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洱海夏秋季蓝藻种群动态变化及水华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洱海蓝藻污染治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06年洱海蓝藻种群动态变化的跟踪调查和定性、定量分析,探讨洱海夏秋季蓝藻种群动态变化及藻源污染成因。结果:洱海蓝藻种群增殖及水华发生不仅与营养盐积累、环境、气象因子有关,而且与生态系统脆弱、流域面源污染加重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几者共同作用,导致了洱海蓝藻水华的发生。结论:必须加强洱海蓝藻污染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由于富含营养物质氮、磷的污水排入水体,引起富营养化的污染现象,是导致蓝藻过量繁殖的主要原因;并论述了若不及时治理受蓝藻污染的水源会带来的种种严重后果;最后提出一些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史正银 《科技信息》2011,(21):45-45,27
在地下水污染治理中,由于地下水含水介质的隐蔽性和埋藏分布的复杂性以及具有流速慢、稀释能力比地表水差等特点,地下水一旦被污染,治理起来要比地表水困难得多,所需成本也要高得多,有些不可能得到彻底根治。因此,地下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防治地下水污染,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工农业生产布局,科学划分地下水保护区的范围,并采取科学严格的防护措施,保证地下水不被污染。  相似文献   

4.
李露 《科技信息》2012,(14):124-124
本文介绍了目前水污染相关的几种微生物在水处理中的新的应用发现:一、采用产气荚膜梭菌作为指示菌来检测水中病原微生物,随着对它研究的深入,产气荚膜梭菌可能成为水污染的指标之一。二、在常温状态下通过投放生活状态的酵母菌能够消除水中的蓝藻污染,分析其可行性,并通过实验探究出酵母菌治理蓝藻污染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江苏射阳县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的发展战略,强化源头管理,严格项目审批程序,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发展模式,通过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治等专项行动,搬迂、关停排污企业24家.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的环境权益。目前该县县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各项检测数据都符合国家标准,全县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6%,横贯县城区内的小洋河再现水清、鱼欢的喜人场景。  相似文献   

6.
他是服务者,为除隐患,下厂调研10余次;为拟方案,召开座谈会30余次,反复修改50余次 他是创新者,在烟花爆竹产业发展上提出创建湘赣边"F4产业联盟"安全发展先行区构想 他是奋斗者,通过"线上监管""顶格处罚""靶向治理",为行业安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是湖南省浏阳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陈建,在他的带动下,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蓝藻沼气发酵产甲烷潜力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滇池蓝藻——作为污染的产物和二次污染的始作俑者正越来越成为滇池污染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如果能够将这一污染物变废为宝,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加以利用将具有重要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研究主要测定了将蓝藻用于沼气发酵的产甲烷潜力,结果表明:滇池蓝藻可以被用做沼气发酵原料加以利用,而且产气周期较长,产气稳定,经测定偈(总固体)产气率为345mL/g TS,VS(挥发份)产期率为366mL/g VS。  相似文献   

8.
蓝藻呈绿颜色,大量浮藻覆盖在水面上像一层粘糊糊的"绿油漆",因此,专家们为它取了个靓丽的名称--蓝藻水华. 蓝藻是水体生物污染的一种,广东气候高温多湿尤其容易引发水库蓝藻污染灾害.蓝藻爆发时,水中的溶解氧被蓝藻大量消耗,鱼类等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使水体不仅变了颜色,还散发着臭味.长期如此,湖泊失去了功能,成为死湖.更为严重的是,河流湖泊中的蓝藻含量过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据了解,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区大.  相似文献   

9.
蓝藻大量繁殖造成了水体污染,严重危害了水生动物和人类的健康生活。蓝藻的治理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本文回顾了这三个方面治理蓝藻的具体措施。综合治理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并总结近年来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做法和效果.经过近5年的持续努力,太湖水环境治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蓝藻暴发减弱,湖体水质得到改善,湖泛基本消失.实践证明,目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采取的控源治污、打捞蓝藻、生态清淤、调水引流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认为对于太湖这样的浅水型湖泊污染治理,控源是基本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是必由之路,生态清淤是有效措施,促进河湖良性互动是必要途径,正确把握湖泊的生命规律是重要课题;由于太湖污染的长期积累,太湖已形成的“藻型生境条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加之现有的入湖污染仍远超湖体允许的纳污能力,一旦温度、水流、光照等外部条件适宜,太湖蓝藻生态危害仍然可能大规模暴发,太湖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1.
《安徽科技》2006,(7):32
6月26日,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在合肥成立。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和经济模式,是从根本上改变“先污染后治理、治污染边治理”传统生产模式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蓝藻在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治理蓝藻,各级政府和科技人员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本文简述了近年来蓝藻在我国造成危害的现状,并对目前蓝藻治理的情况作了简单的回顾.  相似文献   

13.
蒋高明 《科技潮》2008,(5):26-29
2008年4月14日,太湖流域管理局发布消息说,根据他们目前掌握的情况,在太湖的西部和南部已经发现了大面积的蓝藻。该部门的领导表示,今年太湖蓝藻肯定会再次大规模暴发。在我国,蓝藻的大面积暴发并不只局限在太湖流域,滇池等一些主要水域都面临蓝藻暴发的危机。蓝藻的暴发一再影响这些流域的人民生活,对于蓝藻的治理却一直以来都没有取得大的进展。那么,蓝藻是什么?它怎么变成危害的?怎样科学治理蓝藻?在蓝藻治理方面怎样才能避免走弯路呢?  相似文献   

14.
周建新  官剑锋 《科技资讯》2010,(10):127-127
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特别是水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必须要进行治理。那么,蓝藻是什么?它怎么变害的?怎样科学治理蓝藻?在蓝藻治理方面怎样才能避免走弯路呢?笔者就这些问题做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5.
底泥疏浚前后长春南湖浮游生物群落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底泥疏浚是水体内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疏浚期间和疏浚后对长春南湖浮游生物2 a(每年6个月)的跟踪监测,研究了底泥疏浚前后长春南湖浮游生物的种群变化,对比分析了底泥疏浚前后南湖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和生物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疏浚后浮游植物群落发生了演替,由疏浚前的绿藻-蓝藻-硅藻型演变为目前的绿藻-硅藻-蓝藻型.同疏浚前相比,疏浚后浮游藻类数量平均下降11%,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大型浮游动物所占比例降低;疏浚后浮游动物数量上升,生物量下降,浮游动物存在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禾草灵酸以一定的浓度残留在环境中,蓝藻作为一种目前难以治理的微生物,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药残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蓝藻的爆发.本文以铜绿微囊藻为模式生物,研究了以环境浓度存在的禾草灵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蛋白、群体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禾草灵对铜绿微囊藻的毒理机制,为合理使用农药及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已经对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多年来治理污染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注重末端治理的方法投资大、收效小,污染治理的观念已经由末端治理升华到以预防为主.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足够重视,提出了与传统治理污染不同的"绿色化学"概念,它是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的一门科学.绿色化学时代的到来对有机合成化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强调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和选择性,原子经济性即是在获取新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的原子,实现"零排放",它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绿色有机合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六安市区"十五"期间道路交通噪声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环境监测部门道路交通噪声统计数据,对六安市区"十五"期间道路交通噪声的时空分布状况及声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为超标干线达76.39%,9条被测干线中有7条超标,其中皖西路和大别山路的污染程度最严重,质量较好的是长安路和皋城路,声级值在这五年内有下降趋势,但不显著,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中度污染,并针对污染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巢湖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典型的易富营养化型湖泊。上世纪80年代初巢湖水体开始呈现富营养化状态,进入90年代后,富营养化加剧,蓝藻滋生,成为全国富营养化最为严重的淡水湖泊之一,严重影响沿湖人民的饮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巢湖由此成为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重点治理流域之一。  相似文献   

20.
对城市河道黑臭污染的形成及其治理、富营养化次生灾害表现形式、形成机制以及预防和控制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黑臭河道相应污染治理工程、措施的实施,河道水体污染负荷得到了大大消减、水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黑臭也逐步好转,但营养盐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且可被植物直接利用吸收的营养盐储备充足,同时,黑臭污染的治理使得受损的河道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重建,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极易引起水华暴发、浮萍泛滥、水葫芦"疯"长、水生植物生物量激增等富营养化次生灾害.对于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后富营养化次生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必须以城市黑臭河道污染治理为基础,将其纳入到河道污染整治整体规划中.综合运用上/下行效应理论,应从外源控制、内源治理和修复、整体生态系统恢复等角度进行系统预防和控制.同时也应厘清思路,认识到城市黑臭河道富营养化及其次生灾害的形成是城市黑臭河道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应从当前的"黑臭等重污染治理"向"氮磷营养盐控制"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