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清儒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一部研究《说文》的力作。清人卢文绍在为此书写序时说:“盖自有《说文》以来,末有善于此书者。”段氏在《说文解字注》中专劈“浑言、析言”为一类,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他在此书第十二篇中写道:“凡诂训有析之至细者,有通之甚宽者。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能尽其理也。”为了阐发许慎《说文》的本旨并启发后学者。段氏对“浑言、析言”词,也就是古代汉语的同义词作了极其精细的分析、比较和考证,并进行了系统的辨析。  相似文献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所列出的"浑言"、"析言"可以分为同一类属内的"浑言"与"析言"和同一整体内的"浑言"与"析言"两种情况。前者是由于下位语义范畴兼指上位语义范畴而造成了下位语义范畴词语与上位语义范畴词语间的通用,或是同属下位语义范畴的词语的通用。后者是由于部分语义范畴兼指整体语义范畴而形成的部分语义范畴词语与整体语义范畴词语间的通用,或是同属于部分语义范畴的词语的通用。这两种通用都是应语言向更抽象方向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其产生的机制一致。因而所有能够"浑言则同"的词语都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3.
试论“浑言”“析言”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浑言""析言"这一对术语所指称的词义通别之理在训诂学上的三个问题:1 词义通别之理在《尔雅》《毛传》《方言》中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体现,西汉的训诂学家已有一些语言学学理自觉地指导训诂实践,训诂学在西汉已告成立;2 历来训诂在词义通别处理上的失当,主要原因是对"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缺乏认识;3 从词义通别角度考察"同义连文"现象,词义通别之理是判断同义连文属于词还是非词的本质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自宋之后,就有文言、白话两条线索交互发展,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因文言小说诞生与发展在先,故白话小说多受其影响。本文尝试以冯梦龙“三言”中的两篇代表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来探究“三言”对同题材文言旧本的借鉴与改编。  相似文献   

5.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选录了东周至南朝梁约800年间130余位作家的诗文700余篇,分为37类。其中包括很多梁代以前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对于梁以前的文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历代多家为之作注,在所有注本中以李善注影响最大、流传极广。千百年来,《文选》和李善注相互依存,注以文传,文以注显。《文选》李善注共六十卷,注释中大量使用"同""通"等术语,诸如"音义通"、"音义同"、"古字通"、"古字同"、"某某同"、"某某通"、"古今字通"、"古今字同"等详释汉字的形音义。我们通过梳理《文选》李善注中"同""通"术语,并对这些术语的使用情况进行辨析与总结,进而揭示李善释《文选》时使用这些术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训诂术语“某,亦某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经过细致研究,认为“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有时也可以表注音,说明同源词等。  相似文献   

7.
继王引之《经传释词》注“言归于好”之“言”为“语词”后,各类汉语工具书皆认为此“言”是助词,无实义。结合文献及声韵,认为“言”应为“我 焉”的合音词,有实义,即“我就(从此)”。清代后,“言归于好”之“言”虚化为助词,无义。  相似文献   

8.
“句法”一术语在《群经平议》中被使用共20次,在《马氏文通》中被使用共127次.其含义在二部署作中的表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认真研究它们之间的“同”与“异”,这对于厘清中国古代语法术语的源流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孙月琴 《镇江高专学报》1999,12(4):17-18,33
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什么,一直是文艺理论界、写作学界研究的重点。一种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如杨为珍主编的《写作人徐怀章的《散文创作技巧论》等都持这种看法。那么“形散神不散”真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吗?认为“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特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散文名“散”,应该写得散,而高一点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外散内不散,即“形散神不散”。我们看一看散文的“散”字是不是应该作这样的理解?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古人根据“非韵即散”、“非骄即散”的原则,把陈诗、…  相似文献   

10.
明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既是文学作品,也是社会史著,内有不少篇幅反映了宋明时期江苏地区的社会风貌,是研究封建社会后期江苏人文历史的重要资料。作者冯氏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苏南吴中故里,晚年曾在镇江任过丹徒县训导。  相似文献   

11.
高诱注中的"犹"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诱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现存高诱的注书有《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已与许慎注本相杂)、《战国策注》(已残)等。高诱在注中大量使用训诂术语,其中“犹”是比较重要且用法复杂的一个术语,其用法可以归纳为四类。  相似文献   

12.
根据高中《语文》注释体例 ,只有通假字和古今字才以“ ;通 ”作注 ,可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些既非通假关系亦非古今字 ,教材却仍以此通假术语作注 ,针对这种滥用通假的情况 ,作者分别以例析  相似文献   

13.
冯梦龙创作的“三言”以情反理,“反理学”是“三言”的精华,但并不是“三言”的全部,“三言”部分作品蕴含了中华传统伦理的精髓——“孝悌”之义。“三言”中所描写的孝悌之义有三种:大孝大悌、愚孝愚悌、不孝不悌,我们应当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所编篡的“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中“偶然”、“自身努力”“友谊”三种致富之道的论述,阐明了明末下层市民致富的原因、途径及其中表现出的市民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诠解《中庸》首章的“中”“和”之论,一、根据《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及郭店简书《性自命出》等文的相关材料,可以将《中庸》“中”“和”之说解读为一种性情境界论。二、把《荀子》、《乐记》之“乐和同,礼别异”和“致礼以治躬”、“致乐以治心”的思想,同《中庸》“(情)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主张进行贯释发明,又可以看到,《中庸》作者在前贤以“和(龢)”为美思想的影响下,在性情论中灌注了调谐情感以相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说文》释“若”为“择菜”,于典无载,段玉裁为足成许说,据《国语·晋语》一例,强分“若夫”,认为“若”之本义为“选择”.“择菜”为其引申义,文章试从段注所引书证内容和“若夫”在文献中实际用例以证段注之失。  相似文献   

17.
初唐诗人杜审言狂傲不拘,好“大言”,主要表现在言辞矜诞虚妄,对雄伟壮美意象的追求,夸张艺术手法在诗中的大量运用等方面。杜审言好“大言”是对其狂放不羁之文人心态的反映。其好“大言”对杜甫人格和诗风的奠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念孙纠正《毛诗》旧注,主要使用了引证、据文证义、以声音通训诂等方法。其特点是引证丰富、方法多样、以音贯义,这也正是王氏札记训诂的特点。这种特点是由其时代、文体、个人学识、治学精神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史通》是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其内容总括万殊,包吞千有。关于散文,刘知几主张内容要“实录”、风格要简约,模拟古人以“貌异心同”为上;关于小说,刘知几就文言小说的分类、小说与史诗的关系、小说创作中的虚实关系、小说的社会功能等万面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王芳 《科技信息》2009,(29):130-130
中国的游记散文源远流长,它启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大成于明清。宋代大文豪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徜徉于林泉山石的机会很多,其知识的深厚、胸怀的旷达、艺术修养的高超,为他写出大量优美的游记散文准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些游记散文中政治家有不少优秀亭台记散文。据《苏轼文集》统计的亭台散文主要有《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灵壁张氏园亭记》、《书临皋亭》、《临皋闲题》等等。本文主要通过对苏轼这些亭台散文的分析.了解散文中“姿态横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