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认为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在叙事技巧和可读性这两个方面,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某种异趣和新意。叙事中的意义颠覆与由此带来的阅读效果,构成了施蛰存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而上海作为一个商业发达的消费性城市,直接影响到施蛰存把写作、发表出版及销售经营融为一体的新型创作理念的形成,叙事的技巧性与文本的可读性也由此成为通过形式魅力招徕读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文艺心理学及文艺社会学角度论述了施蛰存小说创作道路的主要特点及成因,认为施蛰存走过了一条把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融合的创作道路,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开放心态是其主导性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3.
理性烛照下的心理分析--施蛰存小说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施蛰存小说创作的具体内容来看,无论是在选取文学表现对象的原则上,还是在文学把握现实的方式上.施蛰存都没有走向现代主义的非理性的极端,而是本着鲜明的理性精神来选取对象和把握现实的。他描写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并不是因为他否认外部世界的可知性、可把握性,而恰恰是因为他希望通过对人内在心理世界的分析描写来获取探索人类心灵奥秘把握人的真实的本质的一种方式,以便更好地揭示生活的真相。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以心理分析小说而闻名。学术界都倾向于把他当作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本文认为施蛰存不是新感觉派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应当定性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横向借鉴、碰撞、融汇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以心理分析小说而闻名,学术界都倾向于把他当作作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本文认为施蛰存不是新感觉派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应当定性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横向借鉴,碰撞,融汇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体维度,施蛰存历史小说叙事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就人格倾向来看,施蛰存具有孤独、退守等特质,在心理类型上属于内倾型人格,在叙事上倾向于叙述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就心理需要来看,施蛰存生长在基本需要相对满足的环境,自我实现在当时成为意识中心。在创作上,意图开辟一条新路径;就个人经验来看,施蛰存通过作品翻译,掌握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创作的方法,并将它运用于实践,创作出迥异于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7.
人格退行: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心理,是一种新的视角。沈从文在乡土小说中所建构的理想的生存图式,心理根源是其人格发展在童年时期出现的“停滞现象”,在都市遭受精神挫折后,出现了“退行”。这种“人格退行”决定了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的创作基调和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上风格较为独特的作家,他一生的小说创作,大致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对人性美的赞颂和讴歌,这主要表现在他已获得世界声誉的“湘西世界”小说的创作上;二是对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种种社会阴暗面或罪恶势力的揭露和鞭挞,这主要体现在沈从文的都市小...  相似文献   

9.
施蛰存将自己所掌握的西方文化资源组织进小说叙述之中,勾勒出一幅独特的上海都市线条。然而,他笔下这个对现代都市共同体的想象中,渗透着传统的情怀,他在对西方创作手法的迎与拒双向运动中不断增强着迎纳过程中的心理承受力。因此,上海对于施蛰存的意义,不在于提供了有关写作的对象,而在于快捷地提供了新异的西方观念,施蛰存在上海都市中,烙印上了一个都市外来者的身份印记。  相似文献   

10.
自"五四"新文学开始,文坛便有一种充满了民间乡土气息,洋溢着萧散自然情调的创作倾向。沈从文的创作态度和创作风格,都是一种任凭自然的自我流露。沈从文散文的精华如景物描写、人物刻画、行文笔法受到的影响大都来自道家学说以及我国传统的隐逸文学。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两篇文章中曾详尽论述了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从沈从文与湘西的关系角度、对作家创作的成功奥秘作一番总结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商业文化与海派氛围,加上现代中国激烈的社会矛盾催生了新感觉派小说的发生与发展。施蛰存作为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说《梅雨之夕》很好地把握住了现代人的现代心理。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以性心理为视域焦点,将其细腻的笔触深入到都市,深入到尘封的历史,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描写性欲压抑、探索人性奥秘、状写内在的真实,展示了其对人性独特的思考和阐释,堪称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第一人。本文主要以《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三个小说集为基点,详细阐释了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小说的实验性探索。  相似文献   

14.
到了四十年代初,以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已不复存在了,但是,施蛰存并没有放弃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对鲁迅的小说《明天》所作的精神分析,即是其例。中国新感觉派所开辟出来的“新蹊径”,仍然以它的巨大魅力,吸引着许多后继者,其中比较学有所成者,便是都市文学作家中以徐讦、无名氏和张爱玲为代表的后期心理分析派。  相似文献   

15.
兼具作家与评论家风范的刘忠诚被誉为文学奇士。他在戏剧、小说创作和文艺评论度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都有突出成果,并产生过轰动效应。他的作品深埋思想的炸弹,他的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他的突出建树、艺术特质和“创风格、创流派、创体系”的创新意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贯穿沈从文作品中的一个总的思想基调是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对人性复归的渴望,沈从文作品再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其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多姿多彩,开拓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本文意图从心理描写方面探讨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施蛰存曾因怎样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有过一场争论。尽管鲁迅站得更高 ,问题看得更透 ,但施蛰存的观点本身也无可非议。然而由于两人的争论并未在一个统一的交点上展开 ,致使争论的价值大受影响 ,不过鲁迅高明的辩论技巧着实令人叹服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沈从文情爱小说创作中的矛盾心理进行评析,指出矛盾的根源在于自然道德与宗法道德两种相悖的道德评判尺度产生的碰撞。进而认为沈从文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就是构筑了幻想中的彼岸世界,以美与善的标准来写湘西边地人生应然的样子,通过建筑文学乌托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再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等诸方面,也都有着多样的特点,开拓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本文从心理透视、小说的意境、小说的语言、小说的文体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在沈从文看来,美在生命,艺术创作是求得生命的永生。他的作品影响了当代文坛的一些作家,诸如张承志、水运宪、古华等。研究沈从文的作品和他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已经成为横贯欧美的文艺思潮,而在苦难深重的中国,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和呼唤英雄气概的浪漫主义仍然是新文学的主潮。然而,新进的现代主义也必然要突破中国传统的铁壁,在“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大合唱中,奏出她们自己的乐章。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施蛰存等“新感觉派”小说以其不合国人“口味”的独特面孔出现在上海滩上,引起了人们的瞩目。施蛰存(1905—) 二十年代末开始写小说,早期作品很有些现实主义风采。这之后,他“想在创作上独自去走一条新的路径”,开始了对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探索和尝试。他引进弗洛伊德的学说,并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精神分析学说,挖掘和表现潜意识的心理流程,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