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工作在三区流化床粉煤气化的基础上,对双区流化床粉煤气化区间气、固掺混进行了冷态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三区流化床改为双区方案是可行的,在原三区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流化指数可满足燃烧区和气化区热交换的要求,且能减少煤气和烟气的掺混;分区流化床粉煤气化以薄料层操作,有助于提高煤气的发热值;此外,还考察了床内纵向构件和固体粒度分布对区间气体掺混的影响,床内纵向构件可减少两区的气体掺混,进一步提高煤气的发热值。  相似文献   

2.
以木质褐煤制活性炭为例,探讨了粉煤粒度及粒度组成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以木质褐煤为原料制备定型活性炭用粉煤的最佳粒度和粒度组成。  相似文献   

3.
对炉内粉煤两相湍流燃烧过程作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吻合.同时,用气相燃烧的火焰稳定性模型对煤粉燃烧的火焰稳定性作了初步分析,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我国工业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并大多以火焰炉为主,按燃料种类的不同可分为:燃煤工业炉、燃气工业炉和燃油工业炉。我国工业炉的燃煤状况大多通过粉煤燃烧的方式来进行,粉煤燃烧的过程是在燃烧前将煤粉碎研磨至微粉级,并与空气混合.再将粉煤与空气的混合物经粉煤燃烧器喷入燃烧室燃烧。粉煤燃烧技术最早应用于水泥窑,现已在电站锅炉广泛使用。本文对工业炉燃料与环保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改型前、后2种喷煤枪喷吹粉煤气-粒两相湍流流动过程的浓度场的分布,根据质量守恒、动量守恒、混合组分平衡的基本规律建立了高炉粉煤喷吹三维气-粒两相湍流流动过程数学模型,采用k-ε方程描述风口内气-粒两相的湍流流动,通过对Euler正交坐标下节点离散化方程的耦合关系分析求解,采有3组粒度不同的粉煤颗粒对喷枪改型前、后高炉风口湍流流动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粉煤颗粒粒度的增加,多股流喷枪对风口底面的低浓度特性明显,当粒度为100 μm时,喷枪对风口底面的浓度为单股流时浓度的(1)/(20);当粒度为75 μm时,为(1)/(10),当粒度为50 μm时,为(1)/(5),这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中梁山煤的基本性质,对中梁山微粉煤进行摩擦电选实验研究,通过对电压、风量、粒度、湿度、不同分选室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试验发现风量、电压越大分选效果越好,粒度在<400目时分选效果最好,湿度越小,分选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
应有和TG—DTA—T—DTG和EGD—GC评价粉煤的燃烧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分析联同技术,在TG-DAT-T-DTG及DAT-T-EGD-GC两套热分析装置上于20℃/min的加热速度下,测定了5种粉煤在整个燃烧过程的热特性曲线。结果表明,曲线之间特征指标对应性好,反映燃烧时的动态特性;氧化增重,表现活化能,着火温度,燃烧最大失重速度,可燃性指数及燃烧逸气浓度级分等随煤化程度加深而有规律的变化。比较了粉煤除灰前后燃烧指标,考察了粉煤中的矿物质及孔隙结构对燃烧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应用TG-DTA-T-DTG和EGD-GC评价粉煤的燃烧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热分析联同技术,在TG-DAT-T-DTG及DAT-T-EGD-GC两套热分析装置上于20°C/min的加热速度下,测定了5种粉煤在整个燃烧过程的热特性曲线。结果表明,曲线之间特征指标对应性好,反映燃烧时的动态特性:氧化增重,表观活化能,着火温度,燃烧最大失重速率,可燃性指数及燃烧逸气浓度组分等随煤化程度加深而有规律的变化。比较了粉煤除灰前后燃烧指标,考察了粉煤中的矿物质及孔隙结构对燃烧反应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粉煤燃烧时粒子的微结构进行研究,选取恰当的制样方法和合理的操作条件,获取清晰的粒子图象,对深入认识粉煤燃烧的机理,寻求改善燃烧效率的途径,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对烟煤,劣质烟煤和无烟煤等几种典型煤种燃烧后生成的飞灰进行电镜检查的结果,示出了典型的煤胞形态图象,指出由于煤种及燃烧工况不同,形成的粒子形态也各不相同,多孔空心煤胞及骨质状疏松结构煤胞愈多,则燃尽程度愈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高炉风口粉煤燃烧及回旋区焦炭燃烧过程中高炉工作环境的探讨,得出数值模拟的方法在喷煤高炉风口煤粉及回旋区焦炭燃烧研究中的必要性,回顾了前人应用数值模拟的实验方法在此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了煤粉喷吹过程气-粒两相湍流流动数学模型;煤粉挥发分热解及辐射传热数学模型;回旋区焦炭颗粒燃烧能量方程,最后提出了基于CCD技术的数值模拟边界条件设定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煤粉气流着火特性和计算煤粉燃烧所需要的时间,指出了影响无烟煤着火和稳定燃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采用多风道燃烧器、降低煤粉细度和提高二次风温等关键技术,以实现无烟煤在水泥回转窑中稳定燃烧.  相似文献   

12.
煤自燃过程中极限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自燃过程是煤氧化产热和环境散热之间平衡关系的变化过程,通过对煤自燃过程的热平衡关系进行分析,导出了煤体氧化蓄热升温的必要条件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了上限漏风强度、上限煤体粒度、下限氧含量和下限煤体厚度4个煤自燃过程的重要极限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任何一种煤在氧化蓄热过程中,只有同时满足煤体的漏风强度小于该煤体的下限漏风强度,煤体粒度小于其上限煤体粒度,煤体中的氧含量大于其下限氧含量,以及煤体厚度大于其上限煤体厚度,才有可能引起自燃,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煤自燃理论以及研究新型自燃防治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富氧燃烧会对煤粉和高炉煤气混烧锅炉炉内的燃烧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以130 t/h煤粉和高炉煤气混烧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Fluent流体力学软件,对助燃气体(O2/N2)在3种不同氧气体积百分数(21%,23%,27%)工况下煤粉和高炉煤气混烧锅炉炉内的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得到3种工况下:炉内的温度场分布,烟气流场特性,火焰长度.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燃料着火速度更快,燃烧更稳定,出口烟温逐渐降低,炉内烟气流速逐渐减少,强化了炉内传热效果,提高了锅炉热效率.  相似文献   

14.
几种含铁化合物对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热重-差热-热重微分仪实验研究了几种含铁化合物,如FeCl3、FeCl2和Fe2O3等对煤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铁化合物能够发迹煤的燃烧特性,不同种类的含铁化合物对煤燃烧特性的影响不同。FeCl3和FeCl2能够提高煤燃烧过程低温段的燃烧反应速率,其机理是FeCl3和FeCl2起催化剂的作用,改变了燃烧过程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参数,从而加快了煤的燃烧速率。FeCl3和FeCl2的催化能力随其  相似文献   

15.
煤物理吸附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煤自燃过程中煤物理吸附氧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色谱吸氧法测试了不同煤种的煤样在不同吸附时间、不同环境温度和不同粒度的物理吸附氧量,分析了影响煤物理吸附氧的影响因素,并计算出煤因物理吸附氧而放出热量使煤体温度的上升值结果表明,煤物理吸附氧量随环境温度上升而下降、随粒度变大先增加而后下降、而与煤的变质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煤物理吸附氧气的速率非常快.物理吸附是煤自燃过程的第一步,其关键作用在于为煤的氧化输送氧.最后从实验和理论上对以煤吸附氧量大小为指标的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图5,表2,参8.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提高高炉喷吹配煤的燃烧效率,通过在配煤中干法混合不同比率的催化助燃剂轻烧白云石、冷轧酸洗氧化铁粉和锰矿粉,采用热重分析和半工业化沉降炉试验方法,探讨催化助燃剂种类及其添加量对煤粉着火点和燃尽率的影响,以确定匹配的催化助燃剂种类和最佳添加量。结果表明,轻烧白云石、氧化铁粉、锰矿粉及三者的复合催化助燃剂都对煤粉的燃烧反应具有较好的助燃作用;最适宜的催化助燃剂为冷轧酸洗氧化铁粉和复合催化剂,其最佳添加量分别为3.0%和4.5%。  相似文献   

17.
对用CO2+O2作为助燃剂的燃料燃烧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介绍了实验装置,实验的测点的布置及测量方法,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了不同煤气流量,助燃剂的构成对燃烧室内部温度及出口温度,NO及CO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管式炉正交实验研究了煤燃烧过程中硫析出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煤燃烧过程中,气态硫化物的生成不仅与燃烧条件有关,而且与煤质特性和煤中硫的赋存形态有关。在确定的燃烧条件下,煤在炉内停留时间的影响最大,燃烧温度的影响次之,燃烧气氛的影响较小。正交实验结果所揭示的影响硫析出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重要度及影响趋势,为考察各单因素对煤燃烧过程中硫析出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与实验研究方法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的指标气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自然发火的指标气体是矿井煤体氧化生热、出现温度变化时可以稳定探测的气体。使用指标气体可以早期探测到煤层然发火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概括了火灾气体的特性,介绍了指标气体测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系统,并对典型煤样进行了实验分析,找出了适合本矿的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的指标气体。根据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指标气体,对自然发火整个过程划分了三个氧化阶段,使得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工作能够更加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20.
煤自燃性测试技术及数值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利用装煤量850kg的XK型煤自然发火实验台,真实地模拟了煤的自燃过程,根据实验测定的温度场和气体浓度场变化,结合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理论,推算出不同温度时煤氧复合的耗氧速度,放热强度,为煤自燃性的定量分析及自然发火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并根据煤自身的氧化放热性能及其所处的蓄热环境,应用热平衡法推导出煤自燃极限参数的计算方法,为煤自燃预测及防治提供了量化的理论判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