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BP世界能源统计(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0)数据,对全球常规能源状况及常规能源发展带动的新能源发展做出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一是全球常规能源探明储量在增加,可增加相比消耗的增长是缓慢的;二是常规能源输运是全球重要而繁重的输运;三是全球能源处于从常规能源到新能源过渡的转型期,新能源发展迅猛,目前虽然不能和常规能源相比,但未来将超过常规能源。世界能源处于一场新的革命阶段,关注世界能源状况和发展,建构中国能源与世界能源的种种关系极为重要,国家应充分认清世界能源的客观现实,为这一场革命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安永花 《科技信息》2010,(22):I0386-I0386
一、前言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值,石油、天燃气资源不足,以煤碳为主的能源供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的CO2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并且随着常规能源的枯竭,将会极大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发展与民生。  相似文献   

3.
新能源答问     
小玲玲:博士爷爷好!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请问世界上的能源有哪些种类? 老博士:能源的分类有多种,按现阶段使用的成熟程度,可分为常规能源(煤炭、石油、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后续能源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续能源是指 :技术上可行 ,经济上合理 ,环境和社会可以接受 ,能确保供应和替代常规化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它们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海洋能等)、地热能、核能、氢能。一、发展后续能源的战略意义1 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能源的严峻挑战 ,要求我们考虑常规能源的接替问题21世纪我国将加入到全球化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去 ,竞争的核心战场将在高科技领域。新世纪经济增长点 ,将不再是过去的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密集的行业 ,而是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高新技术领域。一些技术发达国家将利用高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传统化石能源在支撑人类前行的同时,大量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过量二氧化碳,也带来了气候变暖、酸雨、山火增多等一系列负面效应。为了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国际社会逐渐达成共识:我们必须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新一轮能源更替,已是大势所趋。面对悄然而至的第三次能源革命,我们不禁会思考,在不久的将来,哪种新能源会成为人类在追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新支点呢?本期的"华龙一号:更安全的核电技术"特辑,从核能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  相似文献   

6.
《华东科技》2010,(5):72-74
中国的能源之路能走多远?中国的能源现状分布如何?在危机和转机并存之际,我们又有哪些相应的对策?本期科普大讲坛将带您走向可持续的能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现有的常规能源在不断地减少,并趋于枯竭。而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与传统能源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些能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无污染,形成规模化生产后成本也将会降低,可作为辅助能源。  相似文献   

8.
公元1996年4月16日,人类又报告了一项振奋人心的消息,茫茫宇宙的太阳系中,又有一颗行星被发现。一个世纪以来,人类以惊人的速度飞跃发展,旧的科学知识迅速成为过去,新的科学知识又不断涌来。地球总有一天会死亡,能源用完以后怎么办?……。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燃气。可是,人类越发达,这些能源的用量就越大,不久的将来,这些能源将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化石能源发展由低效走向高效,由高碳走向低碳。能源替代将是长期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和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过渡。天然气以其常规和非常规巨大资源和高储采比成为低碳化石能源发展的重要阶段,并将成为第一能源。利用化石能源中相对低碳的天然气已引起世界范围的热议和重视,天然气将成为走向能源低碳化的桥梁。天然气在中国也是“新”能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0.
邓旭  姚亚明 《创新科技》2017,(10):28-32
近年来,非常规能源快速兴起,形成了和常规能源、新能源三足鼎立的格局。为了使人们对上述这些能源特征、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能源重新定义和分类。本文通过当前能源结构、分布、使用情况,从成因角度将能源分为三种,即:来自地球本身、来自宇宙其他星球和来自二者的相互作用。同时,提出了非常规能源是今后一种新的能源类型,分析了全球和我国主要非常规能源种类、资源潜力、勘探开采现状,以及面临的地质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既指出了它的特点,又指出了它与常规能源的密切关系。特别是,指出了我国发展非常规能源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杭州科技》1996,17(3):30-30
从现在起的10年是新旧两个世纪交替更迭的时期,这10年里科技的进展将会为下个世纪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未来10年科技发展的重点在哪里?科学家们在哪些领域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这是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根据科学家们的预测,生物技术、新型材料、高性能能源、数字式高清晰度电视、抗衰老研究、新的药物和医疗方法以及使用混合燃料汽车等,在今后10年里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 科学家们早就预言,下个世纪是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12.
骆昌芹   《少儿科技》2020,(1):45-45
“什么,用湿空气烧饭?我可从来没听说过!”看到标题,你八成会这样吃惊地嚷起来。是的,我们以后有希望用湿空气烧饭。这不是奇谈怪论,而是科学家正在用心研究的一项新技术。我们知道,人类一直在寻觅除煤、石油等燃料以外的能源,现在原子能、太阳能、风能等已经在能源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还有哪些能源可利用呢?有人想到了湿空气。  相似文献   

13.
《广东科技》2010,19(13):73-73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联合基金项目“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通过了中国工程院组织的中期检查。项目组在前期已经掌握的资料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蔡爱富 《科技潮》2000,(9):141-141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1991年批准成立“广东省能源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与广州能源研究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98年4月,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并入广州能源研究所。1998年被中国科学院定位为中国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型研究所。全所现有高级研究人员66人,中级人员90多人。该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正与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5.
卢海 《广东科技》2003,(6):29-29
包括煤炭、石油在内的化石能源是否会被耗尽的问题,人类已争论了相当漫长的时间。早在20世纪30年代,有科学家就言语谆谆地呼喊,化石能源只够使用30年;到了60年代,又一批科学家奋起疾呼,称再过30年化石能源必然耗尽。可是一个又一个30年过去了,化石能源“耗尽”的年限非但没有变短,反而在加长。是科学家们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吗?是化石能源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又“猛长”出来了吗?都不是,主要原因是,我  相似文献   

16.
《科技潮》2004,(9)
在2010年、2015年、2020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是什么状况?用能水平如何?在不同的能源政策支持下,北京市需要消耗多少能源?这是《北京市能源供需分析》课题所力求解答的问题。《北京市能源供需分析》是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承担的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课题,课题组通过对北  相似文献   

17.
手机发展的下一次浪潮会在什么时候?今后20年内,手机的功能和外形将发生什么变化,会怎样影响人们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种名为“食人鱼”的南美鱼类在广州、南宁、沈阳、成都等我国多个大城市的宠物市场热卖,各地的相关管理部门与生态专家对此如临大敌。“食人鱼”真的会吃人吗?它们又是怎样从遥远的南美亚马孙河流域流入我国的?生态专家为何提醒人们当心“养鱼为患”?  相似文献   

19.
《少儿科技》2015,(3):8
<正>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100亿,世界经济的规模将是现在的3倍。到时,全球的生态情况会是怎样的呢?不久前,中英同步举行发布会,正式推出一种全新的在线分析工具——"全球能源计算器"。它由英国、美国、中国、印度和欧洲的若干个国际组织合作开发,将能源系统分析和气候影响以一种非常直观和简单的方式呈现。人们能用它模拟分析全球到2050年可用的各  相似文献   

20.
马昌文 《科技潮》1999,(9):60-61
能源于人类,就像血液之于人体一样重要。世界上的常规能源是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等。随着能源储藏量不断减少,估计再过30~40年石油将逐渐枯竭,而不出百年,煤炭也将变得稀缺昂贵。如今能源供应不足已成为限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常规能源短缺的地区寻找替代能源成为当务之急。核能就是当前惟一较成熟的替代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耗结构中,供热消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西德和日本供热所消耗的能源分别占总能源的70%和60%左右。俄罗斯和美国以热能形式消耗的能源分别占总能源消耗的60%和40%,在上述国家里,供热所消耗的能源约为供电所消耗能源的两倍以上。我国供热所消耗的能源约为总能源消费的2/3,约为发电消耗能源的3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