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体论被蒯因视为经验论的第四个里程碑,而对此做出实质性贡献的正是蒯因本人。蒯因整体论的第一个层次包括意义整体论、知识整体论和证据整体论。蒯因的意义整体论,以时间为线索,又可以划分为早期的激进整体论和后期的温和整体论;而以内容为依据,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指称整体论和翻译整体论。这些属于蒯因整体论第二个层次的外延分型。蒯因的意义载体理论完成了对既往相关的词素说、语词说和语句说的超越。而蒯因的知识整体论以及证据整体论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一,它们已经使古老的西方哲学的研究主题及范式发生了格式塔的转换;第二,它们将古老的经验论或认识论改造为一种语义学理论;第三,它们使一度被维也纳学派和弗雷格、早期维特根斯坦等经典分析哲学家们所终结的古老形而上学研究再度在语言层面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2.
以奎因的理论为代表的意义整体论和以卡尔纳普的理论为代表的认识论的还原论之间存在着论争。从表面上看,双方的分歧在于应当从内涵性还是外延性的角度对语言系统进行分析,然而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是由于两者所采取的"约定"策略不同。研究约定视域下的意义整体论与认识论的还原论之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语言与认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于意义整体论的研究。首先,概述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意义整体论思想的背景资料;接着指出针对意义整体论的激烈争论需要我们厘清意义整体论的相关定义;进而深入分析意义整体论的缺陷以及哲学家们对它的批判论证;最后指出也有哲学家为支持意义整体论而辩护,并提出了完善意义整体论的可行建议。以期通过这个过程深刻揭示意义整体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哲学人类学整体论探究兴盛于20世纪上半叶,使人类学得以复兴。不过,对于哲学人类学整体论概念的内涵,哲学人类学家们至今仍然莫衷一是,与之相应,哲学人类整体论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等也是众说纷纭。以后期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派系主张,哲学人类学整体论应当探究语言符号与它们的文化背景和实践背景之间的关系,即侧重于探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以拉尔夫·比尔斯和哈理·荷伊杰为代表的派系则主张,哲学人类学整体论应当探究文化系统各个组成部分或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及相互影响,即侧重于探究整体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与影响,等等。当然,一种健全的整体论探究应当两者兼顾。哲学人类学整体论概念内涵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外延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方法论整体论、功能主义整体论、洗衣单整体论和过程整体论这四种形态的哲学人类学整体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整体论是系统科学的哲学基础,是系统科学范式区别于经典科学范式的逻辑起点,也是系统理论之为革命的根本所在。但整体论的形态并非一成不变。伴随系统科学思想史的发展与转折,整体论思想自身的内涵特质、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均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如果说系统科学不足百年的历史可以依次概括为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和非线性科学三个阶段的话,那么贯穿这三个阶段的整体论形态即可对应概括为构成整体论、进化整体论和生成整体论。文章揭示了科学思想史视阈下系统整体论形态"三部曲"之嬗变轨迹,进而探究了内在于系统科学思想史的生成性演进机制与逻辑。  相似文献   

6.
整体论的群落超级有机体范式认为,群落类似于一个生物有机体,是本体存在的最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而还原论的群落个体主义假说认为群落不过是个体生物的随机组合,只有个体生物才具有这种本体论的地位。试图调和的中间路线者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整体的,但方法论却是还原的或解释力很弱的。也许只有提出更多具备因果有效性的辅助性假说和桥接原理,中间路线者才能找到还原论与整体论共同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4):109-112
从传统生态学到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中,生态学整体论和还原论的争论不断演化。这一争论的产生既受学科多元发展趋势的影响,也受自身概念语义含糊等方面的影响。从不同层面考察该争论:本体论层面,生态学整体论者和还原论者均认同物质构成的一致性,但对属性的可还原性持不同立场;认识论层面,二者的争论在于生态学研究应侧重下向解释路径还是上向解释路径,但这两种立场并非处于对立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把康德的知识论定位为主观论、现象论、不可知论和建构论是有缺陷的,这从根本上忽视了其知识整体论。康德在“先验分析论”中通过确立“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这一人类知识的最高原理建立了知识的整体论,从而不但克服了其前辈休谟的心理原子主义和莱布尼茨单子论的认识论中的原子主义错误,而且表明了包括现代分析哲学在内的认识论上的原子主义必然无法为人类知识和道德的合理性、事实和价值的统一奠基。  相似文献   

9.
还原论与整体论之争由来已久。通过分析二者之争的演变,反思争论的实质及现有的解决方案,发现:历史上的还原论或整体论之争主要是后来人将其标签化的结果;现实中的二者之争是由于其各自的支持者将己方优势扩大化的结果;在某些时期、具体问题上或者具体研究中,可能存在着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的主辅差异,但并不存在二者的绝对对立和孰优孰劣的结论;在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寻找一条有效的纲领性原则的目标导向下,起源研究可以成为还原论和整体论之争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整体论与还原论的最终分歧体现在具有本体论地位的生态实体应该落在哪个层次的问题。"子整体"理论基础上引申出既是整体又是部分、具有本体论因果关系的"生态子"概念和多元的方法论体系,在一定的尺度范围内可以有效协调整体论与还原论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