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外转辨猜     
“内转”和“外转”是等韵学上的一对概念,由于最早分内外转的韵图《韵镜》,也没对内外转的含义加以说明,于是后来的治等韵者,便有了各种解说。大致有以下两种意见:一种解释是说,“转”是指韵图中有没有真正二等韵,有者叫外转,无者叫内转,这是对“内外转”传统的解说,基本继承了《四声等子》和《切韵指掌图》中“辨内外转例”的观点;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内外转与唇之开合、舌之伸缩、主要元音之侈等发音方面的因素有关,被视为对“内外转”的异解。因缺乏有力的论据,内外转究竟指的是什么?古之韵图作者是根据什么分韵图为内外转的?音韵学界还没有能使人信服的定论,一般人也只好拘守传统,“内外转”也就成了音韵学上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有十种基本用韵模式。尽管赞和正文部分的用韵方式不同,但句尾韵是刘勰最普遍的押韵方式。这一特质使得《文心雕龙》批评话语在声音系统上具有回环和谐的旋律美。而且刘勰从不凑韵,往往于意转处转韵,令文气通畅,音韵天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写刻于1275年的八思巴字碑刻《龙门神禹庙圣旨碑》的用字进行研究,发现其所涉及到的韵母、韵部与《蒙古字韵》的相符程度很高。该文献共出现95个八思巴字字头,而真正关系到韵字归部的与《蒙古字韵》的差异仅有一处,即■(-■-)尧。我们据此可以推断,在《龙门神禹庙圣旨碑》(1275)写刻的至元十二年即公元1275年,作为八思巴字书写规范依据的《蒙古字韵》应该已经成书。  相似文献   

4.
孙吾与为江西丰城人,经历元末明初两朝。所著韵书有两种,均已亡佚。现存《永乐大典》保存其部分内容。经考证可知:《韵会定正》为韵书,《韵会定正字切》或《字切》为韵图或为具有韵图性质的韵书。《韵会定正字切》的作用是直观反映《韵会定正》反切拼读成音的情况。二者的关系应相当于《韵镜》与《广韵》。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承载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历来传本众多、复杂,而新出土的简帛文献为我们进一步整理、阐释和利用《老子》的文本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保证,其中就包括对《老子》的韵读材料进行重新的辩证。清代江有诰的《老子韵读》是古音研究的主要著作之一,对它的研究、辩证能够为古音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依据,而利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对其进行对勘则可以发现并纠正江氏的某些疏失;此外,对"韵例"的概括和科学认识也可以对相关材料的整理起到删繁就简的作用,使得《老子》的韵读情况更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承载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历来传本众多、复杂,而新出土的简帛文献为我们进一步整理、阐释和利用《老子》的文本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保证,其中就包括对《老子》的韵读材料进行重新的辩证。清代江有诰的《老子韵读》是古音研究的主要著作之一,对它的研究、辩证能够为古音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依据,而利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对其进行对勘则可以发现并纠正江氏的某些疏失;此外,对"韵例"的概括和科学认识也可以对相关材料的整理起到删繁就简的作用,使得《老子》的韵读情况更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7.
通过《集韵》《广韵》小韵及反切的对比,可发现《集韵》有新增小韵与同韵内其他小韵重出的现象.《集韵》新增重出小韵共149个.根据小韵重出对象的不同,《集韵》重出小韵可分为四组,同时参照《广韵》音系中有无同韵系内相同声母、韵母拼合等,各组下又可分四声相承类、同部位相承类、新增拼合关系类、新增转移类等四个小类.重出小韵之间的实际差别是深入研究《集韵》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杨豪 《皖西学院学报》2023,(1):127-132+150
兰茂《韵略易通》、本悟《韵略易通》、毕拱辰《韵略汇通》三部韵书体例相承、韵字相近、旨趣相符,在形式与内容上具有内在继承性。然本悟《韵略易通》、毕拱辰《韵略汇通》与兰茂《韵略易通》形式上并未完全保持一致,主要表现在韵字的改(错)用、释义的变用,以及反映语音演变的相关批注,形式上的差异内含作者的语音革新意识,如韵部的分并、入声韵的演变、因声母清浊产生的声调变化等。  相似文献   

9.
《韵镜》版本众多,且大多流传于东瀛日本。中国学者对此鲜有介绍。日本学者对此有介绍者,然所作皆为日文,不便中国学者了解。通过对目前所见《韵镜》各版本的考述,有助于提高学界对《韵镜》的认识,推动《韵镜》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以上古《诗经》韵系和中古《广韵》韵系为参照,对曹操诗歌用韵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把它与《诗经》和《楚辞》中的合韵进行比较,以加深对魏晋时期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考察明代莞籍诗人用韵,并与《广韵》对照分析韵部之间的分舍,归纳出22个韵部:9个阴声韵部,9个阳声韵部,4个入声韵部。明代莞籍诗人韵部系统既不同于历代诗人奉为圭臬的《广韵》音系,也不同于代表当时官话音系的《洪武正韵》,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切韵》到底代表哪个语音系统,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切韵》编撰的宗旨、它的成书过程、当时实际的语音状况以及《切韵》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等等方面来推论《切韵》代表的是隋代活跃在金陵和洛阳两地的文人士族口中的读书音。 陆法言为何要撰写《切韵》?他在《切韵序》中明白地说是要“赏知音”。即为精通音理者而作。既要赏知音,就必须精细地审音、正音,做到“剖析毫厘,分别黍累。”王显  相似文献   

13.
《集韵》见、溪、疑、影、晓反切上字的分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广韵》一系的韵书里,牙、喉音声纽的反切上字,有一、二、四等一类,三等为另一类的分用趋势。《集韵》除接等的分用不同外,还有按开、合口分用的趋势。《集韵》这些反切上字的分用,显然受到当时盛行的等韵学影响,反过来又影响了《礼部韵略人《古今韵会举要》等一些韵书的反切。因此,研究《集韵》牙、喉音切上字的分用,并把它与《切韵入矿韵》及万关等韵图加以比较,木仅对了解北宋时期的语音情况有益,而且对隋唐至宋的一些音变现象也可提供线索,同时还可为解决《切韵入《广韵》及的图中尚存的问题提供材料。由于只有见…  相似文献   

14.
高本汉建立的音韵研究范式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整个研究过程都是在等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等韵的框架内研究《切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优势显而易见。但是,高本汉当时对韵图的认识和运用存在某些偏差,使得在等韵的基础上建立的《切韵》研究模式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全宋诗》第69册《林景熙·三》据清戴第元《唐宋诗本》卷六二辑录佚诗一首,题《知宗柑诗用韵颇险,予既知之,复取所未用之韵,续赋一首三十韵》,实误。此为宋王十朋诗,见《梅溪集》后集卷十九,应加订正。  相似文献   

16.
上古音系声类研究,有清以来主要依据《说文》,本文吸取近年来古文字研究成果,对第四版《全文编》中的谐声关系,利用数理统计公式进行了几率计算,并以《切韵》音系上推,构拟了两周金文音系的声母系统.  相似文献   

17.
《古音略例》是明代杨慎为了更好地考定古音音读而作的分析古韵韵例的著作。它列举了先秦、两汉散文中的少数典型韵例,考察分析了《诗经》等韵文中的特殊韵例,纠正了前人对某些韵例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切韵指掌图》曾被视为最古的韵图,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其影响超过了其他韵图。各代学者对《切韵指掌图》的研究可谓面面俱到。关于作者的问题、撰述年代、成书方式、所据韵书,以及对实际内容的全面考查,各代学者都有精到的见解。同时对它的入声、列等、重纽等问题,也有深入的探讨。对《切韵指掌图》的研究加以综述,是对其研究状况的总结,为学习这本韵图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9.
自从高本汉的划时代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和《汉文典》发表以后,汉语音韵学的面貌为之一新。数十年间修订、发展高氏学说的著作蔚成大观。把这些新的成就作一概要的回顾,目的是为了踵武前贤,开拓新路,迎接新的音韵学时代的到来。一、关于《切韵》性质的讨论从《切韵》音系出发,上可推周秦古音,下可推宋元音韵,此实为汉语音韵学研究之枢纽。所以,对《切韵》性质的认识,自然涉及到整个汉语音韵学赖以建立的基础。如果认为《切韵》音系是一个综合古今南北的“大杂脍”,根据《切韵》进行中古音构拟,自然毫无  相似文献   

20.
《洪武正韵》作为明代官修韵书,对当时的朝鲜影响较大。朝鲜根据《洪武正韵》编写了一些重要的汉语学习用书。至今这些文献对汉语近代音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以这些对音文献为佐证,可以促进对《洪武正韵》的研究,并能够提出较为可信的参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