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美国《华侨日报》报道:1988年11月13日全美华人协会第六届年会在美国洛杉矶闭幕。年会选举波士顿学院化学教授潘毓刚连任该会主席,李秀兰、陈济明任副主席。会议中还举行了隆重仪式,向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李远哲和麻省理工学院著名航天教授李耀滋颁发了全美华协第五届成就奖。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中国驻美国大使韩叙、洛杉矶市市长布莱德利和约400名洛杉矶政要和华人精英出席了在凯悦大旅馆举行的颁奖晚会。廖晖和布莱德利在讲话中高度赞赏三位华人科学家和全美华人融入社会主流,为当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韩叙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全美华协成立十一年来,为中美建交、中美友好以及提高华人政治地位和平等权益所作的工作。曾担任两届全美华协主席的李耀滋和李远哲都在晚会上  相似文献   

2.
开幕词     
今年2月27日美国华人组织科技教育协会在波士顿举行了中国科技政策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应本刊编辑部的要求举行的。讨论会上一些关心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美藉著名华裔学者(其中多数是本刊美方编委)根据他们多次回国访问和讲学的亲身感受和经验,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来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切中时弊的看法和意见。有些也正是一个时期来国内广为讨论的热门话题,例如如何正确看待科研工作的经济效益,科研与生产如何结合,如何正确处理高等院校的科研与培养人才的关系,以及研究机构搞开发应注意的问题等。为此我们特将聂华桐、吴京生、潘毓刚、李天和、蒲慕明等学者在讨论会上的发言和小组讨论整理发表,以飨读者。钱致榕教授的发言因收到成稿时,本期已发排,只能在下一期刊登,特向作者致歉。  相似文献   

3.
关于留学生政策,应分两个问题讨论:一是今后如何派遣留学人员出国学习的问题;另一个是如何处理“学留”,也就是留学生(主要是在美国的留学生)学成不归的问题。关于前一个问题,笔者这些年已曾在海内外多次阐述过自己的看法(见《科技导报》1986年第四期),而且国内近年也根据过去的经验调整过留学政策,在此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是讨论后一个问题,重点放在对已经造成的事实的分析,并提出一些想法。需要一再强调的是,学成不归的留学生基本上只是在美国留学的二三十岁的理工科学生。许多文章或舆论将其他各式各样的留学人员混在一起讨论,反而冲淡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些留学生学成不归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美国有机会获得适当的发展,而经济上的收益比国内至少高30倍。如果这一因素不存在,基本上就不会有学成不归的问题。因为,国内虽然有许多方面甚令人失望,但在国外也有国外的苦经。  相似文献   

4.
本刊编委兼美方总联络人潘毓刚教授,最近在美国阿特兰大全美华人协会年会上正式就任协会主席,任期两年。在此之前,潘教授历任此协会的秘书长、第一副主席等职,共历时八年。全美华人协会是美籍华人的全国性组织,共有14个分会,会员多为科技、教育界人士。协会主要宗旨是争取并维护在美华人的一切合法权利和地位,并团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人组织科技教育协会于1988年4月30日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中国普通教育讨论会”。海外一些关心中国教育事业的知名华裔教授、专家、学者,以及我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领事何龙及一些驻美机构的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讨论会。中国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普通教育,近年来一直受到海外有识之士的关注。如何使教育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如何正确认识教育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如何在教育观念上作根本的变革,如何解决当前不断加深的教育危机,他们都有精辟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在经近一年的周密准备后举行了这次讨论会。讨论会由协会前会长聂华桐教授主持,特邀钱致榕、许笛、乔龙庆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又请杨贵萍、谢定裕、欧阳钟辉作了补充发言,最后进行了自由讨论。因篇幅所限,本刊对发言和讨论记录都作了较大删节。  相似文献   

6.
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美籍华裔、著名学者潘毓刚先生受聘为河南省科学院名誉教授。潘出刚先生原籍是广东省梅县人,现是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教授,全美华人协会总会常委和第一副会长,他主要从事量子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过大量造诣较深的著作和论文。1978年他获得了西德高级科学家特别奖。他曾任哈佛大学研究员和西德史图佳大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在世界高校国际学生中占有相当比例。据统计,201 1年中国赴英国留学生已经突破9万,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高达15万人,占国际学生总数的22%。在美国,每年发放给外国留学生的H1 B工作签证约有6万份,其中三分之一被中国学生拿到。不难想象,"留在当地就业、拿绿卡"也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心中的美国梦。纵观各国,留学生能否留在当地不光与各国的留学生就业政策有关,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对哪些人才紧缺的职业有需求。因此,如何谋得一份好工作,就要从留学生选择专业开始。本刊编辑部联手《美国留学我做主》的两位作者,对美国高校留学专业进行深度  相似文献   

8.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  相似文献   

9.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  相似文献   

10.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  相似文献   

11.
华亭 《世界博览》2012,(3):74-75
正过半美国大学正在扩招最新统计显示,中国留学生一年为美国经济至少贡献了44亿美元。2011年11月14日,美国国际教育学会与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局联合发布报告指出,2010到2011学年度,中国留学生的人数为15.8万人,比上一学年增加了23%,居在美国际留学生人数之首。报告特别指出,中国留学生在美读大学本科的人数增加了43%。而这样的变化,全美高校都感受到了。  相似文献   

12.
1986年11月在美国乔治亚州阿特兰大市举行的全美华人协会年会上,吴京生教授被荣选为协会的第一副主席。根据协会章程,两年后,他将自然接任协会主席。(现任主席为潘毓刚教授)。吴京生教授亦是本刊美方编委,是本刊热心的支持者、撰稿者之一。吴教授为人正直,热心公益,除致力于争取在美华人权益外,对中美科技、文化交流亦一直不遗余力。多年来,他一直关心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关心中国的改革和开放,积极建言、献策。近年来特别关注于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0月22日至23日,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在北京共同举办朝鲜半岛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办公室、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军事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央党校、复旦大学以及英国、日本、韩国、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驻华使馆的7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有16位专家在会上发表了论文,并就六个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和讨论,会议气氛热烈。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形势与会学者认为六方会…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人组织科技教育协会(The Education and Science Society)于1986年12月6日在纽约罗斯福酒店举行了筹备近一年半的“长江三峡工程学术讨论会”,目的是为海内外关心三峡工程的学者、专家提供一个进行公开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的机会。应邀在讨论会上发言的美国专家学者有:著名泥沙专家、爱荷华大学水力学研究所教授肯尼迪(John F.Kennedy),哈佛大学环境工程和城市及区域规划教授罗杰斯(Peter P.Rogers),伊利诺伊大学土木工程系华裔教授颜本琦(Ben  相似文献   

15.
参加这次讨论会的外国学者有的来自美国和西欧,有的来自波兰、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几乎都从事过高层的经济政策制订工作,但经历各不相同。他们之中有一位在大学任教的经济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金;有一位曾任计划机构的领导人;还有一位曾任中央银行行长。他们虽然经历和经验各不相同,对于中国当前面临的一些经济问题却具有高度一致的看法,这可以说是这次讨论会最值得注意的一个结果——几乎所有参加者在最后发言中都提到了这一点。因此,本文将只陈述参加讨论会的所有  相似文献   

16.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  相似文献   

17.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  相似文献   

18.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  相似文献   

19.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  相似文献   

20.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