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周馥郁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5):75-76,78
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揭示语言使用、意识形态和权势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概述了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及其常用的分析方法,然后运用该方法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谷歌事件的英语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意识形态在新闻报道中的影响,从而揭示了批评语篇分析在分析大众语篇时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
伊格尔顿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基本观念出发,在文学的文化研究视野中建构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的批评观念和理论模式。他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发展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他的批评实践不失为探索“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有效例证。但是他在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存在着本质主义的理论缺陷,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现实效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影片《致命的诱惑》是一部80年代好莱坞家庭情节剧电影,是一个将艺术、商业及意识形态三个电影属性完美结合的范例。将这部影片具体的镜语和叙事与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分别从形象认同、欲望代偿及行为规训三个承接的部分加以论述,以此来解析此类商业电影中的意识形态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但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往往偏重于对文学的思想内容进行意识形态的分析而忽视了文学的自律性,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理论运用于文学形式、文学生产的分析,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新视界,是在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活力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社会活力思想的具体内容。认为社会活力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传统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不仅对批判传统资本主义有效,而且对批判现代资本主义也有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活力思想博大精深,不仅是批判的武器,同时也是建设的武器。  相似文献   

6.
周丽娉 《科技资讯》2013,(33):245-245
影片《阿甘正传》根据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温斯顿.格鲁姆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作为一部成功的英文中译影片,《阿甘正传》中英语粗话的翻译可谓炉火纯青,给影片增色不少。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语言都有粗话,它不是粗鄙或糟粕,加以利用可以让电影荧幕形象更加饱满,描写更具生活化,尤其是在原声电影和文学原著中,粗话随处可见,翻译得当可以成为锦上添花之笔。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艺术本体论。在大众文化兴盛的后现代语境中,意识形态理论却受到严峻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诸多关于大众文化批评理论的分析,阐明意识形态只是出现转型并未“终结”,并呈现出日常性和实践性等新特征。面对新的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电影特殊欣赏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意识形态角度对电影《庭院里的女人》的深层蕴涵予以了较为细致的解读,揭示了影片的叙事冲动和潜抑话语,旨在关注与警惕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影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9.
陈学军  宁敏 《科技信息》2007,(32):139-140
批评语言学是研究意识形态、权力与语言之间复杂关系的一门工具语言学。本文从批评语言学的意识形态出发,系统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本体论特征以及意识形态、权力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探讨了意识形态自然化过程与人类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部献礼片,《建党伟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已是毋庸置疑,而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建党伟业》又显示出与以往主旋律影片的不同,而处处体现出"新历史"的特点。建党的历史已然无法更改,但影片中的新历史体现在何处?编导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将这段历史变得焕然一新?"新历史"下的建党又该如何分析和读解?笔者试图通过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颖 《太原科技》2005,(6):91-92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美国个人价值观也产生了一些变化,而《阿甘正传》正是通过塑造一个“平民偶像”——阿甘来见证美国当代社会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并提出它所倡导的个人性格及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以路遥的批评与接受为切入点来分析当今文学批评的现状,不难发现,在主流意识形态批评渐趋式微之时,继之而起的学院派精英批评与大众文化批评却并没有使中国的文学批评进入繁荣的时期,反而使批评界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精英批评与社会生活脱节,大众批评缺少对世俗文化的提升,文学接受又与批评严重分离。  相似文献   

13.
2 0世纪 90年代 ,中国电视剧领域里 ,与文化工业、文化商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大众文化为一方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中心地位权威的官方主导文化和执著于启蒙传统及高雅艺术追求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为另一方 ,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激烈的较量。这场较量 ,涉及到诸多问题 ,即 :电视剧的社会意识形态本质 ,审美本质 ,电视剧的社会功能 ,电视剧创作主体的使命与责任 ,电视剧与观众 ,电视剧与市场 ,电视剧与文化全球化问题 ,电视剧文化中的媚俗倾向 ,等等。文章对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文化商业对电视剧艺术的全面渗透作了深刻的揭示和初步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并不是中性的,它在传播过程和内容上都打上了深深的意识形态烙印,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为了确保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必须对网络文化进行"扬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长青。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的统一体。意识形态文化是意识形态基于传统的现实选择、批判、创新的产物。意识形态的跨域操纵性从主、客即现实文化的主体维度和现实主体的文化维度两方面实现对意识形态文化的浸透功能。在全球化叙事下的多元文化态势下,以意识形态文化张力为起点,整合意识形态文化与非意识形态文化联姻,创造意识形态文化优势,顺应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引领观念领域的革故鼎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具有两歧性,这给人们的理解设置了障碍。对德里达的文本,不同的人能从不同角度作出迥异的解读。这些多元化的解读恰恰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解构思想理论形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德里达打破了学科界限,他的解构思想也呈现出多重性的理论形态。解构思想的理论形态是在对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及文本实然样态及其伦理问题的反思、批判中生成和发展的。在文本批判方面,解构的过程是通过对文本进行外在性的解读实现的;在思想批判层面,它的实质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的解构;在日常生活批判方面,解构打破保守和等级森严的秩序,使我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思考与生活。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正处在加速实现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复杂多样,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权威的建构必须着眼于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实践,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形成持久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8.
既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又要繁荣文化市场;既要吸收外来文化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坚持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第一,又要处理好与文化“商品”的经济效益的关系;既要弘扬主旋律文化又要坚持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19.
基于原型批评的理论,从种族主义、暴力冲突方面探析莫里森《天堂》中的"替罪羊"形象,认为这一形象体现出莫里森对美国历史及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讽刺性模仿和颠覆,对种族优越论、暴力政治以及非裔美国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