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加拿大是世界典型的移民国家,移民对加拿大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纵向调查加拿大移民,利用各种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指标,考察了它们在加拿大新移民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作用.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很大程度有助于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和提高社会经济规模(SES),但社会资本的作用受本身类型和人力资本、移民的种族和经济一体化形式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温州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带来了温州经济的发展。温州移民文化呈现多种形态,其中包括温州侨乡的移民文化、旅居地的移民文化和新温州人的移民文化。温州移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温州移民社会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考证了唐宋汀江流域的移民、人口发展和时空特点,分析了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成长的辩证关系。对唐宋时期汀江流域移民、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兴衰的关系分析表明:汀江流域作为客家的主要发源地、祖籍地和社区不仅具有移民史和人口学的一般特征,而且由此还演化出颇具流域特色的社会经济结构,即闽西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4.
蒋素琼 《科技信息》2010,(34):I0157-I0157
2010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在德国试图建立多元文化社会的努力"彻底失败",反映了在经济紧张时期,德国社会反移民情绪的上升。本文简述德国穆斯林移民的历史,分析德国穆斯林与德国主流社会的关系、德国多元文化失败的原因以及穆斯林移民完全融入德国社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丹江口的实证研究,识别出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项目中的移民驱动力,建立了一个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气候因素在内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项目移民驱动力框架。认为经济因素对移民意愿的影响最大,而气候因素的影响最小。气候的影响是间接的,并体现在经济、政策、人口和社会等四个驱动力之中。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移民途径如何具体化,本文针对开县及淹没区社会经济状况、劳动力特征、就业特点等,探讨了开发性移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揭示了开发性移民在产业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生态移民社会融合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心理和文化方面。文章从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分析,认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总体融入水平还不高,还需政府、社会以及移民自身三方面共同努力。只有这样,移民才能从"二元社区"完全过渡到"敦睦他者",逐步走向"同质认同"。  相似文献   

8.
运用模糊数学对宁夏移民满意度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并对影响移民满意度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资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影响移民满意度的各种因素,为促进移民区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中,实现了由昔日他国殖民地到今天雄霸世界的超级大国角色的转变。究其原因,移民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研究移民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揭示美国长期保持经济竞争力的秘诀,希望能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所启示,毕竟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和阐述加强水库移民社会稳定管理意义的基础上,对水库移民社会稳定管理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加强水库移民社会稳定管理的4条对策: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水库移民社会稳定管理;加强水库移民社会管理顶层设计,有序推动移民社会稳定管理;着力创新水库移民社会管理,推进移民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科技运用,构建精细化的水库移民社会稳定管理。  相似文献   

11.
1781年以后,根据清政府"善后处理"的情况来看,撒拉族失去了元明时期在朝廷当中的辉煌历史,朝廷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社会的监管,代之而起的是受到了清政府更加严厉的控制。更为严重的是,在国家权力的强势压迫下,撒拉族的传统社会结构被迫重组。总之,这些打击与旨在同化的政策,并没有真正缓解撒拉族与朝廷之间的仇恨,反而激起了撒拉族的斗争勇气,在此后的多次起义都证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分家阄书是研究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同时对经济生活研究也有不可或缺的价值。《乾隆黟县胡氏阄书汇录》记载了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九年(1744)共计180年胡氏家族八代人的财产阄分情况。胡氏家庭经济在明清两代呈现上下波动状况,这与家族经营管理,命运坎坷,人员兴寡有着较大的关系。此份材料向我们展示了明清徽州社会基层家庭生活基本状态,有起有落,影响因素多,使人们得以进一步地了解徽州当时的社会经济变化。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论述了以饲养马、牛、羊等牲畜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在青藏高原诸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明代至清前期,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畜牧业生产依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肩负着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明清政府在高原地区和接近高原地区设置的官营茶马贸易和官办马场,客观上对民间畜牧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史为鉴,如何在生态环境脆弱的条件下推动高原地区经济的发展,以满足当地人民日常生活所需也是我们当代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家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状态密不可分,作家只有沉潜到生活的最深处,感受到时代的强有力的脉动,才有可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作家张廷竹和他的“大时代三部曲”(《大路朝天》、《盛世危情》、《清平世界》)以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深刻介入社会问题,展现社会众生相,揭示人本性中的善与恶在非常状态下的激变,着力于对人的灵魂的探索与改造,探索未来发展之路,不失为一个时代的“醒世恒言”,也为改革文学提供了新的范本。  相似文献   

15.
对今文山地区来说,移民活动的高潮是到了清代中叶特别是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之后始出现,外地汉族移民主要分布在府县治所及其周围、交通大道沿线集镇,少数民族则主要居住在广大的山区、半山区。与明代相比,文山地区在清代得到较大的开发,特别是玉米的传入并迅速成为山区的主要作物,促进了山区的农业开发。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统治的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对教育的积极倡导,特别是汉民的迁入并逐渐向其他民族聚居地区渗透、扩散,这些都对文山民族社会产生了渐进的影响,导致其社会逐渐发生缓慢的变迁。不过,由于移民的数量及其分布尚较为有限,民族地区的变迁是较为缓慢的,这也是今天部分民族村寨仍保存下来较多的民族传统习俗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环保意识的内容有了很大扩展,他们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而提出限制人类滥垦行为以保护自然环境的观点,同时他们积极应对各种环境问题,更加重视公共环境卫生。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的环保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其环保意识体现于民间碑刻、契约文书和地方志中,是在继承了先民环保传统的基础上,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形成的,与政府环保政策相辅相成,特别注重对人地资源的维持和水土资源的保护。明清时期江南士绅们借助自身在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优势,将环保意识付诸实践,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的环保意识对当今的环境保护事业具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锦屏县文斗寨某家族所保存的自清代乾隆以来的契字文书,展示了特定区域历史背景条件下家族成长及村落社会生活若干方面的大致情形。从中可以了解到,区域社会以木材的种植与伐运为中心的经济生活中,王朝国家推行的土地制度及相关政策,塑造或改变了地方社会的地权观念以及以地权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帝国时期,是德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重要转型期。在此期间,德国的跨国移民趋势发生了逆转,从典型的移民迁出国变为迁入国。这种逆转,既是德意志帝国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改变的表现,也是其工业化、资本主义化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重视儒学教化既是清朝崇儒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朝贯彻其治国方略、实现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清代的儒学教化具有制度化、大众化以及重视典型教育的特点,因而清代的儒学教化扎实有效,对清代地方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保头制度是清末及民国时期流行于凉山地区的一种半官方、半民间的制度,其存在及运行与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社会、凉山彝族社会性质和当地民族关系等紧密相关。此种制度通过保费把投保人和保头联系在一起,建立一种临时的或长久的合作关系,但在这种关系中投保人和保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而其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制度。总体而言,其对地方社会和整个国家而言,消极作用是占主导的。然而这种制度却能够流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民国时期政府对彝族聚居地区治理的不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