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红螯光壳螯虾的卵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有多种细胞器参与卵黄发生,其中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具有较强合成作用,在卵黄发生早期生成卵黄物质及卵黄原颗粒,但这些胞器在整个卵黄发生过程中数量较少;而溶酶体、线粒体等数量较多且发达,溶酶体通过与卵黄颗粒融合参与卵黄形成;线粒体参与卵黄颗粒形成的同时在整个卵黄发生过程中还起到供能作用.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具有内源和外源双重来源,在卵黄发生的早期主要是内源性卵黄发生,在中、后期对卵黄形成和积累起主要作用的是外源性的卵黄合成. 相似文献
2.
3.
罗氏沼虾复眼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日间光适应的罗氏沼虾复眼,结果显示其复眼呈圆球形,组成复眼的小眼为长方形,面积约为475μm 2⒚小眼由折光和感光两部分构成⒚几丁质的角膜分成数十层,成角膜细胞胞质呈网状,4 个晶锥细胞远端为电子致密质,近端为电子透明质⒚7 个小网膜细胞伸出的微纤毛组成了感杆束,其远端的直径约1.4μm ,中部的直径为7.4μm ,近端的直径只有1.7μm ⒚膜下储泡囊体积小,数量少,色素颗粒分布在整个细胞中⒚与短尾类的中华绒螯蟹复眼相比罗氏沼虾的复眼有其结构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克氏原螯虾复眼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多种甲壳动物复眼感受器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十足目是甲壳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克氏原螯虾(Procarnbarus clarki)属十足目、爬行亚目、蜊蛄科、螯虾亚科、原螯虾属,又称为红色螯虾,原产美洲,后引入日本,现广泛分布于江苏、安徽等地,了解克氏原螯虾复眼的形态结构,对进一步探讨甲壳动物感光器的发育及其生理功能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中国,已在中国多个省份养殖成功,成为中国的新兴淡水养殖种类,近年发展迅速。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病害问题逐渐显现。红螯螯虾的疾病主要由病原引起,营养缺乏和水质不良也会引起疾病。已报道的红螯螯虾的病原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红螯螯虾对许多病原敏感,但尚未发现广泛传播的流行性疾病。对红螯螯虾病害的种类、危害和防治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可为红螯螯虾的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红螯虾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尾节无中间刺,尾扇五瓣。雌虾第三对步足基部有一对生殖孔,雄虾第五对步足基部有一对生殖乳突。红螯虾有明显的昼伏夜行习性,喜攀缘、嬉闹 相似文献
7.
对红螯螯虾的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并比较了红螯螯虾对几种饵料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红螯螯虾的摄食过程可分为寻食、取食和清洗3个阶段。对单只红螯螯虾的摄食行为观察结果显示,投喂鱼肉、玉米、胡萝卜和配合饲料4种饵料时,红螯螯虾首次选择的饲料比率最高的为鱼肉,其次为玉米、胡萝卜,未选择配合饲料。对每次1 h的摄食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对玉米的摄食次数最多,且摄食时间最长,其次为鱼肉、胡萝卜,最后为配合饲料。小群体摄食观察结果表明,红螯螯虾会通过打斗获取优先摄食的机会,当每只红螯螯虾有机会同时摄取食物而不相遇时,未发现红螯螯虾因摄食而出现打斗行为。体重90 g左右的红螯螯虾对玉米颗粒粒径的偏好性强弱依次为2.5 mm、5 mm、1.5 mm和10 mm。投喂浸泡处理过的玉米,红螯螯虾的摄食速度提高。在鱼肉、玉米、胡萝卜和配合饲料4种饵料中,当同时投喂2种等量的饵料时,红螯螯虾对鱼肉的摄食速度最快,其次是玉米和配合饲料,对胡萝卜的摄食速度最慢。研究结果提示:在研制专用配合饲料时,必须考虑诱食性物质;在养殖过程中,可在饲料中添加诱食剂,以便红螯螯虾能尽快发现饲料,促进摄食;在喂养时,饵料宜分散投放。 相似文献
8.
林弘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20(6):62-64
通过对澳洲红螯螯虾的饲养研究,阐述了在江西上饶影响饲养的有关因素,主要有红螯螯虾的食性,饲料,喂养方法以及水质的要求与管理,另外,对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等进行探索,取得有效的防治方法,探讨了各种养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获得合理高效的养殖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澳大利亚红螯虾幼体体重与时间呈线性相关,可用W=-0.1666+0.0316t来模拟,日增重率随时间呈递减趋势。体长与时间的相关形式为L=1.0743+0.0578t,体重与体长的相关形式为W=-0.0879+0.3642L。红螯虾幼体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对饵料具较强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使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糠虾(Mysis latreille)复眼的超微结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晶锥由4个晶锥细胞组成,2个位于远端,电子较致密,另2个位于近端,电子较疏松,晶锥延伸至近端与感杆束相连;7个小网膜细胞组成复眼的感光系统,感杆束直径在远端过核切面约为7.8μm.糠虾复眼的超微结构显示其感光器结构较一般十足目动物为原始,胞质中的细胞器种类和数量较少,色素颗粒较大,形态不规则. 相似文献
12.
从NCBI数据库中获得红螯光壳螯虾CqHsp70的cDNA全长2231 bp,可编码643个氨基酸,其中4—598aa为HSP70结构域.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CqHsp70基因在红螯光壳螯虾的鳃、肝胰腺、血液中均有表达.在高温(34℃)应激过程中,红螯光壳螯虾CqHsp70基因在三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模... 相似文献
13.
红鳌鳌虾胚胎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及氨基酸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红整鳌虾胚胎发育过程中蛋白质与氨基酸的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总蛋白与总氨基酸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总蛋白由受精卵期的65.32%(占干重)降低到准备孵化期的40.28%;总氨基酸含量由受精卵期的58. 05%(占干重)减少至准备孵化期的47.49%.必需氨基酸(除Met外)的变化与总氨基酸含量呈显著性相关,且变异系数在8.25-13.34%之间;非必需氮基酸中Glu,Asp的含量较高,Cys的含量较低。蛋白质和氨基酸不仅是红鳌鳌虾胚胎发育的构建物质而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14.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个体间打斗行为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通过摄像记录,观察并分析了红螯螯虾不同个体大小、性别的打斗行为差异,以及不同环境底质和遮避物对其打斗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同规格红螯螯虾的打斗行为特征存在差异,小规格螯虾((0.11±0.01) g)比较保守温和,中等规格螯虾((8.84±1.35) g)打斗行为最激烈,而大规格螯虾((54.32±2.99) g)打斗强度大但发起打斗更为谨慎。2)对于大规格螯虾,雄性组的打斗次数和打斗时间极显著(P<0.01)多于雌性组和异性组,而打斗强度、躲避次数和威胁次数在三个不同性别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中小规格螯虾,打斗强度、打斗次数、打斗持续时间、躲避次数和威胁次数等打斗参数在三个不同性别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在三种规格螯虾的异性组中,雄虾的打斗发起次数和打斗获胜次数均显著高于雌虾(P<0.05),显示雄性较雌性好斗,且易获胜。4)在环境中添加PVC管、鹅卵石、沙、束状筛网等底质或遮避物后,红螯螯虾的打斗次数显著减少(P<0.05)。结果表明,红螯螯虾个体长大后,雄性个体之间相遇更易引发争斗,且雄性表现出比雌性更好斗、更易取胜。建议在红螯螯虾不同养殖阶段,在养殖池中添加PVC管等各种遮避物或铺设不同底质来提高环境复杂度,以减少螯虾的打斗行为,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5.
WSSV单抗的制备及其在红螯螯虾病毒病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提纯的感染红螯螯虾的WSSV,免疫BALB/c小鼠,三次免疫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融合.间接ELISA筛选,阳性克隆经3次亚克隆后,共获得7株针对WSSV的特异性单抗,分别命名为E2、C2、E3、G3、C4、D5以及F10.细胞上清ELISA效价为1:1 600~1∶6 400.抗体亚类鉴定结果表明:E2、G3、C4属于IgG1,C2、D5、F10属于IgG3,E3属于IgG2a亚类;单抗热稳定性试验表明7株单抗均是热稳定的.选取单抗G3和F10进行病毒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抗原浓度下,两株单抗均有较好的中和能力.选取单抗G3作为一抗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通过对人工感染红螯螯虾WSSV的测定,初步证实该单抗可用于WSSV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镜技术观察了蚤状潘的复眼,约有22个小眼组成.小眼面为圆形,平均面积为284.58μm^2.蚤状滏每个小眼含14个细胞,其中折光部分含有2个角膜细胞、5个晶体细胞、2个支持细胞;感光部分含有5个小网膜细胞.感杆束较短,上粗下细,横切面显示感杆束不规则,不同细胞伸出的微绒毛在感杆束中形成不同的区域,区域间存在较大空隙.根据蚤状漫复眼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说明其感光器属于较原始模式.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