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洞庭湖洪涝灾害成因和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的南岸.荆江两岸是长江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荆江北岸大堤形成于明朝张居正当政时代,为荆北平原的重要保障.因而长江洪水向南溃决,泛滥成灾.近几十年来,由于长江泥沙在湖区淤积,洲滩成群,湖盆淤浅.加之过量围垦,致使湖泊容积减少.且长江湖口以下干流河床淤积抬高,湖口排水受托,洪水渲泄不畅.因此,湖区的洪涝渍灾害日趋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在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洪涝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和减轻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提出治理意见.  相似文献   

2.
泥沙输移对长江中游水位抬升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长江干流宜昌至汉口河段及与洞庭湖区泥沙输移变化的综合分析,得到了三口分流分沙逐年减少是造成洞庭湖区淤积速率减小和螺山至汉口河段淤积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长江干流监利至螺山河段水位逐年抬升、洞庭湖区的洪水调节能力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等结论.按照因势利导的治理原则,荆江及洞庭湖的近期治理策略应是淤积围垸减少河道淤积、疏浚河道、加固干堤.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分发挥三峡水库对洞庭湖防洪的有利作用,缓解其对湖区湿地水文条件的影响,采用水文模型对城陵矶河段的洪水进行情景模拟,并分析了3口洪道的分流现状以及三峡水库运用后荆江防洪的泄流要求.结果表明,进一步提高洞庭湖的蓄洪功能、保护3口洪道的分流能力,仍是实现长江中游防洪安全的必要条件.由此,结合湖区城镇、产业分布与自然地理条件,按"人类活动集中区—扩大蓄洪区—蓄洪区—自然湿地"的梯级层次提出了划分洞庭湖湿地区域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从宜昌到鄱阳湖湖口为长江的中游。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历来就是洪涝重灾区 ,特别是荆北地区 ,比荆南地区低5~8米 ,比长江洪峰水位低10多米 ,是两湖流域发生涝灾的主要地区。例如1998年汛期长江的洪水 ,使长江中游荆江段大堤全线岌岌可危。九江破堤 ,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而巨大的损失却是涝灾造成的。1998年的洪水还不是最大的 ,如果1998年的洪水像1954年那样大 ,或是更大些 ,甚至像1870年型的洪水 ,那么损失必然会大的多。长江中游的洪涝灾害 ,一方面是由于上游洪水来量很大 ,而中游河道的泄洪能力严重不足 ,在大洪水时如不分蓄…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保证荆江防洪安全。几十年来长江中游河道泄洪和湖泊调蓄能力发生较大变化,关键控制点城陵矶洪水位抬高,使得洞庭湖和城陵矶附近防洪形势更加严峻,对三峡水库控制下的下荆江也构成较大威胁。本文依据三峡梯级和长江上游水库群数学模型、长江中游河网水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了当前条件下的1998、1954年全流域洪水。结果表明,1954年全流域洪水长江中游需要分洪量显著增加,当前建设和规划建设的分蓄洪区规模偏小,城陵矶高洪水位壅高下荆江水位、监利等地洪水位超出堤防设计水位,三峡水库全面拦洪条件下的长江中游防洪形势仍十分严峻。下荆江在1954年洪水条件下存在较大危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水沙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统计与分析了1951-1988年洞庭湖及其入湖河流的水沙与洪涝灾害资料表明,近40年来洞庭湖的水位不是不断抬高,而是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入湖水沙的减少,使洞庭湖区的洪涝灾害明显减径,并在1981年长江特大洪水的防洪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根据洞庭湖水沙变化规律这提出洞庭湖洪涝灾害治理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7.
以地学为主导探讨洞庭湖的十个问题:一是洞庭湖不会消亡只有兴衰变化;二是洞庭湖区现代沉降每年约10毫米左右;三是洞庭湖区是湖南地震多发区;四是洞庭湖的规模过去、现在和将来及其文化底蕴是国内任何淡水湖无法比拟的;五是从1980年代以来的考古证明洞庭湖是长江古文明之源;六是泥沙淤积造就洞庭湖文明和经济基础,同时引发洪涝灾害给洞庭人带来过深重灾难,但总的来说对人类的功大于过;七是三峡水库的运行,大大缓解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垸田人工湿地的威胁,对外湖自然湿地带来了一系列但可克服的负面影响;八是三峡水库运行后以防洪为主转化为以抗旱为主;九是解决洞庭湖季节性缺水,效法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凿洋溪口引水是最佳选择;十是城陵矶枢纽工程仅就工程地质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实施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8.
 在反思已有防洪减灾措施的基础上,基于"洪水和泥沙资源化"的考虑,提出了长江中游荆江和江汉-洞庭地区防洪的措施,即:"采沙扩湖、清淤改田",实现"再造云梦泽、扩张洞庭湖",扩大江汉-洞庭地区洪水调蓄空间,在"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和"江湖两利"的原则下,达到防洪减灾、冷浸田改造和改善血防工作的统筹考虑,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水沙特性和泥沙淤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近两年来,作者收集了洞庭湖湖区大量水文,泥沙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洞庭湖的水沙特性,对湖区的积量及其分布与变化趋势进行了规律性研究,并提出减轻湖泊淤积的原则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的防洪 ,分别以上游宜昌来水与清江会合后的荆江沙市、与洞庭湖四水会合后的城陵矶(莲花塘 ,下同)、与汉江会合后的汉口以及与鄱阳湖五水会合后的湖口等4处设计洪水位为标准。1972年和1980年水利部与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防洪座谈会上 ,根据1954年长江最大洪水达到的最高洪水位和分洪溃口情况 ,所定上述4处的设计洪水位分别为45.0m、34.4m、29.73m、22.5m。  相似文献   

11.
影响湖北农业的气象灾害主要是旱灾涝灾.针对湖北早涝灾害防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策研究.认为有必要加强水资源保护.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江汉平原洪涝灾害与鄂北岗地干旱的重点研究与防治,特别是对最大可能灾害的预测和风险评估.实施跨流域治理。  相似文献   

12.
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元柱  黄精明 《江西科学》2001,19(3):181-184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它又是通过吞吐型湖泊,对长江洪水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调蓄功能。因此,在鄱阳湖区实施生态建设,恢复湖泊的生态功能,保护与合理利用其湿地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尤其是生态农业,对于江西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如何通过生态建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与调蓄洪水、控制水旱灾害和血吸虫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这一课题提出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3.
EL Nino事件与洞庭湖区大水年的相关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LNino事件使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 ,使我国夏季主要雨带南移 ,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偏多 .ELNino事件有 19年韵律周期和 3 - 5年的振荡周期 ,而且ELNino事件发生当年 (即 0年 )、次年 ( + 1年 )及前一年 ( - 1年 )夏季降水状况明显不同 ,洞庭湖区的大水年与ELNino +1年具有较大相关性 .ELNino + 1年中出现大水年的条件概率为 62 .16% ,其可靠性为 80 % ,故前兆因子ELNino事件的+ 1年可以作为大水年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14.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为例,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根据降雨和流域内水利工程的现状应用情况进行降雨径流与洪水过程预报研究,同时对息县、鲁台子、蚌埠、蚌埠以下淮北以及淮南流域进行参数率定.预报模型在2003年淮河大洪水预报中进行了检验,取得了较高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春季长江中游干流出现了低水位的异常现象,通过收集长江中上游的降雨量与三峡水库的水文信息,分析2020年春季长江中游水位下降的过程和原因;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分析长江水位下降导致的城陵矶河段、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浅滩大面积出露情况;最后探讨了这些变化可能对产粘性卵鱼类繁衍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2020年春季...  相似文献   

16.
苏皖两省铁路沿线自然灾害以水成因为主,并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季节分布集中、群发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据此,可以划分出长江以北淮河中下游灾害多发区、长江以南灾害常发区和皖西北灾害少发区等三大灾害区域。  相似文献   

17.
Through intensive studies, we have established an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loss and impact caused by large-scale flood disasters, and constructed a methodological system for pre-assessing the loss and impact caused by large-scale flood disasters.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submerged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scale flood can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corresponding distribution between land-use types and types of disaster-affecting subjects, we have realized spatialization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istic data, and have completed spatialization evaluation on the loss and social impact caused by large-scale flood disasters using the spatial analytical function of GIS software. It is possible that large-scale flood can occur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Flood management requires pre-assessment on the loss and impact caused by flood disasters. Nevertheless, there is no appropriate pre-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t present. By imitating the flood happened in Yuanyang, the north bank of the lower reach of Yellow River in 1958, we did pre-assessment on the loss and social impact caused by the overflow flood. We found that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types, quant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loss caused by large-scale flood disasters. This method can determine population affected by disasters and degre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sasters. Indirect loss can be predicted as well using this method.In general this method can meet theneeds of regions affected by flood for planning and making decisions in fighting floods and reducing lo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