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梅勒的因果观是建构在其时空观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因果理念,它秉持着"将因果关系中的‘因与果’同现实世界中的‘原因事件与结果事件’相区别"的做法,为解决因果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梅勒看来,现实世界中的"原因事件"和"结果事件"在结成因果关系之前是一种既非充分也非必要的关系,只有当相互发生作用时才会产生因果联系,二者之所以会发生作用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公共属性,而且这种公共属性通过研究是可以被发现的。当二者结成因果关系时,其中的"因与果"则既是同时的也是同地的。梅勒的这种新型因果理念不仅为解决"因果的本质性问题、因果的必然性问题、因果的可知性问题"提供了新路径,而且为诠释因果关系与时空关系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带来了因果与相关的显明观点,共鸣者众,争鸣者也不乏其数。因果与相关本来就是哲学上的老问题,老问题新讨论,大数据视域下重新审视两者的关系是对哲学或者大数据哲学的有益补充。相关关系可以细分为(决定论)因果、统计因果与非因果关系。相关关系包含了决定论的因果关系,决定论的因果关系必定是相关关系;统计因果找到了协调传统科学哲学的方法论与大数据方法论的中间桥梁,是大数据研究的一个中间驿站;大数据视域下通过统计因果相关可以推测集体的和个体的因果关系,但不能给出明确的证明依据;可以借助统计因果相关对因果与相关进行区别并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3.
米尔斯坦出于对学界种群定义多样化和种群多元论的不满,并受物种个体论的启发,在其自身关于种群内因果相互作用的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种群个体论,并在种群个体论的框架内,通过具体区分及阐明生殖相互作用和生存相互作用,发展了一个因果相互作用的种群定义。从研究对象、进路和目标上分析,米尔斯坦的因果相互作用种群个体论是实在论的。后期米尔斯坦通过完善、扩展和捍卫因果相互作用者种群概念,以及回应质疑,进一步为因果相互作用种群个体论的实在论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18-122
计算机因果建模的发展经历了线性模型、单一路径机制模型和选择模型三个阶段。建模技术从原因变量选择转换至多条因果路径分析,建模理念以统计学中的相关性代替了哲学意义上的因果信念。计算机因果建模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修正模型以增强协调力的改进策略,逐步破解未知的背景要素问题。  相似文献   

5.
行动的意向性说明是否需要定律,是否是一种因果说明,这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PopperHempel论题认为,意向性说明需要依赖普遍定律,但这种观点面临着真实性与一般性的两难困境.在W.C.Salmon的因果性本体论解释的意义上,即便意向性说明不必然依赖定律,也仍然可以是因果说明.基于此,我们能够反驳关于"理由不是行动原因"的三个典型论证:"原因的合适类型"论证、"逻辑关系"论证和"遵守规则"论证.这种反驳揭示出,理由与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够为意向性说明的正当性提供辩护.  相似文献   

6.
因果过度决定是心灵因果排除问题所面临的挑战之一,金在权与洛维尔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两人都认定了一个共同性的前提:当且仅当因果关系是产生型的,过度决定才是有问题的;但他们对于心灵因果关系在形而上学层面的不同意见,使得他们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金在权认为心灵因果关系是产生型的,所以过度决定是有问题的;洛维尔认为因果关系的产生型假说是错误的形而上学预设,因此过度决定是可以接受的。本文结合谢弗对人类自主行动在神经生理学层面的双重防御结构的分析,表明1.心灵因果关系不是产生型因果关系;2.产生型因果理论并不优于依赖型因果理论。因此,金在权对过度决定的反驳是不成立的,对于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而言,因果过度决定仍然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应对非因果解释的三条路径,即因果还原主义、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在反驳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基础上,本文支持科学解释的多元主义。本文支持解释的多元主义有如下三点理由:第一,因果还原主义和一元主义的观点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第二,无法对“斑杂的世界”中的现象进行统一的解释。第三,坚持解释的多元主义可以使科学解释变得更自然、更合理。根据本文的解释的多元主义:1.科学解释可以被分成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因果意识起源于高层次生命体的演化,先于任何科学以及理论知识产生,但非因果意识则在科学以及理论知识之后诞生。2.需用语用学的视角看待究竟选取哪种解释理论更合理的问题。究竟选取哪种解释,除了语境之外,也依赖于解释者的旨趣、观点和态度等因素。3.针对某一现象,当因果解释与非因果解释产生冲突时,非因果解释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8.
科技政治契约张力论--戈斯顿委托者-代理者理论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D.H.戈斯顿近来建立了科技与政治之间一种新的委托者-代理者理论模型.戈斯顿认为:委托代理契约关系是政治与科学间的基本关系;研究活动是依赖求实和效益而进行的;二战后的社会与科学的契约中假定,求实与效益是自由的科学的自动产品,它经受住了忠诚、财金责任及科学家技术目标的诉求;直到20世纪80年代,各种科学不端行为和跌落的经济绩效打破了政治与科学间的这种信赖,契约张力失调;为重构这种信赖和解决委托代理中的问题,科学家与非科学家须在新的边界组织中携手合作;灵活的体制设计可创建政治与科学间稳定的伙伴关系,协调科技政治间的契约张力.本文对戈斯顿委托者-代理者理论模型中的角色定位、求实和效益、边界组织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认为其中孕育着科技政治之间契约张力有机互动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汉语术语的PT结构和SF结构之间,一般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在计算机和人理解汉语术语的时候,如果一个PT结构对应于一个以上的SF结构,就可能产生歧义.这种歧义是潜在的,所以,叫做潜在歧义.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中的术语为实例,分析了汉语科技术语中的十一种潜在歧义结构.这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潜在歧义论"(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PA论).  相似文献   

10.
因果度问题     
主流因果理论将因果关系视为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因果度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就理论哲学而言,还是就实践哲学而言,因果度问题都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因果度问题的研究主要呈现为结构方程理论、概率理论和博弈论理论三种进路。这些理论提供了思考因果度问题的宝贵尝试,但各自均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借助刘易斯反事实条件句因果理论,可以尝试勾画一种新的因果度概念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技术归化是20世纪90年代从文化与传媒研究领域引入技术论研究的新概念,它把握住了用户在技术消费使用过程中的能动性,为理解用户与产品关系提供了关键的视角。技术归化是指将技术产品融入到应用环境,使其成为用户所处实践与文化网络一部分的过程。技术归化是一个学习与赋予意义的过程,正是通过技术归化,技术产品的社会文化价值才得以形成。对一项技术进行归化的集体过程既可能导致技术根深蒂固,难以排除,也可能使地位确立的技术"祛稳定化",后者提供了一种打破技术锁定,摆脱路径依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科学技术不能仅对生产力发展这样一个价值信息做出反应,还应充分关注应运而生的意识形态后果。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意蕴的科学认知,有助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健康发展,摒弃片面的“单向度”式的科学技术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技术的社会塑形论的三重批判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的社会塑形论实现了传统技术哲学的社会学转向,它具有三重批判维度;一、对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形而思辨的批判,强调经验描述的重要性;二、对技术决定论的技术自主思想的批判,提出技术的社会建构;三、对传统技术发展观的线性模式的批判,主张技术发展的多向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视野下发达国家科技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是一个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而“全球化”的发展又必然会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益跃进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思想领域并采取了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政策。西方国家在实践科技政策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风险社会中的科技伦理: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险社会是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境遇,风险社会中关于科技伦理的理解发生重大变化,也使科技伦理本身的发展面临重大问题与困境.导致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基于人类整体的和未来的根本利益具有普世意义的科技伦理价值观应当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科技伦理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循环、对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裂与对立的历史性批判是走出困境寻求出路的根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参差赋权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赋权的基本形态,揭示了人工智能对党政部门、社会媒体与公众、技术生产部门三大主体赋权过程及其结果的不均衡性特征.这种非均衡性的扩张和深化可能会导致社会遭受"技术利维坦"、"信息茧房"与"公民离散"、"技术鸿沟"相互叠加的社会风险.基于此,从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参差赋权的特征来看,防止参差赋权风...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技术能力之上的技术追赶战略动态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中国家及其企业在技术追赶中应该如何行动,这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为此,本文从技术能力角度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追赶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论为:为了提高技术追赶的绩效,在技术追赶过程中,追赶者必须努力保持技术能力和追赶战略之间的动态平衡性,当技术能力较弱时,技术追赶战略应该倾向于选择成熟并且是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和产品,通过技术许可,采用路径依从型的技术发展路线开始技术追赶.当技术能力得到提升,特别地,当技术能力较强时,技术追赶战略则应倾向于采用自主研发,开辟新的技术路径,发展新兴和技术密集型技术和产品进行技术追赶.  相似文献   

18.
从军事技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历经了独立发展、相互联系和高度融合3个阶段。本文以卡文迪许实验室和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为例,阐述了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的关系已由单向线性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即一方面基础科学为军事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军事技术创新也带动了基础科学的发展。关注基础科学与军事技术创新关系的探讨,对我国依托基础科学推动军事技术创新,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的生态制约与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技术创新系统内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技术创新一方面离不开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不能给其所在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本文探讨了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市场选择机制,分析了技术创新的生态制约与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术语字母词在当代汉语中的使用状况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分析了术语字母词在新闻语体中不同文章领域的差异和分布,并就文章领域对术语字母词使用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术语字母词的使用和文章领域相关。其中,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使用术语字母词较多,其根本原因在于,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特别是科技领域,英语是术语的主要原创语言,中国要引进新科技并在这些领域与国外进行交流,就必须引进新术语。新闻语体中术语字母词的使用主要和语言三要素之一的语场即语篇所谈及的内容有关。术语字母词的总注释率为15·58%,注释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