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典名诗《孔雀东南飞》记述了一出家庭破裂悲剧。本文在纵观各位伺仁对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个体人性出发,对悲剧构成的各个侧面进行多角度的透视,指出酿成悲剧的根源在于焦母与儿媳兰芝争夺仲卿的爱,焦母暴躁专横,又有封建礼教为其撑腰,兰芝刚强不屈,自尊自重,二人难以相容,仲卿处在夹缝中无所适从,致使兰芝夫妇以死抗争,遗恨千古。  相似文献   

2.
张玉琴 《科技咨询导报》2007,(8):163-163,165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双璧”之一。它以其鲜明的叙事风格以及典型的艺术形象塑造,成为后世传世不朽的佳作。其中兰芝的悲剧性命运牵动着每位读者的心。她和丈夫仲卿感情甚密,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她不幸的婚姻呢?本文就兰芝婚姻悲剧的原因略作分析。以便“窥一斑而见全豹”找出封建社会女性婚姻悲剧的真正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试论《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引发的爱情悲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婆媳矛盾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悲剧产生最根本原因就是焦母与刘兰芝存在婆媳矛盾,而既作儿子又作丈夫的焦仲卿却处理不妥。  相似文献   

4.
明王世贞赞为“长诗之圣”的《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我国汉乐府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也为我国悲剧美学艺术,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文学史上,描写爱情悲剧的作品难以计数,其中《孔雀东南飞》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以后爱情悲剧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孔雀东南飞》为例证,粗浅地探讨我国古代爱情悲剧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被历代文人誉为“长诗之圣”(王世贞)、“古今第一首长诗”(沈德潜)而世代传诵。严格地说,它是产生于1700多年前的汉魏之交的一首长篇五言叙事诗。它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在门阀制度统治下,封建家长对忠于爱情的青年男女冷酷迫害的罪恶,表现了青年男女为捍卫正当权利以死反抗旧制度的可贵精神,它是乐府诗内容与形式发展到顶峰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评述尤金·奥尼尔的《天边外》和《毛猿》两部剧作,展示人物在寻找归属中其自身的精神冲突所产生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也是艺术的永恒主题。而在西方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往往带有悲剧色彩,西方文学中的爱情是在宗教氛围笼罩下的描写。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俯拾即是,“因为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决定着男女主人公对爱情与婚姻所采取的行动。本文通过英国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红字》,分析这两部爱情悲剧对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戏剧创作中,冲突常常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根本动力,戏剧情节是在矛盾冲突及冲突的消解过程中发展的,换句话说,矛盾冲突构成了戏剧的灵魂。而《罗剧》中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为两个世仇之间的矛盾冲突、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封建与反封建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消解主要是通过暴力这个中介而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暴力成了罗与朱二人之间爱情的对立物。本文将就《罗剧》中的暴力冲突描写进行分析,进而挖掘罗与朱二人之间爱情悲剧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10.
葛宏 《科技信息》2007,(29):251-251,235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代表着汉乐府诗的最高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堪称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典范。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他们的悲剧,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颂。通过对故事当中的"遣归"这个至关重要的情节的探讨,进一步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在小说《八月之光》中,神话王国的缔造者-威廉·福克纳将两个孤寂的灵魂巧妙地安排在一起,使他们成为异乡异地的一对恋人。这种巧妙的安排并没有使两位主人公得到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爱在人与人的冲突中自然零落,最终演绎出一段悲剧。文章借用萨特的“爱情观”来审视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进而挖掘隐藏于其中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国古代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和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国戏剧艺术大师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国大诗人席勒的名剧《阴谋与爱情》,虽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但它们的母题却是相同的——“爱情”、“自杀”。它们的主人公都是一对真挚相爱的青年,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男女主人公都和自己的长辈亲属进行了抗争,最后都殉情而死,但他们的死,都宣告了他们的压迫者的失败和自己爱情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作为广义的悲剧来说,它蕴涵了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文章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之大不同及其原因。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内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消解了悲剧意识,导致了悲剧精神的缺乏。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源于主客二分的柏拉图“理念说”,因此在与世界的抗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4.
《离骚》是一首不朽的抒情长诗,但它更是一种崇高的艺术——悲剧.《离骚》这首抒情长诗充分地展示了悲剧人物屈原突出的人格与当时恶劣社会环境的剧烈冲突,表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的崇高的美.  相似文献   

15.
《围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在它五光十色的文字技巧下,实际掩盖着对爱情婚姻、人生乃至人性的深刻体悟。爱情婚姻是一座围城,人本身更是一座围城。在当代社会中,人与人如同一座座围城,疏离、孤立,无法了解对方和被了解,甚至人自身也存在着矛盾,在现实世界和经验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同样是一种悲剧性的存在。钱钟书的围城在喜剧的笔调下蕴涵着深刻的悲剧意识,而在普遍的悲剧意识中深藏着更具特性的悲剧意识,是“悲剧中之悲剧”。  相似文献   

16.
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的《红楼梦》,寄寓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刻追问和独特思考。借助小说文本与脂砚斋批语的互证,从三个层面对其所表现的人性悲剧进行理解,阐释个体价值的悲剧、爱情理想的悲剧、人生普遍的悲剧,并进而探求其悲剧思想于人性关怀和审美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不朽的文学著作所叙述的爱情故事,结局都是悲剧性的,虽然他们的爱情一样真挚,但因国度不同,人物生存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使这相同的悲剧结局里,有着不同的悲剧内涵,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总结和概括了三种悲剧冲突类型,但他提倡悲剧表现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而冲突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悲剧人物作为个人虽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所以悲剧的结局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水恒正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歌德的《浮士德》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这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歇。其根底在于《浮士德》“以悲剧开始,而以歌剧告终”。人们则往往各置一端来证明其或悲或喜。其实,浮士德失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在其悲剧之旅中有了光明的结局。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该剧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悲喜剧精神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本文试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失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且全面把握《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一出为天下女儿们悲歌哭泣的大悲剧。这些在封建社会末世中最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女子,让人共掬一把悲悼怜悯之泪。她们的爱情婚姻、人生道路、性格命运的悲剧结局充分展示了人间美好事物与美好感情的惨遭毁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