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区地处浙西南山区,境内地形复杂,气候相差悬殊,无霜期17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1800毫米。河谷平原、沿溪两岸及低山梯田,均有利于发展稻麦新三熟制。各地粮食稳产高产的事例也证明,积极发展新三熟制,是获得粮食多种高产的重要途径。为探索新三熟高产的经验,去年我所在全区开展三熟高产联合试验的同时,种了5.29亩三熟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2136.7斤(其中春粮亩产581.9斤,早稻亩产939.5斤,晚稻亩产  相似文献   

2.
绍兴县马山区豆姜公社党委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去年在五星大队,和贫下中农一起进行稻麦三熟高产试验,3.31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2929.8斤,比1972年亩产2478斤增长18.23%。现将他们的经验简介于下,供参考。一、抓三季良种配套。春粮大麦选用早熟高产良种“早熟3号”,获得亩产645斤;早稻选用迟熟高产良种“广陆矮4号”,获得亩产1250.4斤;晚稻选用迟熟高产晚粳良种“农虎6号”,  相似文献   

3.
许村公社永福大队,1972年粮食生产在1971年亩产1728斤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跃进。全大队2483亩粮地,平均亩产1950斤,比1971年增产222斤,总产提高12.8%。其中春粮、早稻、晚稻亩产分别比1971年增产18—20%。在19个生产队中,有10个生产队粮食亩产跨过了双千斤。在粮食生产获得持续大幅度增产的同时,络麻总产比1971年增产28%,蚕茧总产比1971年增产  相似文献   

4.
大麦连作稻一年三熟,是增加复种指数,获得全年增产的有效途径。为摸索其高产规律,进一步提高产量水平,去年杭州市农科所栽培组进行了稻麦三熟的高产试验,共试10.38亩,平均亩产1894.5斤,其中3.4亩亩产达2002.9斤。遵照毛主席“要认真总结经验”的教导,现就稻麦三熟高产栽培中的几个技术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我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途径。我所地处鄞东平原水网地带,自然条件较好,如何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从一九六一年开始进行全年粮食亩产“双千斤”试验,到一九六四年,出现了一块田“双千斤”,面积2.31亩,亩产2106斤;经过八年后的一九七二年,一畈田达到了“双千斤”,面积18.8亩,亩产2095斤;一九七三年试验扩大到了0.61亩,探索一个队的生产布局实现“双千斤”的途径,到一九七四年亩产达到1919.3斤,其中稻麦三熟制50.6亩,亩产2230.5斤,最高两块田,一块1.81亩,亩产2400.9斤,另一块2亩,亩产2505斤。实践证明,全年粮食亩产“双千斤”是可以实现的。通过几年的试验,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义乌县大陈公社后畈大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坚持以路线斗争为纲,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为革命种田,用科学种田,获得了连续十五年稳产高产。1972年粮食亩产2016斤,突破了一吨关。晚稻产量从1964年起连续六年超早稻,特别是近三年晚稻生产水平又有新的提高,1970年亩产716斤,1971年766斤,1972年822斤,实现了晚稻一季跨《纲要》,最高的一丘1.49亩,品种金垦19,亩产达到1071斤,创造了该大队晚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总结后畈大队晚稻生产的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7.
辛江公社新丰大队太平生产队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全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走多种高产多收的路子,改变了低产后进面貌,促进了全年粮食高产,1976年69亩春粮,总产达到25446斤,平均亩产365.5斤,单产、总产都比1975年增产54%以上;59亩早稻,总产达到49932斤,平均亩产829.2斤,比1975年增产15.3%;67亩连  相似文献   

8.
菜薯双季稻一年四熟的试验,在嘉兴农校实验农场进行多年,一般青菜亩产3000斤~4000斤,春马铃薯亩产2500斤左右,两季水稻合计亩产1300斤~1400斤。在浙北稻区,人多地少劳力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以粮食生产为主体,适当扩种和套种一些经济价值高,生产效果好的作物,乃是当前落实农  相似文献   

9.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全国劳模、福建省莆田地区农科所付主任陈孝钦同志更加意气风发,与云路大队农科队和贫下中农一起,经过艰苦努力,1977年7.66亩三熟高产试验田获得好收成。经过验收,三熟平均亩产达到3514.2斤。其中二号田1.11亩,三熟亩产达到3925.5斤,小麦亩产1101.3斤,早稻杂优亩产1472.4斤,晚稻杂优亩产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修整风运动推动下,我所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员以路线为纲,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在19.39亩试验田中经过全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获得了亩产春粮457斤,早稻969斤,晚稻883.3斤,全年亩产2309斤。其中1.85亩,亩产春粮542斤,早稻983斤,晚稻928斤,全年2453斤。为掌握全年亩产2400斤粮食的增产规律,为科学种田,发展粮食生产迈出了一步。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没有的记录——欢庆我国粮食大丰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前未有的粮食大丰收 1958年我国人民在粮食生产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五亿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钱的光辉照耀下,遵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过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创造了惊人的奇迹,粮食每亩单位产量出现了古今中外没有的记录。据最近资料:中稻亩产六万零四百三十七斤多,小麦亩产七千三百二十斤,玉米亩产二万五千七百一十五斤,谷子亩产二万一千七百八十七斤,高粱亩产五千三百三十三斤。不但如此,大面积高额丰产田也不断涌现:安徽、湖北、江苏、河南四省的一千七百三十二万亩早稻,均已达到平均亩产一千斤;江西省早稻亩产八百至一千斤的共有二百四十五万亩,千斤以上三千斤以下的有一百一十万亩。由于广大农民的忘我劳动,我们取得了1958年农业战线上第一个伟大的胜利:从夏季作物总产量来说,已达到一千零一十亿斤,比去年增产四百一十三亿斤,超  相似文献   

12.
海宁县许村公社永福大队,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坚持以批修整风为纲,认真总结粮食亩产超千斤后徘徊多年的经验教训,大破“生产到顶论”,全面落实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实现农业生产新的跃进。一九七一年粮食平均亩产从一九七○年的一千四百四十斤,猛增到一千七百二十八斤半,最高田块亩产达到二千五百四十五斤,总产增加一成五。油菜子、络麻、蚕茧以及猪羊年终存栏数也都比一九七○年增长一成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东阳县虎鹿公社农科站三块共4.13亩“两旱一水”三熟高产试验田,去年平均亩产春粮632.2斤,早稻1189.4斤,杂交玉米1266.9斤(玉米折稻谷平均亩产1583.6斤),合计三熟平均亩产为3092.6斤,最高的一块,平均亩产3146.9斤。比1978年增产48.7斤。这三块试验田,是由县委、区委、公社党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公社现有耕地4010亩。在“稻麦对立论”的影响下,重水稻轻春粮,春粮面积仅占35%,亩产一直徘徊在200斤上下。近几年来,在批林整风运动的推动下,大抓了春粮生产。1972年春粮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51%以上,亩产由过去的200来斤提高到350斤以上,并出现了一批亩产500斤的高产地。为什么我社春粮生产近几年来发展较快呢7从技术上来分析,除改变耕作制度、选用良  相似文献   

15.
今年六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我所在镇海县召开了由双千斤试验协作单位的代表参加的春粮生产经验座谈会。会上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交流总结了几年来,特别是一九七五年春粮的生产情况和经验。通过会议,大家对搞好春粮生产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并讨论研究了春粮生产的主要薄弱环节和增产措施,加强了夺取春粮丰收的信心和决心。一九七五年的春粮产量,在历史上是一个低产年。据到会十个单位统计,一九七五年春粮实收面积2013亩,总产375003斤,平均亩产186.3斤;而一九七四年春粮面积2147.3亩,总产1059990斤,平均亩产493.6斤。两年比较,实收面积减少134.3亩,即6.3%;总产减少684935斤,即64.6%;亩产减少307.3斤,即62.3%。一九七五年的春粮不仅面积减少,产量  相似文献   

16.
苏州的粮食生产已连续12年获得大丰收。1997年,在耕地面积比12年前减少15.6%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达到27.98亿公斤,比12年前年均增长5.1%,稻麦相加年亩产达到877.4公斤,其中356.6万亩“当家”晚粳亩产达到581.4公斤,连续7年突破500公斤,为世界所罕见。 回顾苏州粮食连年大丰收的实践,除各级党政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外,是充分发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必然结果。可以这么说,科技是粮食连年大丰收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7.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1972年我县全塘公社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全社12,230亩粮地,平均亩产在1600斤以上。其中优胜大队第二生产队、前进大队第四生产队、星华大队第四生产队、东风大队第三生产队等四个生产队,粮食亩产超双千,达到2009~2064斤,比1971年增加112.9~334斤。  相似文献   

18.
“多种高产”是当前我省发展粮食生产的一个主要方向。在多种条件下,如何确保粮食持续稳产高产,土壤肥力条件显然是个基础因素。为此系统定位观察在年种三熟(春粮、早、晚稻)条件下粮食产量和土壤肥力演变的相互关系,这对制定发展粮食生产的远景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现就三年(1974~1976)连续进行的有关定位试验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在1955年对千鹤高级社《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一文批示中指出:“将来会出现从来没有被人们设想过的种种事业,几倍、十几倍以至几十倍于现在的农作物的高产量。”千鹤大队贫下中衣在毛主席这一光辉批示的指引下,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积极开展以“一组三块田”为中心的科学实验活动,认真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用心寻找粮食高产规律。1972年试种的15亩三熟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1916.7斤,其中3.82亩妇女试验田平均亩产2032斤,最高的二队妇女试验田0.82亩,亩产2375斤。他们的经验是:  相似文献   

20.
义乌县大陈公社后畈大队在毛主席“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坚持以路线为纲,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为革命种田,狠抓薄弱环节获得了连续十四年稳产高产。晚稻从一九六四年起连续六年超早稻,一九六七年亩产826斤,一九六九年亩产805斤,去年虽遭到不同程度的病、虫、旱、低温等自然灾害,但仍获得亩产766斤的好收成。现将他们晚稻生产中的几条主要经验,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