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百里杜鹃森林公园马缨杜鹃种群结构与更新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苇洁  陈训 《贵州科学》2005,23(3):46-49
马缨杜鹃是百里杜鹃森林公园长绿阔叶林群落组成中主要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马缨杜鹃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缨杜鹃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为集群分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种内种间竞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分布格局会由集群分布变为随机分布。马缨杜鹃种群在不同群落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多元化,即在某些群落中它亦可以一种稳定种群的形式存在,部分地段表现出为衰退型种群,特别是有性繁殖更新层的缺失使之成为一种不连续种群。为了这一特殊自然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尝试人工干预该种群的顺利更新和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2.
马缨杜鹃林区枯落物与土壤持水量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苇洁  陈训 《贵州科学》2005,23(2):60-65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大方县普底乡百里杜鹃林区马缨杜鹃林枯落物及土壤层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初步研究了该林分枯落物及林地土壤在水源涵养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马缨杜鹃林下枯落物未分解层持水量为其风干重的260%,半分解层的经持水量为其风干重的283%。经分析拟合,得到林下枯落物吸水速度与时间关系式Y=kt^m林地A层土壤容重为0.88g/cm^3,最大持水量为60.87%,毛管持水量为42.70%,田间持水量为23.27%。林地B层土壤容重为1.11g/cm^3,最大持水量为41.87%,毛管持水量为33.53%,田间持水量为18.58%。  相似文献   

3.
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优势种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杜鹃花科优势种的资源利用能力和空间占据能力,为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度及Pianka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方法,对百里杜鹃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①群落中杜鹃花科植物(马樱杜鹃、露珠杜鹃、迷人杜鹃、映山红)生态位宽度较大,分别为1.709、1.576、1.411、1.062,是群落的优势种; ②该群落种群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较小,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相似性之间无显著关系; ③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与其他物种发生重叠的概率更大,但生态位重叠值不一定大。【结论】杜鹃花科植物在群落中生态位宽度较大,而马缨杜鹃与露珠杜鹃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在降低,这主要与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有关,是种群对资源利用的长期适应性结果。  相似文献   

4.
以百里杜鹃林区中未塌陷区、塌陷5年区和塌陷10年区3种典型植物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群落结构表征、重要值、优势度、相似性和多样性等方面,研究了近年来采煤塌陷对百里杜鹃林区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采煤塌陷后时间的延长,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优势种均发生显著改变;群落优势层呈现从乔木层向草本层,再向灌木层的变化趋势;塌陷区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稳定性均低于未塌陷区,塌陷后期多样性指数有回升的趋势;植物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先降后升,后期有与未塌陷的植物群落相似性系数增大的趋势;植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次生演替现象。  相似文献   

5.
贵州百里杜鹃林区是当今世界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天然杜鹃林带之一,具有重要科研及保护价值.由于林区植物相对单一,树龄较大,人为活动干扰随旅游开发不断加大,森林生态系统已受到较多影响.为掌握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林区珍贵自然资源,基于经典健康模型,结合林区1992年—2015年区域遥感数据、野外调查和问卷调查等资料,利用层次分析法,首次构建了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遥感诊断指标体系,并完成了对其健康状态的分析诊断.结果表明,百里杜鹃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在2015年处于亚健康状况,森林群落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抵御外界压力能力不强.研究对于推动百里杜鹃原生杜鹃林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可为其他类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6.
《贵州科学》2021,39(5)
以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内野生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林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土层中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等养分含量,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分析不同土层中土壤养分含量与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OC、TN和TP含量均表现出递减趋势,pH值表现出升高趋势,TK含量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化学计量比为C∶P C∶N C∶K N∶P N∶K P∶K,0~10 cm的土壤层C∶P、N∶P、C∶K、N∶K与其他土壤层均差异显著,10~20 cm土壤层的C∶P、C∶K与其他土壤层均差异显著。TK、pH与其他指标均为负相关关系,其中pH与C∶P、N∶P、C∶K、N∶K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发现TP和TN是区分各土层差异的主要组分。  相似文献   

7.
为保护雷山杜鹃这一贵州特有野生杜鹃种,调查了雷山杜鹃野生资源及生境状况,并对其群落基本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山杜鹃分布范围狭窄,仅集中分布在雷公山上部海拔2 155 m左右的区域,仅有1个雷山杜鹃群落,且林下仅见一、二年生幼苗;雷山杜鹃群落由多种生活型植物组成,其中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垂直结构以雷山杜鹃为主的乔木层占优势,主要灌木和草本植物均呈斑块状镶嵌;雷山杜鹃群落多样性特征表现为:Pielou指数,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Simpson指数,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根据以上数值可知雷山杜鹃群落草本层的物种最为丰富,分布更为均匀,乔木层与草本层的优势种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藻类植物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百里杜鹃林2007年5月的藻类植物初步鉴定,共检出藻类植物61种(含变种及变型),分属4门,6纲,14目,24科,34属。其中蓝藻有30种,占总种数的44.12%,其次是硅藻,有22种占36.07%,表明百里杜鹃林藻类植物以蓝藻和硅藻的种类居多;水生环境中的种类以硅藻占多数,亚气生环境中以蓝藻种类占多数。但在树皮上形成优势种常为绿藻中的土生绿球藻。土生绿球藻、小球藻、颗粒粘球藻、铜绿粘球藻、瑞士色球藻等是构成地衣的常见种类。  相似文献   

9.
利用临时样地的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了百里杜鹃光叶珙桐群落的层次结构、种类组成和区系等;群落中只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在乔木层中光叶珙桐的重要值为43.76,群落中的种类少,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西部的贵州省大方、黔西两县交界处,有一片举世罕见的原始杜鹃林带,整个林带呈环状分布,绵延50余公里,宽约1至5公里,总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被誉为“百里杜鹃”花园。杜鹃花是全世界公认的最美丽的花种之一,中国杜鹃花种类居世界之首,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百里杜  相似文献   

11.
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与转移倾向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遥感技术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取1987-2001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信息,并利用景观类型转移概率矩阵构建了斑块类型转移倾向因子,讨论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景观类型之间的转移倾向。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以旱地、沙地、裸土地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旱地呈现扩张趋势,14年间水域面积减少了约14.51 km~2,大部分转变成滩涂。沙地、盐碱地等面积的增加使得研究区景观格局大斑块增多,景观结构渐趋于简单、景观总体异质性下降,生态环境的积极治理使得多样性指数在后期放缓了下降趋势。通过转移倾向因子分析,城镇、旱地、沙地存在较大的扩张倾向,盐碱地则出现收缩倾向。  相似文献   

12.
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在规划设计自然保护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亚萍 《贵州科学》2005,23(1):62-66
本文讨论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规划设计自然保护区。首先通过景观质量、景观生态价值、景观美学价值、景观视觉容量和景观安全格局5个方面对自然保护区的景观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其次,应用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即自然优先原则、多样性原则、个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规划设计自然保护区中的本底、斑块、廊道和景观最优格局,以保证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 “造园”与“园林”两个名词,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含义上有主从之分,不能混为一谈,在学术上必须彻底澄清,以免长此混淆不清,影响科学及事业的发展。特撰此文,以就正造园界同志。 一、“园”及其有关词汇 在我国文字上“园”字及其类似的词汇为数甚多,拟分为单词及复词两项分别加以说明: (一)单词 1.园《说文》:“树果为‘园’。”今称栽果树者为“果园”。栽桃者称“桃园”,栽梅者称“梅园”,栽牡丹者称牡丹园”。亦称私人的庭园为“花园”。 2.圃《说文》;“种菜为‘圃’。”今栽菜者称“菜圃”,育苗者为“苗圃”。世称黄帝之园为“县圃”。 3.囿《说文》:“有禽兽曰‘囿’。”《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相似文献   

14.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历史地理学是研究文化景观(或称人文景观、历史景观)的科学,包括未经人类活动改变的自然景观、人类施加了影响和作用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建造的人为景观;文化景观以人类活动为景观营力的全过程,是将时间和空间与人类活动相结合的科学,以此有别于没有人类活动营力的古地理学,时段很短的现代地理学,以及无实证而难以检验的未来地理学  相似文献   

15.
广西境内热带北界的AHP—FUZZY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数学中FUZZY综合评判原理,分别计算了广西境内主要县(市)气候因子的模糊综合评侩综合评价值B0.5的等值线作为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亦即广西境内热带北界。结果表明,广西境内热带北界大致是东起梧州市北部,沿大瑶山南部,经武宣来宾与合山南部,忻城,都安北部,巴马,田林,西对右江与西洋汇交汇处。综合评判结果与天然植被,动物、栽培作物等景观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两宋是中华自然审美的精致化阶段.它全盘继承了魏晋以来形成的自然审美三大形态基本格局,然又均有自身特色.纵游山水方面,以山水悟道形成自然审美之理趣;园林建筑方面,建筑各要素细节上全盘精致化,讲究山水之趣与日常享受兼顾的私家园林最为发达;山水艺术方面,山水花鸟画大兴,既将自然审美价值推至极处,又最终将自然审美的客观之境改铸为主观的情趣之境.  相似文献   

17.
The stability of oases is one of the key scientific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and management of oases in arid areas. The stability of oases and its representation are also different at different scal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tability of oases at the landscape patch scale with a case study in the Sangong River Watershed of Tianshan Mountains. We employed the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methods to process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three periods in 1978, 1987 and 1998, and put forward the approaches for representing the oasis stability at the landscape patch scale. The landscape control capacity of oasis patches is a kind of natural driving forces of the dynamic landscape change. The control capacity of a certain patch type on landscape change increases with its area and shape complexity and contrasts between it and other patches, and reduces with its spatial distances between it and other patches. The patch type with the strongest control capacity should be the matrix of landscape. The conversion of oasis landscape patches results from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driving forces, particularly the anthropogenic driving forces. The higher the conversion proportion is, the lower the stability of patch types is and the stronger the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is. The patch type with the strongest net control capacity in the Sangong River Watershed in 1987 was the desert grassland, which was the matrix of landscapes; but the matrix of landscapes had been changed into the irrigated lands in 1987 and 1998. The control capacities of landscape patches on the oasis landscape evolution have gradually reduced with time in the Sangong River Watershed, and the change extents also have reduced gradually. This reveals that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landscape patch types generally tends to reduce, and the natural stability of the oasis landscape patches generally tends to increase. However, the conversion among the landscape patches occurs more frequent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which probably causes the lower st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patch and higher stability of introduced patches in the oasis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8.
疏勒河流域中下游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对疏研究,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中下游景观指数呈波形变化,1990~1994年,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增加态势,1994~1999年呈减小态势,而景观优势度指数的变化态势与上述两个指数的变化态势相反.各景观要素的转化使疏勒河流域中下游的景观格局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一方面在靠近水源和流域的中上游地带,农耕发达,一般形成集约化、灌溉系统完善的农田景观;另一方面,随上游水资源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在远离水源或流域下游地带,天然生态体系破坏不断加剧,区域景观向荒漠化方向发展,说明流域中上游人工绿洲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流域下游天然绿洲大面积荒漠化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9.
华中区自然景观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陆地卫星影像对华中地区自然景观进行识别和划分,并编译研究了区自然景观类型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