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宪明 《科技信息》2007,(18):191-191,223
当前,日语在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在这种环境下,对于广大日语爱好者来说了解日语中的“砕しナた表現”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对比的角度对日语中的“砕しナた表現”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研究,认为“砕しナた表現”虽然不是日语中所特有的,但却是日常会话中随处可见的语言现象。研究这一问题对日语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瑞雪 《科技信息》2012,(23):19+51-19,51
补助动词「てみる」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本身就是有助词「て」和动词「みる」所构成的。其意义很单纯,表示尝试的意义。但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其意义及用法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和性质。从语用学的角度,就是要将日语中的语言现象放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进行分析,理解,最后得出这一语言现象的深层含义。本文是将日语中补助动词「てみる」放在语用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首先研究日语补助动词「てみる」的意义和功能。「てみる」从语法的角度来讲是表示尝试的意义,在本文的研究中要探究「てみる」解释为尝试的原因。同时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てみる」的"结果期待性"和"体验性"双重含义。由于在日语教学中对于「てみる」的解释一般只看到"尝试"这层意思的用法,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不能单纯的拿"尝试"这层意义进行分析理解,因此探索「てみる」在不同的情形,不同的场合下的意义及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语提示助词「は」在日语语法,修辞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使用频率极高。「は」的主要作用是提示主题和表示限定及强调,如何正确地区别它们的作用,对于理解日语句子至关重要。针对这个问题。从三个大的方面提出其作用的辨析方法,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日语研究和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宏恩 《科技信息》2009,(30):I0147-I0148
日语汉字"中"的读音规则仍然和其他汉字一样,存在着训读和音读两种现象。作为独立词(自立語)时,"中"只有其训读发音「なか」的读法。作为合成词(複合語)的一部时,读音则相对有些复杂。在日语合成词中,无论是人名还是地名几乎都是训读音「なか」。如人名「中井竹山(なかいちくざん)」、地名「中伊豆(なかいず)」等。在汉语中的人名、地名以及汉语式的日语单词中,"中"的读音以音读音「ちゅう」居多,如「李中玉(りちゅうぎょく)」、「中南海(ちゅうなんかい)」、「中肉(ちゅうにく)」、「御中(おんちゅう)」等。当然也存在「じゅう」的读音如「心中(しんじゅう)」。汉字"中"作为接尾词时,读音只有音读音「ちゅう」和「じゅう」两种情况,读音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田惠 《科技咨询导报》2012,(19):226-226
日语中的授受动词在日语学习中是个难点。本文通过例句对三组授受动词进行比较,解析了「あげる」、「もらう」、「くれる」作为授受动词的用法,也同时介绍了这三组动词作为补助动词时的表达。授受动词不仅仅是单纯表示"物的移动",也经常作为包含敬语的依赖表达来使用。  相似文献   

6.
李霞 《科技信息》2011,(21):I0203-I0203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中国学习者会发现,同样一个中文的词语在日语的词汇中,既有外来语这一词类,又有汉语这一词类。例如「スポーツ」、「体育」、「運動」也就是说外来语单词「スポーツ」翻译成中文后,与汉语词汇「体育」、「運動」翻译成中文后意义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刘青 《科技信息》2011,(22):I0163-I0163
移動表現の研究は、広く言語表現一般の性質を知るための重要な手がかりとなりうる。代表的な移動動詞は「来る」「行く」である。「来る」「行く」の使い方は話し手の視点と深い関係がある。本稿では、視点の置く場所によって「来る」「行く」の使用を分析しようと思う。  相似文献   

8.
彭方洁 《科技信息》2008,(20):184-185
在中文的会话之中,“我”、“你”、“我们”、“你们”等的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英语会话中,第一、第二人称的“I”、“you”也频繁地出现。而在日语会话中,很少出现「私」、「ぁなた」等人称代词,特别是第三人称「彼/彼女」、使用的频率则更少。本文就日语对话中的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及「コソァ」系列代词之间的联系,来探讨日语中较少直接使用第三人称代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日本語には「すみません」を初めとする詫び表現が多くの場面で多用される。「すみません」は中国語では「ドウィプーチ〈對不起〉」であるが、中日における詫びの意識にはいろいろな違いがあると考  相似文献   

10.
闫朝华 《科技信息》2013,(23):155-155,164
在日语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表示自发性的动作行为表现方式,经常使用的助动词「れる、られる」动词「なる」等等都表现出日本人在思维和伦理构造上对于自发性的尊重和喜好。本文通过对助动词「れる、られる」、动词「なる」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考查,来进一步探究自发性对于日本人内在的思维构造的影响,以及潜藏在日本文化中的自发性元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主要调查汉语动词给和日语动词「与える」的意思,然后汇总『中日对译汇编』中的实例,分析给和「与える」的对应关系,让大家明白它们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日语教学实例为依据,指出受母语方言影响,长江流域地区的日语学习者发音存在的问题。在测试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人学习者带有特殊性的日语发音,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对中日相似辅音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异同展开论述。提出「ナ」行和「ラ」行假名发音的矫正方法。日语教师应分析来自不同地区学习者的发音并给予相应指导,在严格指导后,日语发音问题会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3.
关于「~ていない」和「~ないでいる」这两个在日语中不一样的否定式的时态翻成中文很多时候有极大的相似性,对日语学习者肯定会造成不小的困扰。本文旨在通过对两者进行分类考察和分析来使其区别明确化。  相似文献   

14.
史凤玉 《科技信息》2010,(18):I0129-I0129
日语中「見える」「見られる」都属于「見る」的可能表达,意思相近。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互换,有些情况下只能使用其中的一个才准确,如何区分并掌握两者的异同,这对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个难点。为此本文着重从「みえる」「みられる」两者语义特征的基础上,对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谢建梅 《科技信息》2011,(11):I0247-I0247
よく王家衛が村上春樹の真似をすると指摘されるのが数字を頻繁に使うところと、身の回り品への執着心を表現するシーンの多さである。『ノルウェイの森』(以下『森』)には、年と歳がよく出てくる。冒頭の「僕は三十七歳で、……」から始まり「キズキ」が死んだ「十七歳の五月の夜」、「けっこういろんなことが起こった」  相似文献   

16.
中梦冬 《科技信息》2010,(16):115-115
日本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甘え」文化,它构成了日本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从而产生了「甘え」的日语。省略暧昧表达是「甘え」日语其中的一种表达形式,它避免冗长,言简意赅,通过以心传心,给交际双方带来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孕育了日本人的「甘え」意识。  相似文献   

17.
「は」和「が」难以被中国的日语学习者使用和区分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中日两种语言,在两者当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并以此导入该语言现象,可以使学生快捷且准确地掌握「は」和「が」的基本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有生物与无生物分别作主语的情况下,考察了移动动词「あがる」与「のぼる」在表示空间移动语义时的异同点。本研究力图在语义分析上得出有参考性的结论,为日语近义词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秀林 《海峡科学》2012,(11):78-80
当初日本从中国引入汉字时,按照中文汉字的发音而引入.虽然经历了这么久的文字变化,还是不难发现日语的汉字音读与中文的发音有众多相似之处.该文通过日本常用汉字的音读与拼音的比较,从中发现拼音的声母与日语音读的子音有着相对完整的对称关系.而韵母与日语母音之间的关系虽然较为复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例如韵母「ang」、「iang」、「uang」的日语音读的母音为「ou」,韵母[er」的母音为[i」,而且没有例外.  相似文献   

20.
「は」和「が」难以被中国的日语学习者使用和区分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中日两种语言,在两者当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并以此导入该语言现象,可以使学生快捷且准确地掌握「は」和「が」的基本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