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分析1 247例HPV分型检测联合TCT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病例中的检测结果,研究HPV分型检测联合TCT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策略。选取医院行健康体检及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患者1 24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HPV分型检测及TCT细胞学检查,将高风险病例转诊阴道镜,进行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将活检结果分别与单独TCT细胞学检查结果、HPV分型检测结果,HPV与TCT联合检测结果对比分析。HPV分型检测与TCT细胞学检查联合检测更能够准确筛查出宫颈癌前病变的高风险病例,其结果与阴道镜下取宫颈组织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较高。HPV分型检测联合TCT细胞学检查方案在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此联合筛查方案有效提高了宫颈癌前期病变筛查的准确性,并能有效降低阴道镜的转诊率和宫颈癌前病变的过诊过治率,值得在农村妇女宫颈癌预防筛查工作及市县级医院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与杂交捕获二代(HC2)技术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16/18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对1460位宫颈病变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样本,依次进行TCT和HC2检查,并对TCT检查结果异常且HC2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结果显示:在1460例患者中有414例(28.4%,414/1460)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样本TCT检查结果异常,其中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102例(6.99%,102/1460),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62例(11.1%,162/1460),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150例(10.2%,150/1460);414例TCT检查结果异常的样本中,有224例HC2检测为阳性,其中139例PCR检测为阳性,测序分型发现HPV 16型占10.9%,HPV18型占1.7%,并且其发生率随着宫颈病变等级的增加而升高;通过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新疆北疆地区的HPV16,18型序列具有特有的性质。由此可知,在临床宫颈病变人群中,高危型HPV 16和HPV 18的感染率较高并出现序列多样性。在HPV疫苗还没有引进和实施的新疆地区,筛查应该作为预防宫颈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张熙渊 《甘肃科技》2022,(21):113-115
对比分析单一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查、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HPV联合TCT检查3种方式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实际效用和应用价值。选取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妇科门诊接诊筛查的宫颈病患者124例,经行HPV检查,同时做TCT检测,对双阳性病例再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将3种方式检查结果对比并确诊。TCT和HPV单独检查结果呈阳性者及HPV+TCT联合检查显示双阳性者73例,经组织病理学最后确诊宫颈癌前病变者62例,占84.93%(62/73)。其中,HPV+TCT联合检查出阳性病例55例,占最终确诊为癌前病变病例的88.71%(55/62),而且其诊断的特异度为47.56%、灵敏度为95.16%,相比单一检查方式结果都要高。HPV联合TCT检测在临床宫颈疾病筛查,尤其是宫颈癌前病变诊断方面准确率高,无创且效果理想,可作为早期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湘西地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瘤样病变的相关性,为宫颈癌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参考,选取692例湘西籍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宫颈HPV检测,以其中HPV检查结果阳性的2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阴性的2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均在阴道镜监视下进行宫颈多点活检及宫颈管搔刮病理学检查,病理检测结果分为癌前病变(CINⅠ,Ⅱ,Ⅲ)、宫颈癌、慢性宫颈炎.结果显示:湘西地区女性中HPV感染以HPV16(25.64%)类型最多,其余依次为HPV52,HPV51,HPV58,HPV18,HPV53为常见;CIN的加重程度随HPV感染率升高,CINⅠ,Ⅱ,Ⅲ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HPV阳性率为33.81%,HR-HPV(+)31.74%,其中单一感染HR-HPV(+)21.97%,双重或多重感染11.99%,LR-HPV(+)感染1.88%.说明在宫颈癌的筛查中高危HPV检查具有临床价值,多途径切断高危HPV感染对本地区妇女宫颈癌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湘西地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瘤样病变的相关性,为宫颈癌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参考,选取692例湘西籍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宫颈HPV检测,以其中HPV检查结果阳性的2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阴性的23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均在阴道镜监视下进行宫颈多点活检及宫颈管搔刮病理学检查,病理检测结果分为癌前病变(CINⅠ,Ⅱ,Ⅲ)、宫颈癌、慢性宫颈炎.结果显示:湘西地区女性中HPV感染以HPV16(25.64%)类型最多,其余依次为HPV52,HPV51,HPV58,HPV18,HPV53为常见;CIN的加重程度随HPV感染率升高,CINⅠ,Ⅱ,Ⅲ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HPV阳性率为33.81%,HR-HPV(+)31.74%,其中单一感染HR-HPV(+)21.97%,双重或多重感染11.99%,LR-HPV(+)感染1.88%.说明在宫颈癌的筛查中高危HPV检查具有临床价值,多途径切断高危HPV感染对本地区妇女宫颈癌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法,对62例CIN组织(30例CINⅠ、17例CINⅡ、15例CINⅢ)进行HPV基因分型及p16基因表达检测.提示p16基因和HPV基因在宫颈CIN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p16在正常宫颈中无表达,而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p16的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且与HPV有相关性.表明p16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HPV的感染程度,可作为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筛查敏感的客观性指标;HPV联合p16基因检测能显著提高宫颈病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改良导流杂交法检测103例妇女HPV基因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改良导流杂交法在宫颈病变患者的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基因型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改良导流杂交法检测103例宫颈癌筛查患者(宫颈癌组29 例,炎症组33例和正常组41例)的宫颈细胞21种HPV基因型, 并对其中的宫颈癌组同时采用杂交捕获二代系统(HC-II)行13种高危基因型HPV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不同HPV基因型的阳性率差异.计算用改良导流杂交法检测的各组患者不同HPV基因型的阳性率.结果:在103例研究对象中,改良导流杂交法HPV基因型检测的阳性率达46.6%, 宫颈癌组、炎症组及正常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6.6%、39.4%和17.1%, 各组间差别有显著性差异(P<0.005); 宫颈癌患者前10位的基因型是HPV-16(16.5%)、HPV-58(7.8%)、HPV-52(7.8%)、HPV-18(5.8%)、HPV-31(5.8%)、HPV-6(4.9%)、CP8304(4.9%)、HPV-39(3.9%)、HPV-68(3.9%)和HPV-11(3.9%), 而且存在HPV双重以上的感染.与HC-II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96.6%(28/29).结论:改良导流杂交法与HC-II检测结果无差异性,可用于检测宫颈病变患者的HPV基因型.本组宫颈癌患者最常见的5种HPV基因型可能是HPV-16、HPV-58、HPV-52、HPV-18和HPV-31, 且存在更多的HPV双重以上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比较Pap、HPV、TCT三种宫颈癌筛查方法的筛查效果。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靖远县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及住院部15~59岁有性生活并自愿接受宫颈癌筛查的女性1978例妇女分别进行TCT、HPV-DNA、Pap检测,比较三种筛查方法的筛查效果。TCT、HPV、Pap3种筛查方法的灵敏度分别为81.58%、86.84%和78.95%,特异度分别为97.32%、93.20%和83.61%;Pap、HPV、TCT这三种筛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51%、13.73%和12.40%;并联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指数分别为97.37%、91.08%和0.88,串联试验的为65.79%、97.78%和0.64。HPV-DNA联合TCT检测可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是科学、高效的宫颈癌筛查方案。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基因分型在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宫颈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PCR-反向点杂交技术对109例宫颈病变患者(宫颈鳞癌40例、CIN69例)进行HPV感染基因分型测定.结果显示,109例标本中HPV阳性检出率为100%,最常见HPV基因型为HPV16型;随着病变程度增加HPV单一感染比例逐渐升高,多重感染比例逐渐下降,单一感染以高危型HPV16型感染为主;HPV16型在CINⅠ、CINⅡ、CINⅢ、SCC中阳性率分别为30.77%(8/26)、59.09%(13/22)、90.48%(19/21)、90%(36/40),阳性率呈依次上升趋势.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与HPV感染直接相关,宫颈癌癌前病变是高、低危HPV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高级别子宫病变及癌变发生的必要条件;HPV16型病毒感染是国人子宫颈鳞癌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了解体检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型别分布及年龄特点,探讨HPV检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意义。采用凯普医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max),对1323例健康体检妇女进行宫颈21种HPV亚型感染筛查。1323例体检人群HPV总感染率为15.3%,21种亚型中有17种被检出,感染率最高的型别是HPV16,其他常见型别依次为52、58、68、53、45型,高危型感染率97.1%。1323例HPV感染率各年龄段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肃地区健康体检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相当比例,尤其是高危型,亚型分布且有一定区域性,对体检女性进行HPV分型检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病变的高表达候选基因筛查分析,寻找族群特异的宫颈癌早期预警分子指标及其与HPV感染的相关性。收集维吾尔族妇女患者子宫颈新鲜组织标本85例,其中子宫颈鳞癌53例,慢性宫颈炎32例作为对照。提取组织DNA和RNA,利用HPV特异性PCR引物鉴定HPV感染阳性和型别,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鉴定7种候选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宫颈炎或癌旁正常组织中的TK1、SPP1和ARPC2/3 mRNA检出率较低(25%—28%),在宫颈鳞癌中明显增高(62%—66%),其差异显著(P<0.05);但是ANX8、HSPA1AS100-A9和S100-P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HPV感染的角度分析,HPV阴性患者的TK1和SPP1 mRNA表达检出率较低(50.0%和44.2%);HPV阳性患者很高(82.9%和74.2%),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SPP1、TK1和ARP2/3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维吾尔族宫颈癌发生的重要标志,其中TK1和SPP1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可能对HPV感染有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2.
殷红玉 《甘肃科技》2022,(5):134-136
探究血清结核分枝杆菌IgG抗体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作用。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0月甘肃省高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37例作为肺结核组,另选取103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结核分枝杆菌IgG抗体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肺结核组结核杆菌抗原检测阳性率74.45%高于对照组3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组中IgG+38kD+LAM联合检测阳性率最高为62.75%,高于对照组的21.21%(P<0.05);血清结核抗体IgG+38kD+LAM联合检测对肺结核的诊断灵敏度为73.56%(64/87),特异度为73.33%(11/15),阳性预测值为94.11%(64/68),阴性预测值为32.35%(11/34)。血清结核分枝杆菌IgG抗体检测可用于肺结核辅助诊断,联合38kD+LAM可显著提高肺结核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与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测的相关性。方法:对就诊的1 608例有宫颈疾患的妇女,采用HPV分型检测技术进行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和TCT检测,以病理学2004年TBS分级系统为判断标准。结果:1 608例做了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样本中,阳性645例,阳性率为40.11%;在645例人乳头瘤病毒阳性中有483例同时做了TCT检测,其中ASCUS者118例,高度病变36例,低度病变24例,炎症154例,正常125例,其它病变26例。结论:HPV检测对宫颈病变可进行早期追踪治疗,提高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的敏感性,早期预防宫颈癌或发现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4.
辛文虎  潘惠娟  王芳 《甘肃科技》2022,38(2):90-92+119
探讨甘肃省部分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基因型分布特征和年龄的分布特点,指导女性宫颈HPV感染者的早期筛查和诊疗,为女性宫颈癌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分析2018年5月—2020年8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妇科门诊及体检中心行HPV检测患者21 402例,采用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测试剂盒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检测,统计23种HPV亚型的感染率,分析HPV感染的基因型特征和年龄分布特点。21 402例女性的HPV感染率为21.07%(4 509/21 402),其中,以单一型感染为主(感染率14.33%),该地区感染率排名前五的HPV基因亚型为HPV52(3.64%)、HPV16(3.28%)、HPV51(2.86%)、HPV58(2.77%)、HPV18(2.44%),不同年龄段的HPV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χ2=38.82,P<0.01),其中≤20岁和≥61岁年龄段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甘肃省部分地区女性HPV感染率较高(21.07%),以单一型感染为主,不同年龄段感染率有所差别,应重点加强HPV知识宣传和科普教育,大力开展HPV筛查及疫苗接种工作,切实降低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薄层液基细胞学及HPV16/18型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在子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薄层液基细胞学技术及HE染色对112例患者行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按照TBS(theBethesda report system)细胞学分类标准分类: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egative for introepithelia or ma-lignancy,NILM),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同时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对样本进行HPV16/18型检测。结果:①在112例细胞涂片中,NILM:16例(14.3%);炎症病变:26例(23.2%);ASC-US:44例(39.3%);LSIL:25例(22.3%);HSIL:1例(0.89%);②112例细胞涂片中HPV16/18型阳性率随着子宫颈病变加重而增高,NILM及炎症、ASC-US、LSIL及HSIL各组间相比,NILM及炎症病变组与LSIL及HSIL组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5例细胞学HPV16/18型胞浆阳性病例的子宫颈活检标本进行HPV原位杂交对照检查,结果显示细胞核均呈阳性。结论:子宫颈液基细胞学联合HPV16/18型原位分子杂交检测有助于发现HPV感染引起的子宫颈病变;HPV16/18型细胞涂片中胞浆阳性染色,可作为细胞学检查HPV阳性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吉林地区不同年龄段女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方法选定3 243例吉林地区有性生活史并要求进行宫颈病毒筛查的患者,采集宫颈脱落细胞,利用DML2000基因杂交信号扩大仪进行检测.结果吉林地区女性HPV总感染率为26.79%(869/3 243),在869例HPV感染患者中,年龄≤20岁的HPV感染阳性率为42.86%(9/21);20~30岁年龄组HPV感染阳性率为33.2%(166/500);30~40岁年龄组HPV感染阳性率为25.67%(268/1 044);40~50岁年龄组HPV感染阳性率为25.27%(329/1 302);50~60岁年龄组HPV感染阳性率为25.31%(80/316);60岁年龄组HPV感染阳性率为39.53%(17/43).结论 HPV病毒感染与年龄有一定关系,青春期、育龄期及绝经期女性的病毒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HIT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选取FHIT基因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对50例宫颈癌及4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HPV16感染的检测.结果在D3S1234和D3S4103位点上宫颈癌的MI发生率分别为18%、14%;CIN的MI发生率分别为12.5%、7.5%.宫颈癌与CIN在两个位点上的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宫颈癌在两位点上MI发生频率均高于CIN,且高级别CIN发生率高于低级别CIN.HPV感染的阳性组中MI发生率为31.8%,阴性组MI发生率为16.7%,但两组间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中存在FHIT基因的MI,准确检测MI有利于对宫颈癌的预后作出客观估计,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甘肃地区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亚型、年龄及地区分布等.方法:采用凯普医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7318名兰州女性进行生殖道21种HPV感染基因亚型筛查.结果:甘肃地区女性HPV感染率为19.9%(1 452/7 318),其中高危型HPV感染率14.78%(1 082/7 318),低危型HPV感染率3.38%(247/7 318),高危型中HPV16为主要致病亚型,占28.59%(415/1 452),低危型中HPV6占6.30%(98/1 452).1452例感染HPV的标本中,单一感染1 188例,占81.82%(1 188/1 452),多重感染264例,占18.18%(264/1 452).按年龄分组中≥50岁组HPV感染率最高,占24.24%.按地区分析,陇南地区HPV感染率最高,达到30.97%(83/268).结论:甘肃地区为宫颈癌高发区,其中HPV16是感染最多的型别,对该地区女性进行子宫颈癌的筛查和防治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卢虹  蔡扬  于燕妮 《贵州科学》2007,25(Z1):400-406
目的:通过了解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STK15)及蛋白质53(p53)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p53/STK15转激活非依赖通路在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材料与方法:正常口腔黏膜8例,上皮异常增生组织2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43例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了解STK15及p5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各组间的差异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STK15在正常口腔黏膜阴性表达,在上皮异常增生组及OS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74%(11/27)、67.44%(29/43),其阳性表达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正常口黏膜阴性表达,在上皮异常增生组及OS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04%(10/27)、48.84%(21/43),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SCC与异常增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及OSCC中STK15和p53同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8)、18.52%(5/27)、41.86%(18/43),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SCC中STK15)阳性表达率在p53阳性表达组和p53阴性表达组分别为85.71%(18/21)、50%(11/2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K15、p53阳性表达率在OSCC伴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STK15过表达是口腔黏膜癌变过程的早期事件并且可能与口腔癌发生进程有关.②同时发生突变型p53和STK15表达增高可能在OSCC发生中有意义,从异常增生最终演变成鳞癌可能有二者协同作用的参与.③STK15过表达对OSCC淋巴结转移有影响,可能成为判断OSCC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上皮内瘤样病变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颈癌前病变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检查结果.方法应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HC-2)检测高危型HPVDNA联合细胞学检查,同时进行阴道镜检查,以宫颈活检组织病理为确诊.结果高危型HPVDAN检测CINⅡ、Ⅲ的敏感度92.43%,阳性预测值5.18%,阴性预测值99.87%.宫颈细胞学检查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2%、11.59%、99.68%;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0.21%、11.16%和99.59%;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9.01%、31.82%和99.29%.高危型HPVDNA检测联合细胞学检查CINⅡ、Ⅲ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8.89%、5.27%和100%.结论高危型HPVDNA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中有很高的敏感度,高危型HPVDNA检测联合细胞学检查,具有较强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