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聚乙烯(PE)与聚丙烯(PP)共混体系熔融电纺,研究了PE/PP的质量比和接收距离对熔融电纺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剂的作用使电纺PE/PP纤维的表面较为粗糙,提高接收速度有助于减少粗糙程度,也可使纤维直径下降.差示扫描量热测试结果表明,电纺PE/PP纤维中PE和PP的结晶程度随PE/PP质量比的不同而变化较大.由于不使用溶剂,熔融电纺可望成为超细纤维形成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木浆纤维经气流成网后,分别与PP/PE(聚丙烯/聚乙烯)纺黏热轧非织造布、PP/PE短纤热轧非织造布、PP/PE短纤热风非织造布和涤纶水刺非织造布纤网叠合形成试样,通过水刺复合,观察水针冲击过程中不同加固纤网结构条件下木浆纤维的流失现象,研究木浆纤维的流失过程和机理,并分析非织造布纤网结构对木浆纤维流失的影响.试验表明:木浆纤维与非织造布纤网中的纤维缠结以摩擦作用为主,当水针冲击力大于纤维之间的摩擦力,纤维互相分离,木浆纤维易脱离纤网而流失;在相同压力的水针冲击条件下,木浆纤维与PP/PE纺黏热轧非织造布、PP/PE短纤热轧非织造布及PP/PE短纤热风非织造布纤网复合时其流失严重,流失率均高于8%,而涤纶水刺非织造布纤网适于与木浆纤维的缠结,木浆纤维的流失率低,仅为2.95%.  相似文献   

3.
针对采用割线模量法进行沉降计算的结果偏小,导致工程上的不安全,通过对分层总和法和割线模量法的比较,分析了导致割线模量法计算结果在工程上偏于不安全的原因,指出主要是压缩应变定义的初始状态不同所致。此外,还对比分析了当假设压实黄土压缩应力-应变关系符合不同函数模型时的差异,指出假设的应力-应变关系函数模型也是影响地基沉降计算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以PP和HDPE的混合物为塑料基体,EPDM为增韧剂,木粉为填料,采用挤出成型法制备了PP/PE基木塑复合材料(WPC),研究了配方中PP/PE比例、EPDM加入量变化对WPC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WPC中PP质量分数的增加,WPC的弯曲模量增加,但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均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现象;随着塑料基体中EPDM加入量增加,WPC的冲击强度增加,但其弯曲强度和弯曲模薰降低.  相似文献   

5.
根据弹性力学理论,针对铝板内部拉、压应力分布所产生的两种不同应变情况,推导出适应不同应变情况的改进剥层应变法.为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通过有限元的方法对试件施加已知的初始内应力,运用生死单元技术模拟材料的去除,将得到的应变代入利用推导公式设计的VB数据处理系统中求出剥层深度应力.将求得的应力与初始已知的应力相比较,发现两者能很好地吻合,说明该方法可以用于预拉伸铝合金厚板内部残余应力的测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薄膜哑铃形试件,进行单轴拉伸试验,得到了工程中常用的ETFE薄膜的力学参数(屈服强度、屈服应变、切线模量和割线模量);在考虑ETFE薄膜粘弹塑性效应特征的前提下,应用应变能等效的方法计算ETFE薄膜等效弹性模量,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等效弹性模量介于切线模量和割线弹性模量之间.研制了一种专用于ETFE薄膜双轴拉伸试验的装置,并进行了系列试验;基于正交异性薄膜理论推导出薄膜双向解耦的独立弹性常数计算列式.根据ETFE薄膜双轴拉伸应力-应变曲线,求得厚度为250μm的ETFE薄膜在双边应力比为1:1的工况下的耦合模量为1163 MPa;由正交异性理论计算得该薄膜的解耦模量为814.2 MPa,与单轴拉伸试验得到的等效弹性模量相近.  相似文献   

7.
液相氧化降解聚乙烯和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废旧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塑料高温液相催化氧化降解的工艺条件。以醋酸为溶剂,醋酸钴、醋酸锰为主催化剂,溴化物为助催化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用空气氧化聚乙烯和聚丙烯,用气质联用法(GC—MS)检测了聚乙烯和聚丙烯氧化降解后的产物成分,尾气中CO和CO2浓度则采用红外在线分析仪检测。结果表明,在降解PE、PP过程中,MC催化体系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PE和PP降解主要产物为草酸和醋酸。  相似文献   

8.
通过引入承压球壳变形的对称性假设,将承受均匀外压球壳的理论表达简化为筒形板及弹性基础梁的数学模型.引入参数,将切线模量理论等多种模量理论统一表达,在材料应力应变曲线的基础上,得到模量因子曲线和相应的解析表达式.以切线模量理论和双模量理论为例,将2种模量理论应用于钛合金球壳的承载力计算,并将计算值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模量理论在耐压壳极限强度计算问题上的有效性和适用范围,为深潜器的初步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选择合适的锂离子电池内部隔膜的基材,深入理解采用PE和PP基材料制作隔膜的力学以及电化学特性,基于试验法对PP和PE基薄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此2种隔膜基础材料均具有极强的耐腐蚀性,在锂离子电池进行充放电工作循环过程中,导致其力学性大幅下降的因素为拉断力产生的蠕变以及疲劳积累.试验结果亦表明:2种基材隔膜的阻抗随着循环的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且PP基材制得的隔膜阻抗较之PE基材制得的隔膜阻抗大,最终得到影响锂离子电池内部阻力增加受基材阻抗变化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用热融法将多孔聚四氟乙烯(PTFE)、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制备多孔PTFE/PE/PP驻极体,通过表面电位衰减测量研究多孔PTFE/PE/PP驻极体的电荷储存稳定性;借助于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静电场对大鼠皮肤角质层结构的影响,探讨静电场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多孔PTFE/PE/PP驻极体具有良好的电荷储存稳定性;2)静电场能有效改变皮肤角质层层状类脂的有序排列.  相似文献   

11.
锚杆格构作为一种新型支护系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中,格构梁内力计算没有规范的计算方法.利用FLAC软件研究地基变形模量E0、格构梁弹性模量E及格构梁惯性矩I三个参数对格构梁内力影响,发现格构梁最大正弯矩随地基变形模量E0的增加而减小,随格构梁E和I的增加而增大.进一步分析得出,地基弹性模量与格构梁刚度的比值λ=E0/EI是影响格构梁内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格构梁弯矩值与λ值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12.
针对铁磁合金阻尼性能实验中出现的“瑞利现象”和“左移现象”[4~ 8] ,对溶质原子局部内应力源模型 [1] 作了改进 ,提出了位错与溶质原子交互作用局部内应力源模型 ,并通过测定Fe- Cr- Al和 Fe- Cr- Al- Si合金的矫顽力及晶格参数对合金的局部内应力进行了讨论 .结果指出 :只有施行充分的再结晶退火以充分降低合金的内应力 ,才能使铁磁合金的阻尼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不降低磁畴壁能密度 [14 ]的前提下 ,只有选择那些引起晶格畸变尽量小的原子作为合金元素才能有效地提高合金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13.
格构锚固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格构锚固结构支挡加固松散土层效果,对格构锚固结构与地基土相互作用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研究松散土体在格构锚固结构作用下的变形及应力分布的变化规律,分析格构锚固结构的受力特征.结果表明,在格构锚固结构的作用下,滑坡体内部受到较均匀的压应力,土体强度提高,在纵横格构梁交叉的尖点处土体存在拉应力集中,塑性区的范围仅限于表层土;预应力锚索加固变形模量小的松散土层与加固变形模量大的岩体同样有效.格构梁的有限元模拟与解析解结果比较表明,按有限元解进行设计比较安全,若按解析解结果设计,建议乘以系数K=1.3.建议格构梁的纵横梁不论是中间梁还是边梁均采用统一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应用连续介质力学有限变形基本理论和超弹性理论,建立钢丝编织胶管的多层圆筒模型,得到了胶管变形和应力分布与内压的关系,分析了胶管的变形、应力分布和破坏强度等力学性能,并且讨论了钢丝层的弹性模量、胶管的轴向伸长等材料或几何因素对其变形、应力分布和破坏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预置轧件内部裂纹的模拟实验新方法,即钻孔填充法,将其用于普碳钢中厚板内部裂纹的预置,并对其愈合行为进行轧制实验研究.研究了位于轧件中心、厚度方向三分之一处等位置的裂纹愈合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压下率达到50%以上、开轧温度在1100℃时,内部裂纹可完全愈合;且位于轧件厚向中心位置裂纹的愈合程度好于其他位置,采用缓冷方式时裂纹的愈合程度好于空冷.对轧制过程中裂纹愈合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轧制变形条件下,压应力状态为裂纹愈合提供了静力学条件,塑性变形过程中大量原子的定向运动,为裂纹愈合提供了物质补给条件,裂纹两侧的金属原子更容易找到新的平衡位置,形成统一的晶格点阵,从而实现裂纹愈合.  相似文献   

16.
首先运用传统的地质分析法对滑坡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岩口滑坡形成机制;然后运用拉格郎日差分法和离散单元法相结合,对滑坡发生的运动过程进行全程再现模拟。认为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采石场的人工开挖,暴雨是滑坡发生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聚丙烯(PP)与4种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热塑性弹性体(TPE))共混物作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在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熔体泵发泡系统上进行挤出发泡实验。同时,运用旋转流变仪测试了LDPE、LLDPE、HDPE、TPE与PP共混对其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DPE/PP、TPE/PP共混体系的储能模量较大、零切黏度较大,使用这两种发泡体系可以得到泡孔尺寸小、泡孔均匀性好的发泡制品,且制品泡孔致密,泡孔破裂及合并现象较少。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省六圭河特大桥(跨度为195m的上承式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为工程背景,介绍了六圭河大桥施工监测的特点,并分析了引起误差的原因.测试表明,六圭河大桥最终裸拱的受力和线形都比较理想,从而证明了对这座桥采用的监测方法是有效的,为同类型大跨度桥梁施工监测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掺量(0~2.5%)聚丙烯纤维(PP纤维)对沥青胶浆针入度、软化点及动态剪切模量等流变性能影响的规律,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对其微观增强机理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PP纤维掺量的增加,沥青胶浆的锥入度逐渐降低,软化点逐渐提高.PP纤维的加入,改善了沥青胶浆的热敏性和高温下抗永久变形的能力.通过微观结构分析,可知由于分散在沥青胶浆中的PP纤维起到了桥连的作用,使其应力分散,从而提高了沥青胶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