闻媒介的日益关注和报道。美国媒介生态中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促成了大众传媒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林玲 《世界知识》2022,(2):38-39+42
<正>2021年11月2日,36岁的华裔候选人吴弭(Michelle Wu)当选美国波士顿市长,成为该城200多年历史上首位亚裔女性市长,打破了波士顿市长选举中白人男性长期垄断的局面。吴弭的成功当选折射出当今美国社会方兴未艾的亚裔政治潮流。近年美国亚裔参政热情大幅提升,全美当选官员的亚裔人士数量亦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13.
两百年来,美国华人男性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美国主流文化中,他们被描述成卑劣低下、愚昧无知、狡猾邪恶,难以同化的异教徒,甚至被"女性化"阉割的"他者"刻板形象。  相似文献   

14.
“文明冲突论”具有双重含义:在国际政治上,它颠覆了西方文明具有普世性这个命题,但又通过对西方文明独特性的强调而重构了这个命题,其意是要劝喻西方国家深根固本,宁静志远。在国内政治上,它又显示了美国白人对日益活跃的少数族裔的恐惧和敌视。概言之,它既昭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非西方世界的深闭固拒,也显现了美国白人的惟我独尊。  相似文献   

15.
<正>8月12日,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发生骚乱,导致数十人受伤,3人死亡。夏洛茨维尔市政府此前决定移除市中心一尊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将军罗伯特·李的雕像,这成为此次暴力事件的导火索。数百名民族主义者11日晚开始在弗吉尼亚大学聚集,并举行游行。他们声称白人正在丧失在美国的主体地位,并呼吁白人联合起来对抗少数族裔。8月12日,民族主义者的集会队伍与反对他们的人士在雕像所在的解放公园相遇,双方发生大规模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影响,美国遭受重大损失。无论是感染人数还是死亡人数,美国都居"全球之最"。而在这场疫情当中,美国少数族裔——亚裔、非裔、拉美裔更是首当其冲,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人身安全和生命安全威胁。特朗普执政以来引发的种族紧张关系在疫情当中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组成这个国家的人要么是移民,要么是移民的后裔。移民们大多怀着对美国梦的笃信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希望通过勤奋工作实现梦想。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不少人的美国梦破灭了,尤其是对于以黑人为代表的少数族裔而言,要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18.
《分崩离析》深受后殖民批评的影响,为一英雄悲剧。批评家们认为正是白人的入侵使得非洲文化分崩离析,而忽略了小说的悲剧以及英雄中心。《分崩离析》应该是一部英雄成长小说,并且在英雄的成长到最终死亡始终贯穿了对自我身份的认证和寻求,同时也是阿切比自身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对自我身份以及少数族裔所受创伤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9.
樊苡辰 《科技信息》2011,(22):I0169-I0169
作为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任碧莲以及伍慧明等受到了来自族裔以及男权的双重压迫,但她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不同时期的话语策略成功地在白人文化占主流的美国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选取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汤亭亭的《女勇士》和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研究不同时期华裔女性作家的话语策略,这些策略  相似文献   

20.
广告传播中的性别定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性别定型是刻板印象在社会角色方面的反映。广告传播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其中女性形象是基于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的一种规范。广告中社会性别意识的偏离和不公正的表达,通过心理暗示引导女性用广告隐喻的女性社会形象来塑造自己,同时也直接影响正在进行社会化的儿童社会性别意识的正确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