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山东省及济宁市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现状,以工程机械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建设经验为例,分析了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的必要性,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一体化布局,从不同视角探讨了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的运作模式、存在问题和建设经验,阐述了创新创业共同体在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组织企业协同创新、壮大全省产业集群的重要责任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田慧  谢志伟 《科技信息》2011,(10):221-222
本文从集成创新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集群的演化自身就是一个系统化的集成创新过程,具有明显的集成创新特征,具体表现为系统性、多层次以及模块化特征,而且产业集群的集成演化主要反映在地理、组织、技术、知识以及功能等方面。并且以珠三角产业群为例,介绍了其基本特征及面临的挑战,及其以后要面临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产业技术联盟是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参与,以契约关系为纽带,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围绕战略性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协同创新的利益共同体。它是生产力要素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绍东 《科学管理研究》2012,30(4):40-42,56
活跃的创新活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显著特征,从5个方面梳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现状,分别阐述了产业创新系统的概念既定和框架结构、技术-经济范式、主体共生模式和系统治理模式、技术轨道选择以及政策配套体系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结论认为,现有研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仍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具有空间集聚、合作共生及地方根植等特性。认为大连金州新区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支撑,企业间缺乏关联、协同效应和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金州新区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应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新兴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努力构建“生态型”产业集群,以及构建集群创新和生态发展的激励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正朝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加速前进,但囿于产业内部竞争趋于激烈,外部入侵不断加剧,产业良性生态系统难以建立.基于此,本文在产业共生理论指导下,研判我国体育产业共生发展的特征趋势,并尝试建构体育产业共生模式.主要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共生呈现从互利到共荣的互动趋势、从渗透到重构的融合趋势、从结构到功能的协调趋势.建议:建构强化核心产业主导性的偏利型共生模式、塑造运动项目产业链的寄生型共生模式、打造区域协同增长极的互惠型共生模式以及提高产业发展融合度的混合型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平台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组织方式,促进了产业内外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本研究从开放的视角下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模型,并以智能终端产业为例展开分析,试图展现“互联网+传统产业”创新活动的特征:互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上的应用经历了技术识别、技术研发和技术扩散3个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之后,其组织方式将由线性的上下游关系转变为以云平台为核心的网络关系;“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环境。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互联网+传统产业”不仅仅是产品联网,更需要将整个产业体系融入互联网中。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创新基础扎实、科研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围绕科技创新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主题,多位专家学者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建设城市创新高地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培育先进产业集群、建设数字智能时代的城市创新高地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生态型"产业集群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根据物质流动的结构方式,"生态型"产业集群可划分为围绕核心企业的依托型、多企业平等共生型和循环"食物链"型等。生态产业集群的构建不仅涉及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共生与生态建设,还涉及政策法规、价值观念及人文环境等的根本转变。构建生态产业集群,需要作出正确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本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统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演进历程、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的主要产业领域、科技创新主体及支撑要素的发展状况、科技创新战略落地的制度优势、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基本关系、科技创新与国际化战略的共促机制以及科技创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生共演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