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林进  杨光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1):47-48,51
1840年到1919年这段时间的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政治意义。这个时期,西方文化开始冲击中国,由于语言、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定,大批留日学者和翻译家开始翻译日语译本的西方作品。这些爱国学者们通过这种方法把西方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传入中国,为我国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当时有名的根据日译本翻译的西方作品的详细资料的调查,进一步分析了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界定了日语译本的西方书籍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当代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奠基人沃尔特.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纯语言”问题及其翻译思想,评析了本雅明的“纯语言”概念及与之相联系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指出它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西翻译理论由于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想体系,彼此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但中西方翻译理论都以“翻译”这一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作共同的研究对象,因此中西方翻译理论必然存在着大量的共性,本文从“忠实,通顺”、“读者反映论”和“译者素质”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翻译标准的共性。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上说,语言是一律平等的,但现实中却是有强有弱。在西方汉学界一度流行过所谓“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说法,就是把西方看成现代文明的传播者,把中国看成被动的接受者。换句话说,中国人只有“听话”而没有“对话”的权利。近百年来,中国共翻译了近十万部西方著作,而西方仅翻译了百部左右中国作品。语言的弱势,引起了文化传播的不对称,进而产生了误解和隔阂,并导致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尽管汉语是联合国五大工作语言之一,但是在地区性或世界性组织的会议上,真正使用汉语的并不多,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也很少。可…  相似文献   

5.
翻译界有一种习惯的误解,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而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实际上,翻译用语需要汉语的优化。译语优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本文揭示了传统翻译用语的习惯,指出译语的优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就是译语的优化。译语的优化将是我国新世纪翻译文学的新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意识形态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内翻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前苏联第一个推出外语译本,亚非拉第三世界人民对毛泽东的索拜促使他们接受毛泽东诗词,改革开放后我国更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给译者更大的翻译自由。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在评论译作时,不应只着重译作是否“忠实”于原文,还应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语言外因素对翻译活动和译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19,(4):56-60
阿瑟·威利《论语》译本树立了中国典籍翻译风格的现代英美标准,多次被西方学者引用。在国内却因"承载西方意识形态"、误译、错译而屡遭诟病,本文结合威利《论语》翻译观,采取翻译文体学研究视角,借鉴威利译本文体风格的语料库定量分析研究,从词汇、句式、修辞等角度对威利和其他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就文体风格而言,威利译本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中心立场,更好地在英语语境中保留了原作的文体特征,体现出对原作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尊重,为西方读者展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英语复译本在“中学西传”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任何的误读形式都与译者身份密切相关。就《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而言,译者采取的有意识误读的翻译策略是由其多重文化政治身份所决定的。本文尝试从文化社会学的“文化误读”概念入手,基于对Minford译本副文本的描述与解释,探讨“文化误读”与“译者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译者对源文本的误读反映了译者本人及译者所属群体的社会心理及意识形态观念。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性叛逆广泛地存在于不同语言间文学作品的译介中。传统的翻译研究总是把它置于原文文本与译文文本对照之后的“信”与“不信”、“意译”与乱译”、“归化”与“异化”之中去讨论。现试图从接受环境对译本的影响角度入手 ,从翻译史中抽取若干个创造性叛逆的个例来分析它们的诸多成因  相似文献   

10.
从意境、韵律、节奏和语言风格等层面对评弹唱词“姑苏水巷”的两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杂合”概念为视角,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的《红楼梦》译本中的语言的“杂合”,探讨了后殖民视野下“杂合”现象的文化意义。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没有完全的归化,也没有完全的异化。所有的译文都是杂合的,是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王婷 《科技信息》2009,(25):183-183
诗歌是语言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音美、形美、意美合而为一的典范。关于诗歌翻译的理论,许渊冲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独具见解地提出了译诗的“三美原则”。彭斯的爱情诗“A Red Red Rose”广为流传,有诸多译本,本文将对四个译本对比分析,探讨其中“三美”的再现与得失。  相似文献   

13.
胡婵 《科技信息》2010,(36):141-141
文章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杨苡、方平的呼啸山庄两中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两译本在审美标准、咒骂语以其及对女性形象的构建等方面的差异,挖掘女性译者的女性主义意识。最后本文建议用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来指导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西方文学名著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傅东华翻译的美国通俗小说《飘》,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口语化和幽默化的语言几乎贯穿整个译本,从而构成了此译本的独特风格。但译本中过于中国化的归化翻译一直饱受文艺评论界的批评。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要求不同类型的文本需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感染文本《飘》要求译文以归化为主,应主要忠实于目标语读者的反应。此理论无疑为我们赏析傅译《飘》的中国化的口语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5.
根据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动态顺应是翻译策略,直译、意译、归化、异化都是动态顺应过程中主动顺应或被动顺应时表现出的一些具体方法。汉语称谓语的翻译是译者动态顺应译语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从而实现翻译目的的一个过程。因此,分析比较《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两个英文全译本中对称谓语的翻译,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是否顺应译语文化并能实现译者的翻译动机。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此书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化和国民精神。国外许多翻译者都曾翻译成不同的译本,并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获得了众多好评。赛珍珠所翻译的《水浒传》是最早的英语全译本,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个译本。国外对她的争议则是她在翻译中使用了过多中国式的语言,直白的说是作品中的陌生化手法。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手法改变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的形象认识,也充分展现了原著的语言文化魅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潍坊学院学报》2017,(1):13-17
成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莫言作品《丰乳肥臀》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因成语有言简意赅、寓意丰富的特点,使得成语翻译成为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葛译本《丰乳肥臀》中的成语翻译进行分析,说明葛浩文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立足于西方读者,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同时为达到与原文同等的效果,运用了大量的翻译技巧,使得译文流畅通顺,忠实自然,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杂合”概念为视角,分析了杨宪益、戴乃迭的《红楼梦》译本中的语言的“杂合”,探讨了后殖民视野下“杂合”现象的文化意义。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没有完全的归化,也没有完全的异化。所有的译文都是杂合的,是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许多中国当代散文中蕴含着作家各自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风格,陈忠实在闲话桑麻中传达出了他的西部乡土散文语言淳朴浑厚的风格。《陈忠实散文选译》是中国文化尤其是陕西文化走向世界的有益尝试,译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各种转换手段巧妙地译出了原文的“味”。都说翻译是“戴着脚镣跳舞”,译者通过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等翻译转换技巧跳出了陈忠实散文这支“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展示了“舞蹈”的美。  相似文献   

20.
由于文化、语言方面的差异,西方各国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书名变得洋腔洋调,有的与原作题目相去甚远。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原书早在300多年前就流传到外国。西方最早全译本是德文本,书名《强盗和士兵》,法译本为《中国的勇士》,英译本为《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