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语言是交际的符号,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化与交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真正的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因此,英语教学既应该包括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又应该包括语言文化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2.
赵雪雁 《甘肃科技》2009,25(17):185-186
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离,学习语言而不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便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语言。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来看,教授一种语言,同时也在传授一种文化。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还必须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此讨论如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3.
高丹丹 《科技信息》2010,(35):J0274-J0274,J0436
大学英语教学中,屡见不鲜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经常困惑着学生们,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理解,难于接受,甚至阻碍了英语学习的进程。也许有诸多原因导致了这个问题,但其中缺乏"跨文化意识"是主导因素,即缺乏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众所周知,语言本身属于文化范畴,语言和文化紧密的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学习外语必须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这也正切合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造就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文化冲突。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是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要把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去,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语言交际理念的国际化雅思考试对中国的英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认识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差异,培养其语言文化意识,提高其交际能力。要充分利用雅思考试给中国英语教学带来的国际契机,把英语教学和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补充文化信息含量丰富的课外知识和活动,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蔡晓静 《科技信息》2010,(7):245-245,93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本文试图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阐述跨文化意识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实践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息息相关,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从跨文化意识的含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着手,分析教师和学生树立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对相关课程设置以及怎样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8.
林夕琼 《科技信息》2010,(17):161-161,164
社会的发展和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要求英语教学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当前英语教学存在"重语言知识,轻文化因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跨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英语语言的文化障碍及交际能力。文章认为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意识地渗透文化教学,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统一起来,同时也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导入行之有效的策略及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樊湖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2):160-160
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以前的英语教学大纲相比的一个亮点是将文化意识列为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注意导入相关文化内容,使学生积累有关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跨文化交际”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该种能力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苏冬蕾 《科技信息》2012,(35):278-278,351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于提升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本身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材中文化内涵的发掘、交际教学法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课外活动中文化的拓展体验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初步探讨和分析,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改变单纯"为语言而学语言"的课堂教学模式,向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内容传授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英语教师要重视文化导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2.
符昕昕  徐航 《科技信息》2009,(32):366-366
随着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者达成共识---"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该包括文化教学"。传统的英语语言教学着重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过于重视培养其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在教授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拥有这种能力不仅需要有语言知识,还要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高职英语语言教学中体现文化教学,主要方法:加强文化意识;注重英语课堂上的跨文化教学方法;加大英语教学的文化含量,以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素养以及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基础之上。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在英语教学中,通过环境熏陶,文化教学,语言实践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等来培养跨文化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雪梅 《科技信息》2009,(24):I0118-I01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西方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还要充分重视传授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语用失误案例,分析了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以及它对日常交际的负面影响。继而指出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应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及语言能力,还要教授学生语用知识和运用能力,最终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文化素养重视少;语言知识输入多,文化知识输入少;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相关性较低等问题。为此,大学英语教学应通过多种手段加强英语文化知识的引导,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英语已经成为多元语言和多元文化背景的语言。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在英语全球化的语境下,要学习异域文化,培养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学会理解、宽容对方的文化,克服文化定势和偏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从学习资源、教师及学习者自身等三方面综合进行。  相似文献   

18.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培养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的人才。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他们多数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成为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倍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高职英语教学不是简单的英语语言的讲授,而是要将语言学习与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学习相结合,把跨文化意识培养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结合高职英语教程中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不是语言符号简单排列,而是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方可将语言恰当运用,完成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背景知识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传授必要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